張燁辰
摘 要:產生于德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舉證責任倒置理論,基于公平原則將舉證責任轉移給了加害人承擔,減少了受害者在維權時的困難。在引入我國后的司法實踐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新的法律關系的不斷產生,該原則理當獲得更廣泛的使用和深入的發展,文章主要分析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要件分配,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即舉證責任倒置的概述、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的特殊規則。
關鍵詞:舉證責任倒置;一般規則;特殊規則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一、舉證責任倒置的概述
舉證責任倒置,指基于法律規定,通常情形下本應由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就某種事由不負擔舉證責任,而由他方當事人就某種事實存在或不存在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該方當事人不能就此舉證證明,則推定原告的事實主張成立的一種舉證責任分配制度。相較于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即由當事人對自己主張的事實搜集證據并證明該證據的證明效力的規則,舉證責任倒置是特殊例外。
舉證責任倒置理論產生的契機是德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所興起的工業革命,在這一時期由于德國各地大肆開展工業建設,許多環境污染案件、醫療事故傷害賠償案件陸續發生,對于這些新的問題,如果還是用傳統的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即誰主張誰舉證,那么顯然對于受害者一方是不公平的,因為在這些案件之中受害者顯然處于弱勢狀態,而且對其有利的證據大多位于加害方的控制范圍之內,受害者難以取得,無法證明自己主張的受害事實從而獲得賠償,實質正義無法保障。所以針對這種不公平的情形,舉證責任倒置理論應運而生,法官在司法實踐中開始應用該理論,保證了正義的實現。
舉證責任倒置理論的出現解決了許多傳統舉證責任分配理論適用中的困境,同傳統理論共同組成了較為完善的舉證體系,確保了法律維護公平爭議的理念的落實,所以世界各國都在自己的民事立法中體現了舉證責任倒置規則。
二、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
在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舉證責任分配的情況較為復雜,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所以民事活動的主體都是平等主體,對于平等主體來說,享有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也是平等的。所以是由主張該事實的當事人承擔證明自己所主張事實的責任,比如,原告提出自己在該案件中對于該民事法律關系的主張,由原告提出證據證明該主張,被告對于原告的主張持否定態度,并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如此周而復始,直至再無新的證據。這就是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
三、舉征責任倒置的價值導向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規定了舉證責任倒置,主要適用于專利侵權訴訟、建筑物責任訴訟、環境污染侵權訴訟、產品缺陷訴訟、共同危險訴訟、醫療訴訟、勞動爭議案件等幾種特殊情形。在這些特殊的情形中,由被告負舉證責任。
從這條規定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舉證責任倒置不是我國在侵權賠償案件中適用的一般規則,它只適用于法律明文規定的特殊種類案件。如環境污染侵權案件,如果在環境污染侵權案件中同其他普通案件一樣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傳統舉證規則,那么受害人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他們在同加害人的訴訟之中,難以提供證據要求賠償。所以對于這樣類似的案件,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倒置對于實質公平的實現更為有利。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舉證責任倒置理念的提出主要是民法公平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的體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優勢舉證能力是法官判斷舉證責任分配的重要因素。
舉證責任的分配一直是民事訴訟中的重點內容,尤其是還涉及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應用,我們還需要繼續探索它在司法實踐中的法律應用。
參考文獻:
[1]李丹陽.刑事舉證責任倒置與轉移的區別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6).
[2]范 維.對醫療侵權訴訟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