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洋 薛金麗
·西北政法大學與《中國記者》合辦·
拓寬研究視野 促進業界學界溝通交流
——首屆“何微新聞獎”青年學者與學科創新發展建設論壇綜述
□ 文/王 洋 薛金麗
6月25日,首屆“何微新聞獎”青年學者與學科創新發展建設論壇在西北政法大學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西北政法大學和《中國記者》雜志社主辦,會議邀請了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學界代表,以及新聞界雜志社、新聞記者雜志社、新華文摘雜志社、深圳大學學報(人社版)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等國內權威學術刊物的業界專家。本文是會議論點的概述。
新聞類研究 青年學者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專業期刊
創新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青年學者亦有革新求變的意識,參會的青年學者敢于提出新觀點、新理念,為新聞傳播研究注入鮮活的力量。
6月25日論壇開幕式上,各位與會嘉賓就青年學者培養、新聞傳播學學科創新發展及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充分交流。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李震教授建議青年學者在研究過程中要有問題意識,關注中國問題,勇敢正視本土化的問題,并用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去解決,而不是純粹搞經驗傳播學的研究。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胡翼青教授指出,個人感情會導致學者過分放大其研究對象在學術中的里程碑作用,這樣容易造成“一棵樹木遮擋整片森林”的結果,因此青年學者需要對學術界有明確的大局觀。同時,他認為優秀的學者一定要敢于做冷門的研究,“青燈黃卷”對一位學者來說是進入學術界的第一步。
(一)新聞史及理論研究
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龍偉教授以政治與消費的關系為切入點,選取建國初期上海這一特定時空范圍開展研究,揭示報業發展規律。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黃典林博士的論文探析傳播政治經濟研究領域的兩大主要方法路徑,即北美宏大敘事的激進批判傳統和歐洲中觀與微觀的文化產業邏輯分析。他主張應從歷史語境、政治經濟制度安排、產業結構和運作機制、文化實踐的具體社會過程、主體行動的真實邏輯等維度,來發掘本土傳播研究的問題意識,建構契合本土實際的傳播政治經濟分析框架,從而為中國本土傳播研究和轉型時期社會傳播趨向開放結構的發展提供更具闡釋力的理論貢獻。
北京大學法學院講師彭海星從西方新聞自由和個人主義歷史展開,將這一歷史置于新聞自由理論范式的形成與轉型中加以透視。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呂強指出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新聞界開展何微研究伊始,主要聚焦“新聞有學、新聞黨性原則以及新聞報道實事求是”等核心思想的研究,已成為何微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界研究何微的一個學術熱點。通過對近三十年來何微新聞思想研究進行梳理與總結,不僅能看到30年來何微研究的特點與不足,也窺視近三十年來我國新聞思想史的研究已成為新聞史研究中的主要方向及主要內容。
(二)媒介與社會研究

□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學院孫江院長發言。

□ 6月25日,首屆“何微新聞獎”青年學者與學科創新發展建設論壇開幕式會場。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張放教授從文化人類學視角出發,探索春節微信紅包對中國人家庭關系的影響。指出春節微信紅包盡管具有儀式性,但卻無助于實現傳統家庭關系的再生產,相反還具有一些與傳統家庭倫理指向完全不同的屬性。他認為這種可能的影響將會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觸動以縱軸為中心的傳統家庭關系;第二,消融家庭與社交的邊界;第三,解構家庭節慶的神圣空間。
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彭桂兵博士以綜藝節目版權訴訟案為切入點,提出我國法院目前對于綜藝節目的性質還存在不一致的意見,界定其為作品還是制品有著模糊的界線。他認為解決這一難題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我國《著作權法》不再區分電影作品和錄像制品,而是統一規定為視聽作品;另一種是擴張廣播組織權的適用。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張波通過研究內地西藏班(校)藏族學生與內地學生的同伴交往模式,探究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族群邊界的凸顯和隱匿。他認為,內地西藏班(校)學生和漢族同學的交往客觀上形成了一種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區隔的“伴而不同”式的同伴關系。