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菁英時代深圳總部的辦公區,映入訪客眼簾的首先是一副巨大的圍棋棋局。董事長陳宏超在資本市場已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在他看來,某種程度上,投資也像是在解一盤棋局——需要靜下心來,聚焦基本面,專注于挖掘好公司的價值所在,追求最具確定性的投資機會,腳踏實地為投資人賺取收益。
恒者行遠,思者常新。經過多年的學習、思考和探索,陳宏超的投資理念逐漸清晰。注重長線投資、以實業心態投資二級市場、關注安全邊際及善用逆向投資思維,成為他和整個公司的投資原則。
“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陳宏超說,自己屬于“幸運的一代”,不僅親歷了改革,而且是改革的受益者。站在當前的時點放眼未來,陳宏超認為,中國正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中國的發展路徑也正在轉移到創新和財富的雙輪驅動上來。因此,從長遠看,資本市場的格局也將發生重大變化。而轉型期中的中國經濟一方面急需資本市場的助力,同時也為投資者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資本紅利時代”。
返璞歸真 探尋投資本質
作為資本市場的一名老兵,陳宏超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已進入市場“搏殺”。回憶過往,陳宏超認為,自己如今的投資理念也非朝夕間形成:“我經歷了幾輪牛熊市,目睹過這個市場帶來的悲喜離合,體驗過恐懼和貪婪,也品嘗過失望和希望……所有這些都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怎樣的投資哲學,才可以不畏牛熊,無懼時間的磨礪?”
“早期,我的投資風格和很多人相似,也是游離不定的,往往是市場熱點在哪里,我就跟風去投資。”陳宏超坦言,最初進入市場時,他也是一位“追風者”,并沒有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的投資邏輯和體系。
事實上,跟風投資短期內看似很好,但從長遠看,其效果并不佳。同時,股市也像一面鏡子,將人性的貪婪、恐懼映照得一清二楚。比如,不愿認錯、風險意識薄弱、缺乏客觀判斷、只追逐熱點……這些經常會犯的錯,在陳宏超看來都是需要反省之處。
“我們不能把股市看成賭場,投資不是零和博弈,其本質是投未來。”陳宏超說。為了尋求如何才能做好投資的答案,他曾一度告別市場。其間,他當過上市公司董事長,并去清華大學深造學習。因為他不僅想從實業的角度來理解企業和投資,而且也想問道大師,領悟更多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知識。

如今,經過二十余年的學習、探索、思考和實踐,陳宏超的投資理念和心態都趨于穩定。他認為,最靠譜的投資方法就是返璞歸真,做好簡單的事情。這也意味著,只有找到自己曾經盈利和虧損的原因,理解了股票投資的內在邏輯和規律,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投資理念和價值觀。這就好比一個棋手,只有將自身所處的環境和對手的布局意圖了解清楚后,才能成竹在胸,獲取最后的勝利。
堅守能力圈 專注價值成長投資
離開投資圈去實業工作的經歷,對陳宏超投資理念形成的影響不可謂不深。用他的話來說,股票投資的制勝之道,其實只有簡單的兩大條件:一是找到好的公司標的,另外就是要選擇一個合理的進入成本。
“因為買股票實質上就是買上市公司,投資成長型公司才是讓財富增值的最大利器。”從實業重返股市后,陳宏超開始以投資實業的心態來投資二級市場,并用實業的思維來理解公司。其核心邏輯和原則,也聚焦至“價值成長”。
“‘價值成長是個偏正詞組,用‘價值來界定‘成長,而主體則是‘成長。”陳宏超向記者娓娓道來。在他眼中,所謂“價值成長投資”,意即投資那些內在價值處于不斷成長之中的股票。在投資中,除了考察公司當前的內在價值,更要注重分析公司未來的成長能力。“只有這種在未來能獲得高速成長的公司,才是我們考慮的投資對象。”陳宏超在其闡述投資價值觀《享受成長:未來15年最大投資機會》一書中這樣表述。
具體而言,陳宏超的投資策略包含了四大要素:一是長線投資,二是在能力圈內選擇,三是獨立思考,四是注重安全邊際。
“投資如同長跑,堅守自己的理念才是獲取長期穩定增長的收益的根本手段。”告別了此前追漲殺跌、不斷追尋熱點的投資方法,陳宏超開始嘗試在找到好標的后長期持有。
知易行難。長線持有不僅考驗投資人的定力,而且更考驗其對公司的理解程度。“做長線投資一方面取決于能不能找到優質企業,而這依賴于對公司的理解;另一方面,找到了標的,能不能拿得住,心態非常重要。”陳宏超表示,就菁英時代而言,其優勢在于投研團隊成員大多來自于實業,對投資對象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解。他說:“我們主張用實業心態、類PE方式做二級市場的長期投資。如此才能不受市場短期波動的影響,并享受到優秀公司長期成長的樂趣。”
在自己界定的能力圈內行事也相當重要。陳宏超曾經對自己要求很高,做投資時總希望做到最好。“但我們不是天才,只擅長某些領域的投資,所以我們只投資自己了解的公司,并努力學習,在投資中修煉自己的心智。”陳宏超說起了自己的改變。

他開始嘗試放低要求:“考不到100分,我們就考70分。”認清了自己的局限后,他不再執著于做到最好。堅守自己能力圈的陳宏超,反而實現了“積跬步致千里”的愿望。
此外,陳宏超認為,投資中最需要的客觀和理性的態度,與獨立的思考密不可分。“對錯本身并不取決于別人同意還是反對你,唯一重要的是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是否正確。只有堅持獨立思考,才能作出自己的獨立判斷。”陳宏超說。
