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莉 卓靜
摘 要: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下的概念隱喻,對比分析英漢語言中金屬“鐵”相關的隱喻認知構建模式,以及金屬概念向非金屬概念映射過程。研究發現:不同概念域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使得人們會用金屬概念描述非金屬概念事物。“Iron”和“鐵”的概念隱喻以共性為主,其投射的共同領域主要為功能、狀態、行為等方面。而“Iron”和“鐵”的概念隱喻個性占少數,英語中特有的概念隱喻有“鐵表示不純之物”“鐵表示方式和任務”“鐵表示束縛”,漢語中特有的概念隱喻有“鐵表示牢固的關系”“鐵表示沒有價值的事物”。“Iron”和“鐵”的概念隱喻共性歸因于英漢民族對“鐵”基本性能的感知大致相同,而文化色彩、價值觀念和歷史背景導致“鐵”的隱喻在認知過程中產生差異。
關鍵詞:概念隱喻 “鐵” 英漢對比
一、引言
人類從刀耕火種時代一路走來,由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隨著金屬材料的發現、開采和使用中,人們對金屬的依賴,使之逐漸融入其語言。在金、銀、銅、鐵、錫等這些金屬中,“鐵”是封建社會的標志(吳杏全:2009),其使用歷史相對較長,應用范圍較廣,因此本文選擇金屬“鐵”為研究對象。熊敏芳(2012)分析了漢語中常用金屬詞語的隱喻模式,但未有學者從英漢對比來研究“鐵”隱喻。本文采用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對金屬詞“鐵”和“Iron”進行英漢對比研究,從而詮釋二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認知異同。認知語言學認為,不同概念之間存在相似性,人們參照熟悉的事物,根據已有的體驗來認知復雜、抽象的事物。通過“隱喻”這一橋梁,人類從已知領域跨越到未知領域,進一步探索和認識未知(陳晦:2016)。本研究的語料來源:1.紙質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2015)、《新華成語大詞典》(2012)等);2.語料庫(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北京大學英漢雙語語料庫,CCL語料庫和網絡)。
二、英漢語“鐵”概念隱喻的共性
英語中有關表示“鐵”的詞不局限于“Iron”,“Ironmonger”“Ironclad”和“Iron-cast”等詞都在“Iron”基礎上構成,因此這些詞也在本研究范圍中。
(一)“鐵”表示顏色
“鐵”具有獨特的色彩和光澤,自然界中存在與其顏色相近的物質。這一現象被察覺后,人們將“鐵”從金屬域向顏色域投射,由此產生用“鐵”描述獨特顏色的表達。例如:
(1)a.He was a tall,lanky man with iron-grey hair.
b.他的兩只眼睛,忽然突了出來,面孔成了青鐵色,筋都脹了起來。
(二)“鐵”表示堅固的建筑
高硬度使“鐵”從金屬域投射到堅固的建筑。例如:
(2)a.Each belligerent calls his own battle line a bastion of iron.
b.我軍猶如銅墻鐵壁,保衛著祖國遼闊的疆域。
例句中,城墻堅不可摧的優勢能夠抵擋外來的攻擊,這表明需要有像鐵一樣堅固的保護層來抵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
(三)“鐵”表示武器和工具
鐵,質地堅硬,尖銳鋒利,殺傷力強,且易于鑄造。迫于生存和戰爭需要,人們開始鑄鐵,用于威懾和防御敵人。由此“鐵”作為始源域,引申出“武器”的義。如:
(3)a.They may be repelled with cold iron or an opened Bible.
b.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尚武的羅馬人崇拜神話中的戰神馬爾斯。中世紀煉金術將“♂”代表“鐵”,象征馬爾斯的盾牌和矛。英語中有“Eat Iron”(傷亡于刀劍之下)、“Ironclad”(裝甲艦)和“Iron”(熨斗)等。我國的用鐵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吳杏全:2009),“鐵”作為冷兵器,得到廣泛使用,漢語中有“寸鐵在手”“動鐵為兇”“寸兵尺鐵”這類表達。
(四)“鐵”表示頑強不屈的精神
“鐵”的硬度非一般事物所能抵擋,在高溫的熔爐中加工鍛煉后更牢固。人在與困難的不斷較量中,會像鐵一樣堅不可摧,經受住磨難和考驗后,成為強者。基于此過程,英漢民族將“鐵”這一特性作為源域,目標域為頑強不屈的精神。如:
(4)a.I knew only two things about my mother: She had an iron will,and she loved nature.
