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桃
摘 要:語言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也是人類的生存方式,語言具有重要的建構功能。語言建構了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建構了人的社會存在,建構了人自身的精神與意義世界。語言的建構功能依賴于人類各種感官的感知,離開了后者,語言的建構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關鍵詞:語言 建構 功能
傳統語言研究非常重視語言的工具性,認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和文化載體,這固然沒錯,但問題是,語言僅僅是工具嗎?語言的工具性和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工具,如書寫工具、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可以等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其他工具雖然也是人創造的,但它們是外在于人的,可以脫離人而存在的。但語言顯然不是如此,語言已經成為人和動物的重要區別,成為人之為人的重要標志。洪堡特認為語言是一種世界觀,薩丕爾——沃爾夫認為語言對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人類的家園,錢冠連認為人活在程式化的語言之中。這一切都說明,語言不僅是人類發明的一種工具,也是人類的生存方式。語言建構了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建構了人的社會存在,建構了人自身的精神與意識世界。
一、語言建構了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客觀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世界,是物自體,但是如果沒有進入人類的視野,沒有被人類感知和利用,它對于人類來說,基本等同于不存在。只有被人類感知和理解的客觀世界,對于人類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
第一,親身經歷,通過感官直接感受,這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空間感覺等感知客觀世界,從而獲得關于世界的具象和感性認知。比如,我們通過看、聞、摸、嘗一個蘋果,就會獲得對這個蘋果的形狀、顏色、大小、氣味、質感、口感等方面的具象感性經驗,但是這種感性經驗不是對蘋果這一類水果本質特點的認知。要獲得對蘋果根本屬性的認知,要將蘋果很好地區別于梨子、香蕉、葡萄、桃子等其他水果,就必須通過思維對千千萬萬個蘋果的根本特點進行抽象概括,獲得關于蘋果的抽象理性認知。換句話說,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生產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不是人類的具象感性經驗,而是抽象的理性經驗。而人類要將具象感性經驗上升為抽象的理性經驗,必須通過抽象的符號系統——語言來進行。語言不僅是抽象思維得以進行的工具,也是記錄和鞏固抽象思維的重要工具,正如錢冠連先生所言:“以言辭按住思想,思想鎖定在言辭中。你可以不出聲,但是你不得不默默使用語言形式。作為存在物的自我,是妥帖地棲息在言辭之中。言到而意漸到,言顯思漸顯。語言讓存在歸家,語言讓思想落定。”[1]。
第二,間接感知,通過語言來認知客觀世界,這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的間接方式。一個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之中,不可能事必躬親,所以人們往往通過學習了解前人的認知成果來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這種認知方式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前人的認知成果主要通過語言文字記載和傳承,正如英國語言學家奧斯汀所言:“一代一代往下傳承的知識的普遍積累,是通過業已認定的語言用法進行的,是可靠的。”“沒有語言,人類就會像動物那樣,無法將經驗與智慧一代代地傳下去”[2]。由此可知,語言反映了人類的間接經驗,或者說,人對客觀世界的間接認知,完全通過語言建構。
綜上所述,無論是直接感知,還是間接學習,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必須依賴語言,由語言來建構。
二、語言建構了人的社會存在
語言不僅建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建構人的社會存在。所謂社會存在,是指人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存在。語言可以建構和維系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可以建構人的社會身份,可以建構各種社會規約和社會事實。
(一)語言可以建構和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人要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就必須與他人建立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的建立必須通過語言來進行。語言是人們之間彼此交流與溝通的最重要的橋梁和紐帶。法國后結構主義代表人物雅克·拉康認為:人作為說話動物,通過言語達到彼此承認,而言語總是一種契約,一種協議,個人通過它進入合同關系,并成為其中一員。依據互主性邏輯,雙方經由語言進入契約,建立起交換承認的互主關系。[3]人們在日常言語交際中要遵循質量原則、禮貌原則、合作原則,這樣交際才能得以順暢進行,這是構建基本人際關系的重要保障。另外,一個人要維系與他人已有的社會關系,往往不能離開語言。日常見面時的招呼語和寒暄語、節日時的祝福語,我們很難說它傳達了某種實質性的新信息,但在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句溫馨的祝福,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俗語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的就是語言對于維系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
(二)語言可以建構人的社會身份
在社會環境中,個人會因為年齡、性別、職業、階層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社會因素的不同,在語言使用上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即個人語言在全民語言的基礎上,會產生個人的言語變異。受個人社會屬性影響導致的個人言語變異主要有:性別方言、年齡方言、職業方言、階層方言等。這些不同的社會方言可以表達說話者的社會身份,在聽話人的心中,通過說話人的社會方言來構建其社會身份。社會語言學界建構理論的代表人物梅卡倫認為:“女人并非生下來就是那么樣的女人,而是成長為所說的女人。人在一生中不斷地進入新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她)必須不斷地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其適合所屬的社團的要求,從而形成自己的性別特征。社會語言學者區分sex和gender。前者是生物學術語,后者用來描述在前者基礎上由社會建構的屬性。”[4]在社會建構人的性別的過程中,語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觀念認為男人說話要慷慨豪壯、擲地有聲,女人說話要輕言慢語、溫文爾雅。生理性別上的男人或女人往往按照社會觀念對男女性的要求使用語言,結果便逐步建構了社會性別上的男性和女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