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勤勇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唐朝詩人柳中庸的這首《征人怨》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本詩寫了一個戍守邊塞的戰士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就時記事: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關”即甘肅玉門關。金河在東而玉門關在西,相距很遠,但都是邊陲前線。“馬策”即馬鞭;“刀環”是刀柄上的銅環。馬策、刀環雖小且微,然而對于表現軍中生活來說卻很典型,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聯想。這兩句是“歲歲”與“朝朝”相對,“金河”與“玉關”“馬策”與“刀環”并舉,用“復”“與”兩字加以強調,給人以困苦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后兩句寫邊塞的氣候特點與山川形勢: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是“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灑向昭君之青冢而已,肅殺如此,令人凄絕;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戰士們就轉戰跋涉于這相隔甚遠的地方。“青冢”是西漢時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唯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這兩句寫景,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里,我們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辛苦,蘊含其中的感情足以使人蕩氣回腸。
詩人抓住產生怨情的緣由,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在“歲歲”“朝朝”的征戰生涯以及“三春白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滲透戰士的怨情,讀者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愁苦之無時不在,而且還從極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情之無處不有,通篇不著一個“怨”字,卻又處處彌漫著怨情,寫盡征人的怨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