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欣,孫朝陽,侯兆銘
(大連民族大學 建筑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建造實踐探索
——以大連民族大學首屆建造節為例
隋 欣,孫朝陽,侯兆銘
(大連民族大學 建筑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以大連民族大學首屆建造節為例,探討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建造實踐的改革。結合學校建筑學專業建設的發展,以及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的專業建設定位,通過建造實踐教學的引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對學生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精心設計了建造任務書,在設計和建造階段給予跟蹤指導,成功舉辦了大連民族大學首屆建造節暨紙板建筑設計與建造競賽,完成了22棟紙板建筑作品,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構建民族院校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建筑設計基礎;建造實踐教學;紙板建筑設計;建造競賽
Abstract:Taking the first Construction Festival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specialty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are strengthened,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team spirit, innovative spirit and creative ability is emphasized. Carefully designing the construction task, and giving guidance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e successfully held the first Construction Festival in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of cardboard building. 22 cardboard building works were completed, and good teaching effects were achieved,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a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rchitecture.
Keywords: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board architecture design;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建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沒有正規的建筑學教育之前,一個人想要成為建筑師,必須在位于建筑工地的圖房中當學徒,通過實際的工程學習各種技能,也使得繪圖設計與建造實踐有了直接的聯系。而建筑學教育走進學校以后,雖然學習環境大為改善,但也切斷了繪圖設計與建造實踐的聯系,切斷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而這個聯系對建筑學的學生又是極其必要的。建筑學的學生如果與其他學科的學生一樣,以聽講座的方式和操作圖面的方式完成建筑學的學習,這種方式發展成極致,學生只有理論基礎,設計出來的建筑只能成為一幅很美的圖畫,而無法進行實際的建造。所以,在建筑設計基礎的教學課程中,迫切需要加入建造實踐的課題,使學校的建筑教育與實際的建造相結合,理論教學聯系實際。
2016年,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進行了建筑設計基礎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舉辦了大連民族大學首屆建造節暨紙板建筑設計與建造競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注重對學生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使之具有扎實的工科基礎,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具有獨立完成建筑設計的能力。
(1)通過建造實踐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積極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建立以學生學習成果產出為導向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建造實踐教學能更好地使建筑學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建筑設計課程與建筑技術課程相結合,提高學生對建筑技術課程如結構、構造、物理、材料等課程的重視。
(2)從建造教學本身出發,研究建筑問題,將足尺模型、磚工、木工、混凝土工程等建造工藝引入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成為建設設計基礎教學的實踐模式。
(3)通過建造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從感性和理性認識各種材料的性能、建造方式和建造過程,能基本把握建筑的使用功能、人體尺度、空間形態、掌握建造方式與方法,了解建筑物理、建筑技術等方面的要求。使學生充分體驗自己設計、建造的空間環境,感悟設計與使用功能之間的關系,發現設計建造中存在的問題。
(4)在建造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融合更多的相關內容,比如設計的環節、經費的使用、造價問題、場地設計等問題。讓學生們意識到建筑的經濟性,控制建筑預算的成本,把握建筑工期這些內容。
建造實踐教學方案的教學內容是從平面構成到立體構成到空間初探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進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相應的知識點 ,并且訓練學生在掌握知識后通過什么樣的表達方式表現出來如圖1。

