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軍
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動轉型新發展
于世軍
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集賢縣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我省的兩次重要講話,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縣情實際,深入分析優勢短板,著力做好“三篇大文章”,讓“老字號”發“新枝”、“原字號”增價值、“新字號”添活力,持續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傳統產業是縣域經濟曾經的基礎和優勢。一方面,為使這一傳統優勢再次得到發揮,讓“老樹發新枝”,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積極引導支持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對現有設備、設施、工藝及產品等進行改造。華本集團是一家利用生物質為原料,生產液體燃料甲醇和液化天然氣的企業。多年來,該企業生產的多是初級產品,技術含量低、單位價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為了突破生產瓶頸,拓展新領域,2017年華本集團投資15.5億元,利用費托技術,建設年產液化天然氣6.4萬噸、油品4.6萬噸、軟蠟、硬蠟13.3萬噸、其他創新化工產品2萬噸等生產線,有力提升了產品創新力、企業競爭力和產業發展力。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現有企業嫁接重組。通過引入資本、嫁接合作、資產重組等方式,促進糧食加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把舊存量轉化為新增量。威克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百萬噸糧食加工和倉儲項目,就是由上海翔宴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充分利用原金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現有設備、場地及相關基礎設施,同時新征12萬平方米場地作為建設用地,由雙方共同建立起來的。合作經營后的新企業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4.4億元,安置就業500余人。集賢鴻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優食用酒精提檔升級項目,由四川鴻展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并攜帶特優級食用酒精加工技術,與集賢本土的豐瑞集團強強聯合形成的,該項目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安置就業1000余人。這些產業項目都是集賢縣改造升級“老字號”的新典范,更是加大發展實體經濟,筑牢振興發展基礎的新舉措,將為集賢轉型發展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立足集賢傳統農業大縣產業基礎好、優質產品多、規模化生產經營開展較早的優勢,堅持市場需求導向,著重在產品結構調整、精深加工、品牌營銷三個環節上下功夫,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一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整產品結構。面對市場對原生態食品的需求日益強勁的新趨勢、新機遇,集賢縣利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利契機,充分運用現代要素改造傳統農業。通過科學“三減”、產業集聚、技術滲透等方式,發揮原生態資源優勢,為精深加工提供優質保障。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為牽動,按照“一壓兩擴三增”思路,大力推動種植結構合理優化調整,由滿足“量”的需求向注重“質”的需求轉變。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20萬畝,大豆比上年增長13萬畝,水稻比上年增長7.2萬畝,雜糧雜豆和其它經濟作物面積增加2萬畝。同時,為提升農作物成品質量,大力實施科學“三減”,“三減”示范區面積達到20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0.5%。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成立了東北農大集賢縣博士后流動工作站,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質農產品種植,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現已發展東農252高蛋白大豆示范區1萬畝。依托境內6個林場的森林資源優勢,積極推廣林下種植綠色生產模式,先后發展綠色種植作物刺五加5000畝,林下參420畝,培植木耳段2萬段。

鳥瞰集賢
二是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為導向,延伸產業鏈條。充分運用精深加工、過腹增值等方式,通過種植業、畜牧業、林木業“三管齊下”,實現農副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第一,發揮種植優勢、補齊加工短板。集賢玉米年產量近80萬噸,雖然產量富足,但多年來農民一直以直接出售原糧為主,生產利潤有限。特別是近兩年來,受國家補貼政策調整,玉米收購價格下降,農民收入也隨之大幅減少,甚至出現虧損。要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農民收入增加,就必須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上做文章。針對這一課題,集賢縣通過多方調研、學習、考察,確定了擴大糧食精深加工能力的發展方向。引進并建成了黑龍江威克特生物有限公司,該項目主要以玉米為原料,年生產特優級酒精30萬噸、飼料21萬噸、玉米胚芽油5.5萬噸。引入北大倉集團,投資8億元興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共包括100萬噸糧食倉儲、30萬噸稻谷加工、10兆瓦新型稻殼發電、10萬噸谷殼碳混肥、農村金融及農產品交易物流等六個子項目。引進的四川鴻展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也是以玉米為原料,建設兩條年產30萬噸酒精生產線。這些項目的建成,年可消化糧食200余萬噸,除了集賢年產玉米量可全部消化外,還可消化周邊縣市所產玉米。既大大提高了糧食附加值和農產品競爭力,提升了集賢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也幫助農民實實在在地增加了收入。第二,壯大畜牧經濟,提高過腹增值。在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業的同時,堅持把發展畜牧業作為開展“糧頭食尾”的重要抓手來推進。