b.生命是一塊頑鐵,除非在同情的熔爐里燒得通紅的,用人間世的災難做錘子來使他迸出火花來。
面對壓迫,人們內心產生反抗,從而表現出堅定的意志和剛正不阿的氣概。
(五)“鐵”表示真理
鐵,堅固并有韌性,不易變形破裂和磨滅,引伸為不容置疑的事實,無法反駁的真理,讓人心服口服。英漢民族均將“鐵”映射到真理這一概念。例如:
(5)a.That is an ironclad fact that is beyond controversy.
b.當年侵華日軍士兵出版日記證實南京大屠殺鐵案如山。
“鐵案如山”和“ironclad”突顯出“鐵”作為確切存在的物質,受到人們的肯定和認同。在證據確鑿的條件下,一切毋庸置疑。
(六)“鐵”表示較低的等級
根據各金屬價值,金處于貴金屬,銀次于金,而“鐵”的價值低于其他金屬。Golden wedding/“金婚”長達70年,而Iron wedding/“鐵婚”僅持續6年,意味著“鐵婚”處于婚姻的初級階段。“鐵”進一步被隱喻為較低的等級,如“恨鐵不成鋼”。基于金屬之間的地位和等級不同,人類將金屬作為衡量事物等級的標準。
(七)“鐵”表示穩定的狀態
在常態下,“鐵”相對穩定牢固。鑒于此,英漢民族將其投射到狀態穩定,英漢語中存在這類表達:
(7)a.They would have to offer cast-iron guarantees to invest in long-term projects.
b.她認為“鐵飯碗“打不破,有恃無恐,繼續胡鬧,工廠簡直拿她沒有辦法。
“cast-iron”為“一層不變”,保持靜止的狀態,不出現新的狀況。于是“鐵”喻指穩定的狀態。工作是生活的來源,其穩定對于人們至關重要。“鐵飯碗”表示工作不易失去,安全可靠。漢語中有“鐵門檻”這一表達,表示家族希望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興盛不衰。
(八)“鐵”表示手段的嚴厲和強硬
基于對“鐵”冰冷堅硬的體驗和用于武器的經驗,人們聯想到殘暴兇惡,心狠手辣的手段,對“鐵”的生理體驗上升為心理感受。“鐵”作為源域,被投射到目標域——嚴厲和強硬的手段。
(8)a.I think that she has an iron hand in a velvet glove.
b.誰要是把無產階級政黨的鐵的紀律哪怕是稍微削弱一點,那他事實上就是幫助資產階級來反對無產階級。
一般事物在“鐵”的強大外力下易碎裂,而人對嚴厲和強硬的手段心生恐懼,進而被征服。統治者借此能夠更好地管理和鞏固自己的地位。“鐵的紀律”意味嚴格的要求讓人不得不服從。與英語略有不同,“鐵”堅硬的特點在漢語突顯出態度的強硬。“鐵腸子”表現出態度生硬堅決,冷酷無情。
(九)“鐵”表示能力和氣勢
武器是“鐵”的目標域之一,意味力量和威勢。“鐵”相對沉重,不易挪動,氣勢逼人。由此,英漢民族將“鐵”這種特征映射到強大的氣勢和不可抗擊的能力。
(9)a.These three excellent players structured an iron delta in the midfield.
b.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3回:“不得賢弟自來力救,便有銅唇鐵舌,也和他分辯不得。”
c.楊洪基的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銅琶鐵板,響徹云霄。
例句中,“an iron delta”體現出勢力強大,無人撼動的局勢。“銅唇鐵舌”展現出說話的氣勢和辯論能力非同一般。“銅琶鐵板”表現出豪邁的氣勢和風格。
(十)“鐵”表示強健的體格
相對于許多物體來說,“鐵”牢不可破,非常結實。而身強力壯是能承受巨大的力量的保證,英漢民族在該認知下,將“鐵”映射到強健的體格這一目標域。如:
(10)a.He had an iron constitution,it seemed, though he looked older than his years.
b.人是鐵,飯是鋼。
中國是農耕大國,傳統的農業生產,依靠人們健壯的身體來完成任務。而英國是島國,農耕不是主要生活方式,且提前進入工業化時代,機器使人們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其次,武術起源于中國,并逐漸演化出十八般武藝。習武者身手矯健,剛勁有力,掌握如“鐵頭功、鐵砂掌”等招式。所以漢語中表示該含義的詞更多,如“銅筋鐵骨、銅頭鐵臂”等。
三、英語中“鐵”概念隱喻的個性
(一)鐵表示不純之物。
與漢語“鐵”不同,英語中“Iron”不純粹表示“鐵”這類物質,天然的鐵里面含有雜質,因此鐵被隱喻為不純之物。如:
(11)a.Continue this exercise with items in a stationers,bakery,ironmongers,fish shop and so on.
b.That pig-iron you gave me really burned out my throat.
