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學玲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
勾學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使用了“社會治理”這一概念,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十八屆五中全會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是堅持以人為本,積極響應人人享有、普遍受惠的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所謂社會治理精細化是按照精益、細致、準確、嚴格的原則,以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人性化的思路,實現社會治理理念、制度、手段和技術的精細化,使治理活動全方位覆蓋、全過程監管、高效能運作。其核心要義是實現社會治理的無縫銜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最終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精細化是與粗放型相對的一個概念,這種理念的運用和推廣可以有效避免傳統粗放型管理的弊端。
1.深化以人為本理念,注重服務細節。以人為本是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必須堅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制定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要將人的需求作為政府公共服務和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社會治理全方位無縫銜接。一方面是要做“細”,就是要做到全面細致,沒有遺漏,使每一個群體每一個人都在政策層面上涉及到;另一方面是要做“小”,就是要著眼于小問題,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小事抓起,真正做到群眾利益無小事,這也是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所在。其實,無論做“細”還是做“小”都意味著服務意識的提升,要通過每一個細致的治理過程,使人時刻能感受到人性溫暖和人本關懷。
2.樹立規范標準意識,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要堅持標準化的思路,依照一定規范和標準進行系統化、標準化管理。只有確定了標準才能使管理者和服務提供者工作明確,才能將細致的管理理念通過具體的操作規范落實到實踐層面,也只有確定了標準才能衡量出治理的好與壞,工作才會更有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規”和“矩”本義是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多用來比喻標準法度。因此,立規矩、講規矩本身就包含著標準意識。應將標準化工作提升到國家治理的戰略高度,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覆蓋各行各業的標準體系,保證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都有標準可循,有標準可比,進而實施標準管理和嚴格執行標準。
充分發揮好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使他們各盡其責,協同治理,才能達到社會治理系統高效運轉。
1.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政府要明確自身的職責范圍,明確服務型政府是“有邊界的政府”,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要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部署,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政府應強化制定社會發展戰略、編制社會發展專項規劃、完善社會政策和統籌社會治理方面的制度性設計、全局性事項管理等職能。其次,積極改進政府工作方式,避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一是變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為平等協商,更多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實施柔性管理;二是變大包大攬的傳統方式為合作共建,凡適合社會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和管理服務事項,政府都應逐步退出并交給社會承擔,大力推廣政府購買服務。
2.激發社會組織發展活力。黨的十八大提出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規范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健康發展,2015年和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尤其提出了發展專業社會工作,這都給發展社會組織指明了方向。一要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實施政社分開,進一步推進社會組織去行政化和去壟斷化;二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制度,進一步優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包括盡快制定《社會組織法》,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等;三要成立為社會組織服務的組織,積極培育和扶持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3.深化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人民群眾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社會治理的深厚基礎在人民群眾之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作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一是積極推進社區扁平化管理,撤銷街道,減少管理層級,以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自治作用。二是全面落實網格化管理,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三是加快建立“三社聯動”機制,激發社區和居民自治活力。
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一個重要保障。
1.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這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一個新提法,“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例如,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制度,人口基礎信息是一個工作底數,因為社會治理的核心是對人的服務管理,如果底數不清就不可能制定科學、精準的政策,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過,“中國有13億人口,治理不易,光是把情況了解清楚就不易”。
2.健全社會治理法律規范體系。法治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有法治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于法有據。一是要建立完備、細致的法律規范,這里除了要不斷完善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法規以外,還要充分發揮多元化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要不斷提高行業規章、社會組織章程、市民公約、鄉規民約等社會規范的制度化水平;二是要全面依法治理社會,善于運用法律規范來處理和解決一系列社會生活問題。比如關于日常生活中廢舊電池的處理,日本早在1985年就開始回收廢舊電池,93%由社團組織募集,7%由電池生產廠家直接收集;德國2005年實施了《廢電池回收管理新規定》,要求消費者將使用完的各類電池送到商店或廢品回收站,而商店和廢品回收站要無條件接收,并且轉交給處理廠家進行回收處理,等等。而我國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
3.完善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機制。一是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和利益保護機制。近些年來我國群體事件頻發,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之爭。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把維權和維穩統一起來,不能片面強調維穩,一定要通過維權來實現維穩,要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實踐中不能簡單依靠打壓管控、硬性維穩,還要重視疏導化解、柔性維穩。維權是維穩的基礎,而維穩的實質是維權”。二是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尤其對那些生活失意、心態失衡、行為失常的人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引導其依法理性處理問題,防止發生極端的、惡性報復社會事件。此外,還要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
4.建立健全動態績效評價機制。要以績效為導向實現社會治理成本精算化和效果優化。一是科學設計評價標準,考核的目的是督促政策落地,不是看開了幾次會,發了多少文件,關鍵是看實際效果,看服務對象是否滿意。二是嚴密制定評價流程,使評價過程科學化、規范化、精密化。三是積極引入第三方進行評價,做到客觀、公開、公正。四是合理運用績效評價結果,考核是指揮棒,評價就是導向,要更好地發揮績效評價的“糾偏”“糾錯”功能。

運用專業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可以有效遏制治理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實現科學治理和高效治理。
1.加快構建基礎數據庫,推進數字化管理。習近平總書記在烏鎮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曾指出,“網絡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人民生活。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只有充分運用網絡和其它科學技術,通過廣泛開展信息采集、統計分析和傳遞工作,構建基礎共享數據庫,實現數字化管理,才能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信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相關處置工作,并能夠及時公布準確信息,才能實現對社會風險精準研判,社會需求精準回應,社會矛盾精準調控。
2.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打造現代化的綜合民生服務平臺。通過電子政務的推廣和打造現代化綜合民生服務平臺,將實現管理智能化、流程科學化、服務高效化。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寧波通過推進智慧管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推進智慧環保、智慧城管等建設,實現了對社會治安要素的全時空、全環節管控,極大地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迫切需要高素質的管理者和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以下簡稱社工)。
1.著力提升管理者的能力素質。這里的管理者泛指具有決策權的各級領導干部。從我國具體實踐來看,一個地區社會治理的好與壞通常與該地區主要領導的眼界、能力和重視程度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也一再強調要著力提高干部素質,把培養一批專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為重要任務。領導干部一定要善于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更新觀念,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去建設和管理城市”“掌握情況要細,分析問題要細,制定方案要細,配套措施要細,工作落實要細。領導干部對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要善于在精細中出彩”。
2.加速培養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社工直接接觸群眾,能否提供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服務取決于社工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一要加強人才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升專業化水平,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多層次的學歷教育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強現有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二要加大專業人才使用力度,積極開發和設置社工專業崗位。三要完善職業水平評價機制,將社工納入到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范圍,給他們提供更為廣闊的晉升渠道和發展空間。四要建立健全薪酬保障制度,切實提高社工工資水平。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始終堅持系統治理,樹立全民共建的理念,在“全”和“深”上下功夫;要始終堅持依法治理,樹立標準化理念,在“嚴”和“精”上下功夫;要始終堅持綜合治理,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細”和“靈”上下功夫;要始終堅持源頭治理,樹立注重實效的理念,在“實”和“專”上下功夫,從而使治理效果不斷優化,讓人民群眾滿意,有更多的獲得感。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社會與文化教研部)
責任編輯/胡蕊hurui@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