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唐書偉
做好鋪路石,當“永久牌”的第一書記
□ 文/唐書偉
兩年的駐村工作任期將滿,由于工作原因將繼續留任,我對這個離縣城6公里40戶199人的全農業村充滿了感情,她的寧靜、美麗和村民的淳樸都讓我牽掛,更加牽掛那些在這期間幫扶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5年8月25日接到甘孜日報社黨委通知,我被派到甘孜縣南多鄉青卡村任第一書記,當聽到這個通知后腦子里一片空白,沒有基層工作的經驗,不知道下去怎樣開展工作。9月1日滿懷忐忑踏上路程。“既然選擇了到基層一線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要風雨兼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就是我駐村工作樹立的堅定信念。2015年9月3日,來到青卡村開始基層駐村工作,面對貧困率超過25%這一燙手“山芋”,怎么干?走村串戶、摸清村情、了解實際是開展好工作的關鍵,帶著感情、帶著問題、帶著思考首先“拜訪”村支部書記和村長,對村情民意有初步了解后,又從農牧民群眾所需、所盼、所想出發,堅持“三勤”:一是勤于學習,增進溝通。撲下身子從實踐中學、從農牧民群眾中學,靜下心來跟身邊同志學,做到多交流、勤溝通。二是勤于調研,熟悉村情。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深入農牧民群眾展開調研500余次,擬定調研課題,認真梳理、歸納和總結調研反映的問題,形成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三是勤于思考,積累經驗。積極參與鄉黨委、政府開展的各項中心工作,主動深入青卡村,深入到涉及農牧民群眾切實利益的改革中去,主動深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去。在大量吃透村情,摸清民情,把準實情基礎上,用不到40天時間,撰寫了《青卡村2015—2020產業發展規劃》,梳理了青卡村“整村推進”計劃項目和“脫貧產業”發展規劃共18項項目申報,全村發展藍圖變得更加清晰。
“藍圖繪就,重在添彩”。發展規劃制定后,為確保規劃如期實現,作為第一書記,我深深地認識到“扶貧先扶志,致富靠自己。”靠外力大包大攬式的扶貧只會暫時改變短期現狀,卻不會惠及長久。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這樣的脫貧不持久,好日子是自己干出來的。必須鼓勵貧困地區群眾努力挖掘發展的內生動力,變被動為主動,釋放更多潛能與活力。貧困地區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所以要從扶貧先扶志做起。由我主講、鄉紀委書記劉海燕翻譯,為村黨員、四職干部和貧困戶的代表上黨課14次,為他們講了黨的歷史、黨的宗旨、黨的廉潔自律準則和黨的紀律處分條例、精準扶貧等政策。我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兌現承諾,引導村“兩委”干部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規范開好“三會一課”,制定村級班子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務公開,確立民主決策,加強班子團結,增強組織的戰斗力。借助當前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常與村黨員干部和包村干部一道,謀劃發展出路。近兩年來,全村各項工作都順利開展,件件都走在了全鄉前列,讓農牧民群眾對“第一書記”、包村干部、村“兩委”班子有了理解、信任和支持,村班子新形象日漸形成,整體戰斗力明顯增強。
到基層最初的十多天走訪為我的扶貧之路奠定了基礎。
在這走訪期間最讓我感動的一件事:2015年9月16日我跟隨縣林業局的同志一起檢查驗收青卡村的退耕還林情況時,和林業局的羅瑛同志、村支部書記澤仁康珠和村長牛普初一道登上高山,查看退耕還林的情況,并與縣林業局的同志進行溝通,我年齡大了還有高血壓,下山時呼吸突然不暢腳下一滑就摔了下去,當村民把我扶起來時,村民們個個伸出大拇指并不停地說:“卡祝、卡祝……”,看到村民們真誠、感謝的眼神,心中也充滿了感動,身上也沒有了疼,心中也在想貼近村民、為村民做一點點小事他們都會看到,我一定要為他們脫貧致富做點實事。
