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靜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經鎮搬經幼兒園
從“一紙計劃”到“一門學問”
——幼兒游戲計劃書的“四化”建設策略
文/盧靜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經鎮搬經幼兒園

游戲計劃書是以圖文或符號等書面形式體現游戲計劃的紙質文本,是幼兒喜歡的、看得懂的、自己做的游戲計劃。它是幼兒自由、自主、個性化游戲的體現,是幼兒自發的早期書寫的需要,是促進幼兒游戲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助推劑,同時也是教師了解、分析幼兒游戲的重要媒介。它好比一個劇本,幼兒自導自演,玩什么?和誰玩?怎么玩?用什么道具或材料玩?……
然而,由于幼兒前書寫能力的缺失、計劃性不強、教師缺乏指導等問題,幼兒游戲計劃書經常出現以下問題:
1. 文不達意。如:畫一張棋桌,點上幾個黑白點,就是他的玩棋游戲計劃,畫一個立式的喇叭就標志著她今天想去表演區玩,畫一把剪刀或梳子就代表她今天的游戲意向是理發店……諸如此類,用象征物表征游戲計劃的方式雖然“表達”了幼兒自己想玩的區域,卻讓人無從知曉其他細節化內容:你和誰一起下棋?你在表演區想表演什么?你是理發店的理發師還是顧客?……
2. 計劃沖突。主要有以下兩類沖突:(1)個體計劃與行動不一,即不按計劃行事;(2)同伴計劃沖突,即同一區域中的游戲同伴“各自為政”,導致游戲時各執己見,最終游戲無法合作完成。
3. 疏于管理。計劃紙張不一,擺放凌亂,丟落遺失等問題導致無法形成系統的一手游戲資料,更無從對計劃進行分析,了解幼兒的游戲。
由此可見,游戲計劃不僅僅是一紙文書這么簡單,而是幼兒游戲活動的潛課程。如何讓計劃書成為孩子愿意做、看得懂、有實效的游戲支架呢?本人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策略調整,簡稱“四化建設”:
正如游戲之劇本的比喻,一個比較細化的計劃能更直觀地體現游戲的具體內容,包括人物角色、場景設置、時間、地點等多個要素。這樣,游戲旁觀者通過計劃能預知游戲情節,如果對該游戲感興趣,可以選擇加入;作為游戲者,能對自己的游戲有較為完善的安排和部署,更有助于培養幼兒做事的計劃性。當然,游戲計劃的細化指導離不開教師的有效介入,筆者試圖結合以下兩個案例進行闡述:
1.在教師引導下細化。
案例:
師:菲菲,你的計劃書畫的是什么?
幼:這是我,我今天要去理發店(計劃書上有一個小人和一把剪刀)。
師:你是理發師還是客人呢?
幼:我想當理發師。
師:那么,怎樣讓人一看就明白你是理發師而不是客人呢?
幼:我有剪刀呀。(說完將剪刀擦去,重新畫到計劃書中“自己”的手上)
師:很好,這樣一看就知道了。
師:你昨天玩的是什么游戲?(隨手往前翻到昨天的計劃)
幼:也是這個游戲呀。
師:那么,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讓別人看出一個是昨天,一個是今天的呢?
幼:有了,我寫下今天的日子。
師:好主意!寫在哪兒合適?
幼:寫這兒(在右上角隔開一個小方塊,寫在方塊里)。
師:這樣的計劃書就更清楚了,2017年3月14日,丁夢菲小朋友準備去理發店當理發師……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通過追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步豐富計劃書,將游戲計劃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角色)一一呈現出來。值得關注的是,自始至終教師的指導都是順水推舟而不是指示命令,通過提問引導幼兒標明自己的游戲角色,通過對比兩天的計劃表讓幼兒理解添加日期的必要性,并提醒幼兒記錄日期時注意頁面布局。寥寥幾句就把計劃書的主要支架建構出來,教師的無痕引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在情節發展中細化。
案例:
師:小雨,今天的下棋游戲玩的怎樣?
幼:老師,我們4人一起下棋的,可是昊昊和李磊也要參加。
師:那你們后來怎么辦的呢?
幼:我們跟他們說下次提前找好對手,就像我們四個人一樣。
師:這個主意不錯,提前找好游戲伙伴。有沒有把伙伴也寫進計劃書里呢?(翻開該幼兒的計劃書)
幼:寫了,這是我,這是她,這是天天,這是航航。
師:有沒有比畫人更簡單的方法記錄同伴呢?