例(11)a中,“ironmonger”表示五金商人,“鐵”成為不同種類金屬的統稱。漢語中,“金”包含各種金屬類別。例(11)b中,“pig-iron”為劣質啤酒的意思,“鐵”折射出不純之義,而漢語中則用“水”來表示該含義。
(二)“鐵”表示方式和任務
“鐵”的堅硬和銳利程度遠遠超過石頭(吳杏全:2009)。在幫助人們達到目的的過程中,“鐵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引申出解決事情的手段和方法的含義,同時也擴展出待完成的任務的隱喻義。“鐵”作為源域,向目標域方式和任務投射。
(12)a.He is putting all irons in the fire to solve the problem
b.There are still a few details that need ironing out.
c.He has several economic irons in the fire, including gold and diamond mines.
(三)“鐵”表示束縛
起初,“鐵”的身份是工具,為人類服務,但其牢固性有時也引來麻煩并束縛人們。因而“鐵”喻指束縛。如:
(13)a.Your ship is in irons.
b.The prisoner was put in irons.
“鐵”使人們限制在一定的活動空間內,失去自由。而英語國家恰恰強調對自由的崇尚和追求,因此人們把“鐵”映射到束縛這一目標域。
四、漢語中“鐵”概念隱喻的個性
(一)“鐵”表示牢固的關系
“鐵”不易破損裂開,非常牢固。中國人傾向集體主義,注重合作與交情。在人們的意識里,朋友之間應該講義氣。于是“鐵”被投射到“牢固緊密的關系”,形容感情深厚。
(14)a.我常常跟幾個鐵哥們跑到學校外邊的錄像廳去看球。
在漢語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關系用“鐵”來形容,“鐵哥們”表現忠誠友好的情感。
(二)“鐵”表示沒有價值的事物
物以稀為貴,“鐵”的貯藏量遠遠多于金、銀,所以“鐵”的泛濫使用使人們對其價值失去重視,甚至受到鄙視和否定,從而有了“鐵”的另一隱喻表達。例如:
(15)a.這位編輯常常點金成鐵,把別人的好文章改得亂七八糟。
例(15)a,表示對毫無意義的文章,人們否定其價值存在。
五、結語
本文通過比較英漢語言中“Iron”和“鐵”的隱喻投射,發現10個大致重合的目標域,其余為特有目標域。英漢民族在感知“鐵”的硬度、韌度、顏色和價值等性質的過程中,根據金屬概念與非金屬概念之間相似性,將其投射到心理狀態、生理狀態、行為能力等概念,見圖1:
無論在漢語文化背景下還是在英語文化背景下,人們不斷與外界互動,均被相同事物的顯著特征吸引,產生相似的認知,使得雙方語言中大部分“鐵”的隱喻映射重合。然而受地理環境和文化特色的影響,英漢民族在“Iron”和“鐵”的認知過程中,側重點略有偏差,導致其目標域不完全重合。希望該研究能為語言學習者和英漢民族之間的交往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陳晦.英漢植物詞匯詞義特征及其文化理據對比研究[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3]賈冬梅,藍純.五行之金背后的概念隱喻和借代[J].山東外語教
學,2013,(6):26-32.
[4]李福印.概念隱喻理論和存在的問題[J].中國外語,2005,
(04):21-28.
[5]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吳杏全.從商代鐵刃銅鉞談我國用鐵的歷史[J].河北經貿大學學
報(綜合版),2009,(03):55-58.
[7]熊敏芳.漢語中常用金屬詞語的隱喻模式[D].南昌:江西師范大
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張柳溪.漢英“水”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2012.
[9]周燚.漢語五行文化中“金”的概念隱喻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10]朱琳.“思想”概念隱喻的英漢對比[J].英語廣場(學術研
究),2012,(06):32-34.
(朱文莉 卓靜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