經過前期的摸底,和鄉上交流,心中有一些計劃:建設溫室大棚提高
背景資料:精準脫貧
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實施“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產量,擴大油菜種植面積,逐步進行深加工,提高村民收入;以現有的養殖合作社以點帶面擴大養殖規模,發展養殖業;搞好村民的技術培訓提高勞動技能;爭取扶貧資金投入,加快扶貧項目的建設,讓村民早日脫貧致富。
接下來一年多時間,我經常給村民講解各種扶貧政策,讓貧困戶轉變思想轉變觀念。
2016年7月底的一天,一陣輕輕的敲門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打開門看見我們村的貧困戶生龍尼瑪。我問他“有事嗎?快進來,到屋里說”。
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唐書記,我有點事想找你幫忙。”我問他到底有什么事,他才慢慢地給我說是什么事要我幫忙,原來是他們一家看好了在幸福酒店樓上正在轉讓的一家小店面,他們把今年的部分收成、積蓄和原本想買一輛電動三輪車的錢全部拿出來還差1萬多元,其他地方也借不到錢,真的沒辦法了才來找我。我很了解他家情況,是我們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7人,有病人和2個上小學的孩子,本人也快60歲了。他來找我,我感覺特別欣慰,我前期給他們多次做思想工作,讓他們懂得脫貧不能全靠政府,要靠自己轉變思想,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今天我看到了扶貧先扶志的工作有了結果,這個忙我一定要幫。
我馬上就到縣城找到農村信用社的領導,信用社的領導給我勾勒出了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流水線”。首先,以縣扶貧移民局已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為基礎,對其中有發展生產意愿和項目,有金融需求的貧困戶建立精準扶貧金融服務檔案;隨后,由信用評級領導小組對貧困戶進行信用評級;最終,由拿到評級結果的金融機構現場審核,決定是否發放小額信用貸款。通過建檔和評級,可以讓家庭凈資產為零,現金流也基本為零的“雙零”貧困戶貸款。
回去后我叫上包村干部一起,到村里給生龍尼瑪做信譽打分,直到生龍尼瑪有了自己的精準扶貧金融服務檔案,在信用評級表上得了3星,從甘孜縣農村信用社拿到了2萬元的小額信用貸款,獲得了一筆脫貧致富的“啟動資金”。
“以前貧困戶沒有抵押財產就根本拿不到貸款、現在拿到了貸款時間還這么快,真是沒有想到,真的要感謝信用社和唐書記你哦”,生龍尼瑪說道。
縣農村信用社的同志對生龍尼瑪貸款的事特事特辦,他們說,為精準扶貧,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做點應有的貢獻。
今年初我來到生龍尼瑪開在幸福酒店樓上的藏餐館,看到藏餐館雖然小,但打掃得很干凈,我去得太早還不是吃飯的時候,沒有就餐的人,生龍尼瑪告訴我生意還不錯,每個月除去開銷可以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這比打工強很多。他今年準備再貸點款,擴大一下,能增加就餐的人,讓收入也增加,現在送兩個孩子上學走6公里的路都騎電動三輪車了,再也不怕下雨下雪了。已經享受到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生龍尼瑪家庭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他告訴我:“希望自己以后的信用更好,在銀行能再多貸點錢,擴大規模,雖然去年已經脫貧了,但我不想返貧過窮日子了,我要爭取過上富裕的日子。”
近兩年時間里,我頭腦里都是為村里怎樣發展產業提高村民收入的念頭,我通過從發展村集體經濟入手,建立青稞加工廠;但這僅僅是開頭,讓村民怎樣得到更多實惠和收入,為村青稞加工廠提供優質的原材料,發展產業,一定要把村民組織起來。
2016年8月30日,是青卡村歷史上意義非凡的一天。這一天,青卡村第一個合作社——青稞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