成功引入大北農集團,建設百萬頭生豬養殖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4.62億元,包含4個萬頭種豬場、1個生活管理區、1個年產30萬噸飼料廠和500個年出欄2000頭的商品豬場。投資3000萬元的雙鴨山永勝農機合作社,采取“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在集中經營旱田6萬畝、水田1萬畝的基礎上,以合作社自產糧食為飼料,建成5000平方米現代肉牛牛舍和2000平方米現代豬舍,現存欄肉牛400頭、適齡母豬200頭,年經濟效益可達400萬元,實現“種-養-加工”一體化發展。養殖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的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已初步建立起來。第三,發展林木產業,實現持續利用。充分利用林業資源優勢,“靠山吃山”“以林養林”,著力抓好林果種植加工和林木加工業發展。投資1.2億元的黑龍江美華木業有限責任公司,其生產的集中材具備歐盟技術標準,所有產品全部出口歐盟,年均銷售收入180萬美元。投資610萬元的七星林場楓林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依托七星峰山野菜豐富的有利條件,生產經營“七星峰”牌野生食用菌、山野菜系列水餃,年銷售額可達300萬元。所得收入又反過來用于七星峰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既延伸了產業鏈條,又實現了自我升級發展。
三是以發揮放大集聚效應為目的,做大做強品牌。圍繞“創品牌、上規模、強產業”的總體思路,在培養“原字號”特色品牌基礎上,整合集賢現有特色品牌,形成“捆綁式”集聚效應,實現以品牌創效益,促進興企富農。著力發展“三品一標”。圍繞打造農產品生產消費的主導產品、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等安全優質產品公共品牌。目前,全縣共有10個品牌21個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17個品牌118個產品通過了無公害產品認證,另有4個品牌7個產品正在申報“綠標”,“三品一標”的品牌規模初步形成。著力整合縣域產品。全面梳理“優質米、放心肉、精品油、有機菜、純糧酒”等集賢自有品牌產品,通過“整體打包”的方式注冊了“集賢臻品”商標,實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產品包裝、統一宣傳營銷,徹底擺脫各自為戰、內部競爭的局面,形成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核心競爭力。著力抓好品牌推廣。充分利用各類平臺和載體,綜合運用傳統、現代兩種宣傳手段,積極宣傳集賢本地“原字號”品牌,以品牌推廣提升農產品知名度,有效打通銷售渠道。集賢縣最具代表性的米、雜糧、山特產品、豆粉等6大種類產品,高豐大米、勿吉沃土雜糧、廣德豆粉等九大品牌在第四屆中俄博覽會、第二十八屆哈洽會、上海國際有機產品展銷會、深圳綠色食品博覽會、北京年貨大集等展銷會展示,并獲得一致好評,徹底打響了具有集賢鮮明地域特色的“原字號”農產品品牌。

三聚華本集團
堅持把新興“朝陽”產業,作為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核心和關鍵,積極開拓新思路、運用新技術、采取新方法,著力補齊產業結構單一、層次較低的短板。
一是抓平臺建設,運用“互聯網+”打通本地產品上行渠道。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產業,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打通本地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的“任督二脈”,走出一條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的新路子。先后引進了東北印象商城、“37秒”易淘商城、龍品匯、四達頤高等電商平臺入駐集賢,創辦臻美農、遠恒電子商務等電商企業22家,并在全縣122個村建立了聯接終端。2016年實現產品上行交易額733萬元,下行交易額1267萬元,使我縣友好香瓜、永安大鵝、蘇牧河長粒香等一大批具有集賢特色的優質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加強“互聯網+”的培訓力度,先后邀請電商資深人士、電商企業負責人對縣、鄉、村干部、第一書記、農村青年等人員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培訓71次,培訓人員7840人次。同時,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已生成8塊綠色水稻訂單基地,面積達到5.6萬余畝,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山林散養雞訂單項目,通過每單60個生態蛋和1只溜達雞的形式銷售,第一季度已銷售700余單,銷售額15.5萬元。
二是抓融合發展,立足優勢資源培育農林觀光休閑旅游產業。立足集賢交通便利和區位優勢,利用森林生態、濕地風情、北國冰雪等自然稟賦,走出一條旅游與農業、林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依托七星峰國家森林公園和安邦河國家濕地公園,大力發展沿線觀光休閑旅游產業,先后建立以福利鎮金星村春華果蔬采摘園為代表的集游園觀賞、科普文化、休閑品嘗、農耕體驗于一體的休閑采摘園5個,以福利鎮石門村、光輝村整村農家樂為代表的集住宿、垂釣、觀光休閑等于一體的大型農家樂餐飲莊園10個。年接待游客共計16000余人次,年營業額可達70余萬元。同時,打造了以花卉、苗木觀賞為主的林家樂生態旅游莊園,年可接待能力9000余人,年營業額60余萬元。在此基礎上,通過樹立典型、以點帶面,鼓勵和引導景區沿線村屯發展農林觀光休閑產業,推動旅游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三是抓創新驅動,圍繞基地建設促進文化創意創新創業。積極挖掘挹婁文化、紅色抗聯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資源,以工藝美術基地為依托,不斷開拓文化產業市場潛力,走出一條文化創意創新創業的新路子。“龍江絲路帶”工藝美術基地共為8個工藝品類別、2600余件(套)工藝美術品,免費提供23個展銷廳館,為全縣廣大工藝美術工作者提供了產品創作、交流和發展的平臺。其中,“天使彩虹”創意泥系列產品,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成功進入省文化產業項目庫;屈德永創作的麥秸畫,已納入2017年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集賢刺繡”工藝品也已申請國家專利。有效帶動了攝影、剪紙、草編、裝潢裝飾等一大批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工美行業年產值實現2700萬元,帶動創業就業400人。“文化+產業”發展已初見成效,必將為集賢經濟轉型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作者系中共集賢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淑濱liushubi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