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幸潤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淺談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繼承與發展
——以揚琴獨奏曲《覓》為例
周幸潤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隨著近年來民族器樂的發展,20世紀作曲技法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當代民族器樂作品涌現,揚琴獨奏曲《覓》則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本文將從創作背景、動機、作曲技法等方面,分析該作品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意義。
《覓》;全音階;音樂創作
《覓》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楊青教授在1986年為揚琴、鋼片琴、手鼓所創作的富有創新性的一首作品,它在作曲素材上突破了以往的民族調式,而選用大二度的全音階為基礎進行創作,在演奏技巧上突破了傳統的正彈、反竹、輪音等技巧,大量運用揉弦、頓音、撥弦、擊板等極少用到的技法,受到揚琴界廣大同仁的高度贊賞,使得揚琴在作品風格、和聲運用以及演奏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形象,進一步擴寬了揚琴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楊青教授是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現為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1978年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族理論作曲系學習作曲,師從胡登跳、何占豪、鄧爾博、朱曉谷、桑桐等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創作民族器樂與交響樂的作品,例如:《蒼》(笛子與交響樂隊)、《覓》(揚琴與打擊樂)、《竹影》(民族室內樂)、《悠遠的回應II》(古箏獨奏)等數十部優秀作品。
《覓》,原名《澹》,創作思路是以當代人的審美角度與聽覺角度,用揚琴來表達一種特殊的民族意味,從自然中尋覓樂趣。此曲為楊青教授在進入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后,結識了中國音樂學院的揚琴老師:著名揚琴演奏家李玲玲。李教授委托楊教授為揚琴這件樂器創作新作品而產生的。這是一首極具現代性、創造性的揚琴作品,運用西方全音階的作曲技法,在旋律、音色、和聲等方面,產生了獨特的音樂音響效果。
《覓》的曲式結構為:包含散板(引子)的再現三部曲式。全曲在C調的基礎上呈現。

樂段 樂句 拍號 小節數散板快板 A a+b+a` 2/4 27+23+25行板 B c+c` 4/4 3/4 17+18快板 A` a+a13/4 2/4 38+22
《覓》運用了全音階的作曲技法,其中包含了兩種全音階,第一種全音階(譜例1)為:以C為基礎音,大二度上行的全音階;第二種全音階(譜例2)為:以#C為基礎音,大二度上行的全音階。
譜例1

譜例2

(1)在散板樂段(譜例3),該片段圍繞著A音展開音樂,首先用富有極強情感力度變化的A音揉弦,使得音樂情感迅速進入空靈的狀態。隨后以A音快速上行的全音階,直至A音八度輪音,明確了該曲的創作素材與作曲技法。整個散板部分,圍繞著這一個全音階動機,對揚琴樂句進行重復、對比,使得音樂情緒波蕩起伏,思緒萬千。
譜例3

(2)在快板樂段,音樂首先單槍匹馬地進入主題(譜例4),該主題同時包含了兩種調式全音階。首先,左手的旋律采用的是:在高音區對第二種全音階進行撥弦的技法,而右手持續在低音區的G音上產生正竹擊弦,兩種不同技法的組合,加上音區的對比,既明顯的突出的左手全音階的主旋律,又明確了右手G音主音的低聲部。在節奏上,兩聲部也是產生了明顯的對比,左手以八分音符為主加上切分節奏型,右手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交錯于主旋律中,強有力的音量增強了樂曲主題的氣勢與張力。而從和聲的角度來看,主旋律與低聲部的音程關系為:大二度——純八度——大二度——大三度——增四度——小六度——大二度。由此可見,現代音樂風格的作品更具自由性,主題動機更加個性化,音樂音響的不協和性增強,解決性減弱,音域范圍也更加寬廣。

(3)在全曲中,雖然主要以全音階為主,但也常有為了配合音樂情緒而出現的半音階。例如A樂段第17—20小節,在G音主音的高低音區輪回的音響效果下,中音區的半音階旋律顯示的尤其突出(D-E-#F-#G)。例如(譜例5)A樂段最后結束散板部分,連續的上行半音階,并隨著力量的逐漸增強,使得音樂隨之高漲。緊接著又是突弱雙音半音階,給音樂的情緒帶來了極大的轉折,從而使A樂段與B樂段的銜接完美無瑕。
譜例5

(4)兩種全音階卡農式交替出現。在B樂段的18—22小節(譜例6),上聲部運用了反竹的技法和第一種全音階來發展旋律,下聲部用正竹的技法和第二種全音階來發展旋律。在節奏上,上下聲部也體現出了對比復調的特點,密切配合相互呼應,力求表達人們內心的糾結、苦惱的情感。
譜例6

現代音樂風格作品是揚琴音樂生命力的傳承,《覓》這首作品充分展現了中國當代音樂的繼承與發展,而中國當代音樂創作離不開傳統音樂、傳統器樂的基礎,薪火相傳是人類文明傳承的特征。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文化環境里,都著有不同的創作和表現方式。每一種藝術形式,就如同這個時代的縮影,通過各個不同時代所創作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它生命力的傳承。而那些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法來表達人類真實情感的優秀作品,經過了千百年的流傳,至今成為了眾人皆知的經典藝術作品。各個時期創作的繁榮,使得這項藝術發展得更為壯麗,而現代音樂風格作品的創作中,不但繼承了前輩們遺留的寶貴財富,也包涵了當代作曲家及演奏家的智慧,結合這個時代的特征,將成為這個時代創作的主流,將揚琴音樂藝術推向更加鼎盛的道路。
現代作曲家們結合西方作曲技法思維,不斷地開發揚琴中可以表現的新音響特征,并借鑒各種樂器的音樂表現力不斷思考著技法創新及技法新穎地組合運用,配器方面也在探索揚琴音色與不同編制不同組合形式的樂隊與各樂器種類的音色分配處理和安排。這些都歸功于作曲家創作的藝術構思,使得揚琴開拓了更多地演奏技法,增添了豐富多彩的音色音效,拓寬了演奏形式的多樣化,無論是視覺還是聽覺上,現代音樂風格作品中運用的音樂語言,為中國揚琴作品的創作打開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使未來的揚琴作品創作上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優秀的創作不僅能讓人產生對音樂的滿足,還要展現出樂器自身的特色,才能為揚琴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的延續生命力。■
[1]熊雁.淺談揚琴現代音樂風格作品創作及演奏.中國音樂學院,2012,4.
[2]劉圣西.淺析揚琴曲《b小調幻想曲——獻給肖邦》.戲劇之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