幼1:我知道,把他的標記貼在這兒。
幼2:也可以寫他們的學號呀。
師:寫學號這個主意不錯,既方便又清楚。
于是,新的游戲計劃書誕生了!(如下圖)

本案例中出現并解決了兩個問題:游戲玩伴預約和游戲玩伴記錄。不難看出,游戲計劃并非一開始就制定得很周全,而是隨著游戲情節的發展、游戲矛盾的不斷呈現而產生了計劃細致化、全面化的制定需求。諸如此類的案例很多,如面包店太忙了怎么辦?(需要增加售貨員、管理員)現金付賬太煩怎么辦?(刷卡、微信)顧客不清楚蛋糕價格怎么辦?(注明標價)隨著本次問題的出現和解決,下一次的游戲計劃中就會有新的內容體現,出現游戲矛盾→解決實際問題→調整游戲計劃→出現新的矛盾,如此循環,螺旋上升。
游戲計劃的不斷細化是幼兒能力不斷提升的一種表現,從最先的簡單寫畫到后來比較詳細的計劃,從最先的自說自話到后來共同商量、合作制定,并在游戲中進一步完善計劃,幼兒的游戲情節不斷豐富,游戲水平不斷提高,書寫能力、語言表達、人際交往、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計劃對應著變化,有計劃也同樣意味著有變化。同理,幼兒的游戲計劃只是游戲活動的參照,并不是其不可僭越的藩籬,順應情節的發展而展開的游戲是對計劃的拓展、延伸或補充。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幼兒游戲計劃的執行,用發展的眼光評判幼兒游戲行為的意義,而不能將計劃作為標準答案,給幼兒的游戲烙上違規或犯規的烙印。
游戲評價是回顧游戲計劃、洞悉游戲變化內因的關鍵時機,正如上述案例中,如果恪守游戲計劃,后加入的兩名幼兒就無法進行游戲。反之,順應變化,因勢利導,讓變化成為事實,在游戲評價中,拋出問題,追問:游戲計劃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要變化?繼而總結發揚有利的變化(生發更有趣的游戲情節,形成更科學的規則等),剖析、制止不利的變化(隨意改變游戲規則,不遵守游戲約定等),使幼兒的游戲不斷發展、不斷豐富。
單個的游戲計劃是單次游戲的參照,系列游戲的計劃則是系列游戲的參照。對幼兒而言,在同一區域游戲活動中,前天怎么玩的,昨天又有了哪些新的游戲情節產生,明天還可以玩出什么新的游戲,翻開計劃書一目了然。如此往復,不斷調整,幼兒的游戲就具有連貫性、持續性、深入性。對教師而言,想要了解某個幼兒一段時間內的游戲情況,了解全班幼兒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學期的區域游戲情況,了解班級中什么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哪些游戲需要調整或更新,都可以借助游戲計劃進行分析。
不同樣式的游戲計劃體現的內容各有側重,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考量價值:如果想了解某天某個幼兒的具體游戲情況,就可采取按天制定的游戲計劃;如果想要了解某個區域的游戲總體情況,就可采取按區制定的游戲計劃;如果想了解全班幼兒階段時間內的游戲總體情況,就可采取坐標式的游戲計劃,如下圖,橫軸對應的是一個月的30天,縱軸對應的是班級各區標志,幼兒將代表自己的標志貼入相應的格子里,一個月結束,即可看出班級幼兒游戲區域選擇的概況。
考量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通過考量了解班級游戲的現狀,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從而推動游戲向更深處發展。
對于幼兒而言,游戲計劃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促進幼兒游戲發展的手段,是藉由游戲計劃培養幼兒做事的計劃性、目的性和思維的縝密性,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學習品質,最終達到無需做計劃的更高水平。經過長時間的游戲計劃的制定,幼兒對游戲的目的、游戲的玩法、游戲的規則、游戲材料或道具的運用等要素了然于心,游戲水平就會從盲目、無序、低水平走向清晰、有序、高水平。隨著幼兒游戲計劃能力的增強,紙質游戲計劃將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耙患埼臅钡娘@性計劃將會內化為“無字之書”的隱性計劃, 在幼兒的頭腦中自然形成,生發出更豐富、更深刻、更有價值的游戲行為,引領幼兒向游戲的更高水平發展。
一紙計劃,既是游戲活動的預見,又是幼兒發展的助推器,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潛課程。在審視中發現問題,在探秘中尋找癥結,在求索中實踐調整,在感悟中豁然發現:一紙計劃原來是一門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