投資是一項永恒的事業。重視持續成長的投資人,往往也注重嚴格把控風險。陳宏超坦言,在選擇投資標的時,雖然很看重標的未來的成長空間,但這些公司也必須具備足夠的安全邊際。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這樣的公司,即“沒有天花板,但是有地板”。endprint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風險的理解,陳宏超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市場中流行的對風險的定義是波動性,但我認為風險是潛在損失的可能性。”也因此,他非常看重投資時的進入成本,并且將之作為風險控制中的重要因素。
他認為,風險的悖論在于,當所有人都相信某種投資有風險時,市場群體不愿意購買的意愿往往會把其價格降低至“風險區”之外。而此時的投資,恰恰具備了相當高的安全墊。
因此,陳宏超說自己喜歡做逆向投資:“我往往在市場最絕望的時候買股票,那種時候很可能遍地是黃金。”陳宏超在2001年暫別股市,當2005年市場陷入谷底之際,他選擇重返市場。事后證明,當時他的擇時非常成功。
此外,有別于大眾理解的“止損”,陳宏超說自己更注重“止買”。他認為,在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短期的股價下跌反而是加倉的好時機。但在股市出現泡沫時,要實施“止買”策略。2015年4月市場陷入狂熱之際,陳宏超宣布不再接受新的資金進入,因為他認為過度的貪婪可能隨時引爆積壓的泡沫。
“當時還有客戶朋友拿著大量資金飛來深圳,要求我幫忙做股市投資,但是我拒絕了他。”說起那天花了7個小時拒絕投資人的往事,陳宏超笑言,雖然彼時客戶有些生氣,但隨后股市的連續大跌,卻讓客戶感激不已。
看好未來 把握趨勢投資“風口”
偏愛投資價值成長股的陳宏超,是一個看好未來的樂觀主義者。他堅信,成功的投資首先離不開對大趨勢的把握。
“走在復興之路上的中國,正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在他看來,眼下中國經濟走在結構轉型和升級的路上,這是當前最大的趨勢。一方面,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助力;另一方面,改革釋放的制度紅利和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貢獻,則成為A股市場長期走牛的基礎。
在對經濟發展趨勢作出研判之后,陳宏超的投資方向開始轉變。“2012年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全面轉型的思路。”陳宏超說,這意味著公司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認為投資即是投未來的陳宏超,開始從傳統行業抽身,轉而投資那些新興的行業和領域。
陳宏超在其第二本專著《大牛征程》中認為,未來中國的投資大趨勢將在新消費、大健康、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萬物互聯、智能制造這幾大領域誕生。之所以看好這些領域,是因為從歷史經驗看,每一次技術革命在推動人類工業和社會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都會誕生一些巨型企業。
以新能源汽車領域為例,陳宏超判斷,在引領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將會誕生一批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高成長性企業。當前備受市場關注的新能源汽車領域,陳宏超早就關注并布局。“2010年,比亞迪(49.82 +0.50%,診股)電動出租車首次在深圳投放試運行,這是一個電動時代到來的標志。”陳宏超堅信新能源領域的乘用車市場的投資“風口”已經到來。
擁抱未來的最好方式之一,便是與時俱進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事實上,為了做好投資,陳宏超特別強調持續學習。和很多人討厭飛機延誤不同,陳宏超說自己特別享受這樣的時刻,因為可以借此靜心讀書。利用各種碎片時間學習新知識,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至于具體的選股策略,陳宏超更偏好自上而下的方法。在把握好宏觀趨勢后,再去選擇景氣上升的行業,然后從中優選龍頭公司進行布局,而一旦出手,便是長期投資。
“我們的持股時間在很多人看來是很長的,一般會持有3年至5年或更長。”陳宏超解釋道,“因為是類PE的投資策略,所以一旦持股將會持續關注所投公司。除非基本面發生背離,才會拋售股票。”
這么做的結果,看似失去了很多市場機會,但陳宏超認為,由此也規避了很多投資風險。他坦言,最喜歡投資那些業績即將進入“拐點”的公司——由于隨后進入高成長階段,業績爆發后帶來的投資收益往往非常可觀。
對于公司的未來發展,陳宏超顯得特別有信心。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釋放的改革紅利、中產階層崛起帶來的巨大財富,以及資產管理行業的迅速發展,讓他看好私募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私募將走上規范發展之路,未來將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各種風格的私募都將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因此,當前除了做好投資,陳宏超也在不斷物色優秀的人才擴充隊伍,為公司的下一步跨越式發展打好基礎。
或許這也印證了棋局的涵義:只有看清全局,提前落子占據有利位置,方能在最后制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