圖1 建造實踐教學方案
對分組、建造空間要求、材料要求、進度要求與目標要求等進行描述,并舉例說明。
設計任務書中要求學生8人一組,以“創意改變生活、建造呈現未來”為理念。建造一空間成為人們工作、游戲、繭居的個性空間,也是人們躲避噪音、混雜、壅塞、惡劣氣候的實用場所。教學進度要求3輪的方案答辯,通過1:10、1:5,1:3模型尺寸逐漸放大,對方案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的問題,不斷的進行改進。
建造教學內容首先以對實際材料的研究為切入點,教學要求深入了解材料的特性,材料的表現形式,嘗試它的各種連接方法,創造的空間形式。建造節使用的瓦楞紙板是由三層箱板紙和兩層波浪形芯紙粘合而成的,具有很好的彈性和延展性。主要用于制造紙箱。瓦楞紙板因為其自身的粘合方式,形成了特殊的受力結構,不同方向的受力有著很大的區別。瓦楞波紋形成的三角形結構體,像連續不斷的拱形門,相互支撐,并列成一排,具有很好的機械強度,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并具有一定的彈性和緩沖性。自從國內高校首屆建造節——同濟大學第一屆建造節就成為主要材料,主要因為其購買方便,價格低廉,易于切割,比較適合小尺度的校園建造實踐。
每棟紙板建筑占用一塊基地,每塊基地尺寸為3米×3米。相鄰基地之間間距為2米。每棟紙板建筑需與周邊其他紙板建筑保持良好的鄰里關系。每棟建筑必須面向街道有明確的開口形成臨街面。單體建筑的材料使用能充分發揮瓦楞紙板的材料特性、建筑空間、受力與圍護結構一體化,其基本結構單元與整體結構形態呈現清晰的邏輯生成關系。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學生需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如何用紙板快速地建造一個棲居空間,即關注材料的性能(瓦楞紙板的視覺與觸覺感受、物理性質、加工方法等);
該空間是否堅固實用,即關注結構構造(結構穩定性、構造功能性、節點表現性等)和建筑物理(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等);
在該空間中能否舒適且詩意的棲居,即關注使用功能(工作、游戲時的坐臥要求)和精神功能。
在任務書中,建造空間定義為3m×3m×3m,這個尺寸對學生來說難度較高,不僅需要完全掌握材料的特性,還需要考慮合適的建造方式,利用紙板之間的立體連接,達到3m的高度。在建筑教育的課堂中,理論教學一直對學生強調畫在圖紙上的線圍合而成的空間,具有比例與尺度的實際意義的,但是大多數學生都無法掌握比例與尺度的實際意義。即使在教學中引入制作模型這種設計方法,因為一般在工作室中所完成的都是比例模型,與實際的尺度與空間感知還有有所區別。在建造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做到1:1的實際比例,與真實尺度空間感知相同,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訓練方法,完美的把圖紙上的線條理論與真實的建造實踐、空間感知、結構和構造的研究相結合。
(1)選定形態基因(形式與網格)。需要明確不同基因的數量、基因形態的復雜程度以及組成材料等。
(2)明確生成邏輯(有規律的操作)。需要明確操作是單一操作或是組合操作,要感受此操作對于形態的作用及產生的變化。同時,針對形態的基本屬性,要明確具體對那些屬性產生了影響。
(3)確定生成形態的空間范圍(選擇與進一步加工)。根據不同的目的以及視覺審美的要求(時序價值、空間價值),選擇、調整最終的形態。有必要的話,回過頭去重新調整形態基因及其操作。
建造過程是從個體設計開始,再分組討論,最后一個小組選擇最優方案一起完成一棟建筑。在建造過程中,需要學生對出現的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的辦法做詳細的記錄,建造完成后返回個體環節,每個學生對自己最初設計方案做詳細的分析,將建造過程中所學到的內容融入到最初的設計中,進行修改和優化,最后一步也是我們建造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環節。建造教學的引入,實現了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按照教學目標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使得學生在建造教學過程中學習到了豐富的內容。
參加2016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首屆建造節的同學來自于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城鄉規劃專業、風景園林專業的176名學生,他們一共分為22組,12小時內建造完成22棟紙板建筑。每棟紙板建筑的建造空間定義為3 m×3 m×3 m,室內空間能容納團隊8位成員的休息、睡覺、交流等集體活動,如圖2~3。

圖2 建造現場

圖3 單體作品之一
2016大連民族大學首屆建造節暨紙板建筑設計與建造競賽的教學實踐證明,以建造實踐教學為例的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設計基礎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契合民族院校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的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破傳統課堂理論教學所帶來的沉悶氣氛,使學生更快適應高中生活到大學專業生活的轉變,更好的認識建造的整個過程,激起他們學習建筑學的興趣,取得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2)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建造課題的最終作品是一棟1:1尺度的建筑,從設計到施工,其工作量和勞動強度是單個人無法完成的。需要多名同學的分工合作,加強了同學之間的互動,培養了同學們的團隊精神。
(3)增加學生的創作成就感。參與建造實踐的建筑學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竣工,就像孕育培養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非常欣慰驚喜。建成的作品呈現在大學校園,可以吸引全校各個專業的同學圍觀、感受,也給了其他專業學生了解建筑學的一個機會,使學生獲得創作成就感和專業自信。
(4)營造校園藝術氛圍。在大學校園中的建造實踐活動,對于并不具有專業素養的普通公眾,自然而然的會從藝術的角度進行評價。從2016同濟大學國際建造節的作品中看出,對建造作品防風、防雨、防潮等的技術要求已經弱化,更加強調成為裝置藝術。建造節的發展將更加強調作品的藝術創造性,更加強調概念的表達,藝術與建造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建造只是手段,藝術成為了目的。這些作品不能長久地保存,但也正因如此,留給廣大師生更多的期待。
建造教學在歐洲和美國的建筑院校已經普遍開展起來,建造教學的成果—建造節一般采取跨專業、跨學校、跨領域的合作展現出來。建造節在國內各大建筑院校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設計基礎課程中加入了建造這個課題。由于各種條件所限,比如教學理念的影響,實驗室硬件設備的短缺,資金和師資的缺乏等原因,建造教學還處于起步階段。
在今后的建造教學中,會考慮使用其他類型的材料,有利于學生對各種材料特性的掌握。爭取獲得學校相關部門的支持,解決建造場地的問題,使建造的內容更加豐富,使建造教學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教學活動。
2017年我們將繼續深入進行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建造教學改革,并邀請大連各大建筑高校參與建造節。相信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建造教學改革的未來更加美好。
[1] 張建龍.同濟大學建造設計教學課程體系思考[J].新建筑,2011(4):23-26.
[2] 姜涌,包杰.建造教學的比較研究[J].世界建筑,2009(3):110-115.
[3] 姚剛,董凌,李海清.建造如何教學——東南大學緊急建造教學實踐[J].新建筑,2011(4):38-40.
(責任編輯 劉敏)
TheExplorationofConstructionPracticeintheTeachingofArchitecturalDesignBasis——TakingtheFirstConstructionFestivalinDalianMinzuUniversityasanExample
SUIXin,SUNChao-yang,HOUZhao-m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TU-02
A
2017-02-26;
2017-08-07
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170540194)
隋欣(1982-),女,遼寧大連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建筑史、東北鄉村聚落和建造教學研究。
2096-1383(2017)05-05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