經過半年的進村入戶調研,我感覺到一個村沒有一個農業合作社光靠傳統一家一戶的傳統耕作,沒有一個完整的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加工、銷售等工作,農戶要提高收入很難。只有建立一個如農業合作社這樣的組織才能打破一家一戶的傳統耕作習慣,形成規模化,才有市場競爭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農民的收入,我下決心一定要辦我們村自己的農業合作社。
由于青卡村地處藏區,合作社對村民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合作社,更不用說怎樣開辦合作社,怎樣運作、管理合作社了。村民心中顧慮重重:怎樣入股、怎樣開辦、怎樣運作,開辦后怎樣管理、如果農副產品銷售不出去怎么辦、銷售好有利潤又怎么分配等等。根據這種情況我就從思想上讓村民了解合作社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實惠入手進行宣傳,打消他們的顧慮。從村干部入手,特別是從村主任牛普初開始,因為他當村主任十幾年了,在村民中有很高威望,只要他的思想通了其他人的思想也就通了。3月利用布置春耕的機會向他講解:我們村抓住精準扶貧和黨員示范工程青稞加工廠的契機,成立青稞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用土地、現金等多種形式加入合作社,改變傳統的耕作模式,用現代的企業管理進行農業生產日常管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有些農產品可以深加工銷售,讓農副產品形成規模,增加村民收入。經過不斷做思想工作,村主任的思想也開始轉變,慢慢接受并給其他村民做思想工作。
5月3日,我和包村干部一起,趁著農閑和查看修建飲水工程的時間,來到青卡村村民聚集的地方,在村民叫我們“呷啊噓(辛苦了)”時,我們也和他們一樣席地而坐,和他們拉起了家常,其實我們這次來的主要目的是給他們講解成立農業合作社的事。和他們坐在一起時,向他們宣傳農合社:“我們村成立農合社,每家都可以加入,比如成立青稞種植農合社,那每家可以用現有的土地入股,也可以用現金入股,選出一個大家都信任的人來管理,其他人也可以在農合社務工掙工資,年終如有利潤,除去農合社發展資金后,按入股多少進行分配,并且農合社是一個團體,在銷售上要比一家一戶銷售價格上有優勢,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體,所以在提高農業生產收入上好處更多。”
我知道做這樣的工作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耐心細致地工作。在這之后我們利用下村時,一步步給村民們講開辦農業合作社的好處,并且給他們講,我們的派出單位先從青卡村的黨員示范工程入手設計并注冊商標,利用自己的電子商城來進行產品包裝和銷售等方法來支持農業合作社。
經過近3個月的努力,在8月30日召開的村民大會上,村民們說出了他們的真正顧慮,他們怕我任職期滿回去后沒有人幫助他們,我當場表態:我任職期滿回去后也會一如既往地支持這個農業合作社的,你們放心。終于打消了他們心中的顧慮。
會后我受他們的委托辦理注冊等有關手續。在甘孜縣食品藥品工商質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原本按要求要近30天的流程,他們為精準扶貧大開綠燈,用2天時間就為我們辦理了營業執照。

■ 本文作者唐書偉(圖2左一)與青卡村村民在一起。


就在營業執照剛剛辦下來的時候,又有兩戶村民想要加入農合社,這讓我辦好農合社,帶動村民共同富裕更加充滿了信心。
扶貧不是一時的事,它需要無數人前赴后繼的努力,但我愿意是一顆鋪路石頭。駐村兩年來,在駐村工作組的努力下,青卡村的18個項目全部申報、落實完工,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群眾增收了。時間真快啊,過了今年夏天我的駐村工作就結束了,我真的愛上了青卡村,希望工作時間再久一些,就算是回到康定,我還要一直關注青卡村的發展,成為一名“永久牌”的第一書記。
(作者是甘孜日報社派駐甘孜縣南多鄉青卡村第一書記)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