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烏克蘭“雷霆”地地戰術導彈發展

早在2005年,烏克蘭軍工企業就透露正在設計一種新型巡航導彈和一種垂直發射型戰術導彈。新型巡航導彈名為“游隼”,亦稱“鳶”,采用慣導和GPS/GLONASS相結合的制導方式,反艦型帶有一個用于末端尋的的導引頭。烏軍方將新型系統稱為“新型多功能導彈綜合體”,并透露其能結合戰術導彈和多管火箭發射器的功能,射程可達280千米。烏原計劃該系統成本約為4.4億美元,由光線設計局主持設計,并在2015年服役,但直到2011年4月才有消息稱開始制造原型彈。從透露的圖片來看,該型導彈采用折疊式彈翼設計,并且背部和腹部有進氣道。2011年11月,烏克蘭國防部將“游隼”地地戰術導彈系統、新型護衛艦及“安”-70運輸機一起列入國家專項計劃。烏克蘭國防部計劃到2020年前為“游隼”項目投資66億烏克蘭格里夫納(約7.97億美元)。而實際上,烏克蘭近年來僅為“游隼”項目投資了2億格里夫納(約2 415萬美元),因此一直未生產出樣彈。烏克蘭國防部2013財年在軍事技術研發方面的經費預算為15億格里夫納 (1.8億美元),但實際投入削減為10億格里夫納(1.2億美元)。烏克蘭國防部長透露,該項目實際上需要至少投入4倍的經費才能完成,鑒于經費緊張,烏國防部不得不在2013年6月取消了“游隼”項目。
2013年8月底事情發生了轉機,烏克蘭媒體透露,盡管烏國防部終止了“游隼”項目,但烏軍工企業已獲得境外客戶的投資,新的導彈系統被命名為“雷霆”,是一種以地地戰術彈道導彈為主的多兼容性復合發射系統。新的“雷霆”系統參研單位有47家,部件國產化水平達到了99%。烏軍工企業領導人多次將“雷霆”與俄羅斯推向國際市場的“伊斯坎德爾”導彈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其出口導向。其對外出口型的射程只能在300千米以內,為此“雷霆”的射程可能被限制在290千米。
在與潛在客戶和軍方溝通后,烏克蘭軍工企業對“雷霆”系統進行了修訂,將先前的“游隼”巡航導彈方案改進為“風箏”并融入“雷霆”,進而形成了“雷霆”2方案。

“雷霆”地地戰術導彈特點
射程潛力大,攻擊威力強 烏軍工企業宣稱,“雷霆”2出口型最大射程280千米,為烏克蘭陸軍生產的型號射程450千米,最小射程50千米。導彈長7.2米,重約3.5噸,與同類型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的7.3米長和3.8噸相比,其通過優化彈道和發動機設計,射程具備提高到550千米以上的潛力。該系統還可發射“風箏”巡航導彈,而由于俄羅斯Kh-55巡航導彈的發動機即是在烏克蘭生產,因此“風箏”巡航導彈的增程設計在烏克蘭不存在技術障礙,因此“雷霆”2地地戰術導彈無論是烏克蘭陸軍自用還是出口,都存在增程的可能。此外,媒體透露,該導彈的戰斗部采用高爆、高爆侵徹彈藥或子彈藥。而從烏在2014年展出的“雷霆”彈道導彈圖片可以看出,其總體布局與“伊斯坎德爾”類似,戰斗部狹長,這是使用子母彈的最佳設計,因此可以看出,遠程攻堅和打擊輕裝甲集群將是“雷霆”2導彈的主要作戰任務。“雷霆”2彈道導彈為單級固體推進劑導彈,采用垂直發射方式從輪式車上發射。烏方公布的兼容武器包括“雷霆”2戰術彈道導彈和“風箏”巡航導彈,將來還可發射反艦和防空導彈。

設計簡單,機動性好 從目前情況看,1個“雷霆”導彈連包括2輛或3輛輪式運輸/起豎/發射車、1個機動指揮站、1輛目標支援車、1輛維護車、1輛人員車和3~6輛運輸車,導彈可以在發射車能夠到達的任意地點發射。從烏軍工企業公布的方案圖看,“雷霆”系統采用高機動輪式地盤,裝載雙聯或四聯裝發射架,配套的電子系統估計也采用相同的底盤。“雷霆”彈道導彈發射車加筒裝導彈重量為21噸,這在同類導彈中屬于較輕的,使其保持了較高的越野機動性,可以在中東干旱沙漠和丘陵山區使用。
信息化強,打擊更加精確 “雷霆”導彈系統的高機動發射能力也得益于其強大的信息化支援系統。單個發射車可以攻擊不同距離的多個目標,可結合衛星及無人機提供的目標信息進行遠程精確打擊。烏方透露,“雷霆”彈道導彈系統的發射準備時間僅為2~20分鐘,武器打擊精度可達2~200米。

“雷霆”地地戰術導彈發展動因
更新現有老化裝備,增強地面打擊火力 目前,烏克蘭軍隊也裝備有與“雷霆”火力相近的武器,分別是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飛毛腿”和“圓點”近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不僅精度低,而且作戰使用性能也極為落后。在2014年烏克蘭軍隊對東部民兵武裝的打擊行動中,暴露出了這些導彈的問題。2014年7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報道,烏克蘭軍隊向烏東部的民兵武裝發射了近程彈道導彈,但隨后東部民兵組織在盧甘斯克州找到沒有燃盡的彈道導彈,這些導彈已嚴重老化,無法可靠工作。新的“雷霆”導彈發展將徹底改變這一局面,不但使烏軍導彈現代化,而且實現了自主化,使烏軍地面遠程打擊能力得到可靠保證。
發展新型系統,保持軍企技術水平 冷戰時期,蘇聯在烏境內建立了大量的軍工企業,這些軍工企業占蘇聯國防工業的30%,同時烏也是世界第六大戰略導彈生產國,烏南方機械制造廠是世界上最大的戰略導彈生產企業之一。據統計,蘇聯軍隊62%的地對空導彈、42%的戰略導彈都是由該廠獨立生產或與其它軍工企業合作生產的。南方機械制造廠已不生產戰略導彈,但仍是著名的運載火箭生產廠。“宇宙”、“颶風”2、“颶風”3、“天頂”等型號火箭都是該廠生產的。雖然該廠擁有雄厚的火箭生產經驗,但是其導彈設計與生產技術卻逐步衰退。而通過發展“雷霆”可保持烏克蘭導彈工業的高水平,該計劃將使100多家烏軍工企業參與進來,從而挽回日漸衰亡的烏導彈武器設計與生產能力。

應對地緣危機,滿足戰場急需 在2013年到2015年間,烏克蘭經歷了嚴峻的地緣危機考驗,而烏克蘭軍隊卻顯得無能為力。在沖突中,烏正規軍對東部民兵不得不使用“圓點”U彈道導彈等重型武器,但這些武器的戰場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為此烏軍希望得到可靠性更高、威力更大的新型導彈武器。這就是“雷霆”導彈計劃在2013年以前長期停滯而在2014年后同樣存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得到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還有,近年來武器出口成為支撐烏克蘭經濟的重要動力,但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烏克蘭的軍貿底牌越來越少。為此,烏軍工企業將“雷霆”導彈的性能瞄準俄“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導彈,準備與俄在近程彈道導彈的國際市場上展開競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