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航
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曾在銀行購買過理財產品,但是你真的了解銀行的理財產品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銀行的理財產品,撥開它的神秘面紗,看看其真面目!
走進銀行,我們會看到各種關于理財產品的宣傳折頁、產品海報 等信息。各式各樣的產品讓投資者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經常到銀行做理財的客戶總會問銀行的理財經理,這個產品是你們銀行自己發行的嗎?這就涉及到我們要討論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就好比一個金融產品超市,這里面銷售兩種類別的產品:一、自營產品。這類產品是銀行自產自銷的產品,發行主體是銀行;二、代銷產品。這類產品是銀行代理銷售的產品,發行主體是其他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總行或是分行經過嚴格審批方能準入代銷產品,未經許可,各分支行不可銷售。代銷產品主要包括:保險、基金、信托、資管等。
有一些銀行在銷售代理類產品的同時也作為該產品的托管行,托管行只是承擔這個產品的資產保管、會計核算等職能而已,與產品的發行創設無關。無論是作為托管行還是產品代理銷售行均不為投資者的本金安全和到期收益承擔任何責任。
如果銀行員工向客戶銷售的產品既不是銀行自營產品,也不是準入的代銷產品,那么這就是“飛單”。“飛單”雖鮮有發生,但卻從未銷聲匿跡。私售“飛單”的行為是違規違法的。一般來說,正規產品的銷售渠道有:銀行柜臺、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金融自助通等。私下簽署某些所謂的合同和協議的行為是一定要警惕的,尤其是讓投資者將資金匯入某個人或是某個公司賬戶時。
那么銀行為什么要代銷其他產品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量:一、彌補自身產品不足,豐富產品種類,滿足不同客群的投資需求;二、代理銷售其他金融機構的產品,銀行收取代理手續費,以此提高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
嚴格地說,只有銀行自己發行的產品才能算是銀行理財產品。自營產品與代銷產品均是銀行合法、合規正常經營的產品。無論是監管方還是銀行自身,都明確規定:銷售人員在向客戶銷售產品時,必須明確告知客戶產品的基本形態(其中包括產品的發行機構、風險等級、預期收益、投資方向等),銷售時必須錄音錄像。客戶享有知曉產品信息的權利,銷售人員有告知客戶產品信息的義務和規定。今年4月下旬,中國銀監會召開了2017年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式分析會議,會議中再次強調了要規范銀行理財和代銷業務,規范銷售行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和揭示風險,嚴格落實“雙錄”要求。
以上,我們區分了銀行自營產品和代銷產品。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是嚴格意義上的銀行自營產品。
2003年11月,中國銀行發行了我國第一款外匯理財產品。2004年11月,光大銀行發行了我國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這就是我國本外幣理財產品的發端。2017年5月19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49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7.42萬只,存續余額為29.05萬億元。由此可見,理財產品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
每一款理財產品都有唯一的“身份證”。這個“身份證”就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登記編碼。每一個產品都有自己對應的登記編碼。沒有“身份證”,就 不是正規理財產品。《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中明確規定:“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須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www.china-wealth. cn )查詢該產品信息。未在理財系統進行報告和登記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律不得對客戶發售。”
“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我們總是能看到。下面我們就說說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從投資風險的角度可以分為:基本無風險、低風險、較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從是否保本可以分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常見的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我們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之前,都會被要求做風險評估,一般有效期一年。銷售人員會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為我們推薦與之匹配的理財產品。購買理財產品時,產品的收益率也是我們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要注意的是,產品的收益率是參考年化收益率,除了保證收益的產品,其他的產品收益率是銀行測算出來的預期收益率,并不能代表投資者實際能獲得的收益率。目前,大部分銀行一般是可以按預期收益率兌付的。另外,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里面會有關于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費、托管費等費率問題,在購買之前,我們應該向銷售人員問清楚,這些費率是否涵蓋在產品的預期預益率之中,盡管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都是剔除了相關費率之后的凈預期收益率。
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有門檻的,起點金額一般為5萬元。也有一些產品根據客戶群體的不同另有分類,常見的是10萬、30萬、100萬等。對于兩款不同的產品而言,起點金額與產品收益率并不一定成正比。現實情況中,在風險相同的情況下,起點金額為5萬元的產品收益率也有可能高于起點金額30萬元的產品。
理財產品都有一個募集期,募集期結束后,產品開始起息。也有的產品是T+0起息,或是T+1起息。(T是指Trade,交易的意思,T+0即當日購買,當日起息,T+1即當日購買,次日起息,以此類推)。這里面有個理財小訣竅:收益率低,但是起息早的產品可能比收益率高但是起息晚的產品能獲得更多的收益,購買產品之前我們不妨先算筆賬。
投資周期結束后,產品到期。有的產品是期滿自動到賬,而有的產品是需要提前預約贖回后才能到賬,不贖回不到賬,本金或是本利又進入到下一個投資周期。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投資期限,大部分產品在這個投資期限內都是封閉運作的,也就是說投資者在該產品運作的期限之內是不能提前退出的。所以,購買理財產品時不僅要考慮風險性和收益性,流動性也是我們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若用資金,視產品規則決定是否要提前預約贖回。如果產品真的續存了,我們還需要資金怎么辦呢?部分銀行可以通過金融產品互市系統或線下進行產品轉讓。但是,銀行并不能保證我們這筆理財產品一定能夠轉讓出去。同時,若轉讓成功,出讓方會損失一部分或全部利息,有的銀行也會收取撮合交易手續費。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詢問該銀行是否可以做理財產品的質押貸款。
那么在投資期限內,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如何運作的呢?理財產品的運作部門有金融市場部和同業業務部等,其中以金融市場部為主。產品的運作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一對一模式。每一期的產品都有明確清晰的投資方向。二、資金池模式。多個理財產品對應一個資金池。簡單地說,無論是一對一模式還是資金池模式,都是利用募集來的資金去購買一些固定收益的資產,然后到期后再賣掉,以此兌付客戶。所購買的資產主要包括同業存款、債券回購、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符合監管機構規定的信托計劃、券商資產管理計劃等。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要遠低于股票、基金、信托等。一般來講,銀行的多數產品已經發行過很多期了,作為投資者,我們可以問銷售人員,這個產品以前的表現怎么樣?出現過什么問題嗎?如果以前沒出現過問題,那么應該是比較穩健的產品。當然,歷史收益不能代表未來收益,我們在理財的同時還應該仔細甄別。“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時刻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與警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