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陳琦以“風險社會”概念的提出為切入點,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索媒介對于受眾認知社會風險的作用。她指出,我國受眾對于社會風險已經產生了普遍認同,其量化調查結果顯示受眾對于四類社會風險嚴重程度的認知均趨向于“比較嚴重”。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李璐以《數據空間與數據生產——大數據媒介擬態環境建構的過程與后果》為題,闡釋了擬態環境和大數據媒介對中國社會媒介環境帶來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他認為,與傳統媒介相比,大數據媒介使受眾獲得了多元化了解信息的渠道,受眾在解讀“擬態環境”中的主體地位被卓有成效地提升,并通過數據生產的過程參與了新的擬態環境的構建。但對數據技術的迷信,忽略了困難群體欲望的表達,這影響了媒介作為一種公共表達平臺的責任,弱化了媒介的“環境監測者”功能。
(三)廣告與品牌傳播研究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李曉梅博士通過對我國電視廣告中的性別話語轉向現象的解讀,揭示在廣告實踐中依然存在階層區隔、價值觀倡導的匱乏和惟利是圖的雙重話語等問題。她指出,當下消費者對蘊含刻板性別陳規的電視廣告越發敏感,品牌對性別話語的合理使用也成為彰顯其品牌美譽度的一枚利器。呈現性別話語轉向的廣告相比包含性別歧視或性別不平等意味明顯的廣告創意,當然是一種進步,但事實上這種進步只是一種裝飾性的演進。電視廣告中的性別話語看似正在擺脫性別意識的陳規,呈現某種轉向的跡象,實際上,性別權力不對稱的隱性標志并不是消聲匿跡,而是變得更加微妙和隱蔽。
西安交通大學徐婧通過對蘭州房地產廣告、樓盤實體建筑景觀的解讀,探討了作為符號資本的房產廣告如何介入西北內陸城市空間生產并隱喻了新的階層區隔。她指出時空坐標上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蘭州,其蓬勃發展的房地產行業及其廣告通過“全球化”話語、西方中心主義的空間想象方式,遮蔽了雙重資本壓迫下的空間差異。如今人們生活的地方變得越來越大同小異,本地多元空間的消逝以及不平衡地理發展帶來的空間正義問題,將成為未來中國城市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關鍵點。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
中國傳媒大學綠色低碳發展與品牌傳播中心主任鞠立新博士以天津精武鎮為例,討論了促進特色小鎮品牌傳播及發展,應從產業優勢、風貌特色、發展成效、動力保障等品牌要素抓起,通過合理布局,促進產鎮融合。她指出,推進智能化小鎮建設,構建大數據服務平臺,使小鎮產業、生活、政務信息暢通,數據融合,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智能化多元生態小鎮也是當下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目標。
新聞界雜志社主編鄧樹明結合《新聞界》的中心定位、采稿原則及自身審稿經驗,探討了學術論文撰寫的細節與流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研究者進行學術創新給出一些選題建議。《新聞界》采稿多偏向年輕化、鼓勵跨學科、趨向與新媒體研究的趨勢。鄧樹明強調研究者在學術創作過程中要能發現有意義的問題;要有新的思路和觀點,應特別關注“問題意識”和“方法意識”。要避免缺乏學術含量、研究空間不足甚至是假命題的學術文章;他認為:“不注重研究方法的學術創新和知識生產均是不靠譜的”。
深圳大學學報(人社版)編輯向春認為寫論文要說問題而非一味展示知識,研究者要注意語言的干凈利落,層次框架的分明有序,一味的理論堆砌絕不是一篇好文章。青年學者投稿要有針對性,不同刊物側重不同。青年學者做學術論文一定要堅持“寫下去”,要學會在研究中找樂趣,終身做學問是一種人生幸福。
《中國記者》雜志總編輯文璐認為,當下媒體最為關心和擔憂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人才培養是學科發展的重要任務,在媒體融合轉型的進程中,綜合素養全面,又術有專攻的人才為各媒體所期待。培養“站有高度,寫有深度,既有理論政策功底,又能不怕吃苦、深入調研、追求真相、工作作風嚴謹細致、責任感強、具備團隊精神”的傳媒人才也應是新聞教學的目標所在。因此,新聞教育工作者應更加關注新聞教育和新聞實踐的對接。如果做個新聞專業學生就業情況調查會有意思。
《新聞記者》編輯王俠首先言明《新聞記者》對青年學者的文章非常重視,在極力挖掘一批青年作者。青年學者對新技術帶來的革新以及學術前沿問題敏感性高,創作欲望強,產出量高。但是青年學者的學術研究存在對策性文章較多而研究性論文較少、用西方一些概念或學術話語生套中國現實、不符合學術規范等問題。她從學術期刊編輯的角度針對青年學者論文寫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問題意識,選擇典型的研究對象,確定研究的基礎建立在鮮活的一手資料之上;超越現象描述,追求深度,能夠在復雜現實的論證基礎上提出規律;要注意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拓展學術視野。從縱向上說,將學術或者某一個研究議題放在學術史的脈絡或者學術共同體的視野中來觀察,看到知識生產的積累性;從橫向上來說,研究者不必局限于新聞傳播領域,可以從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各個領域來觀照新聞傳播學問題,《新聞記者》也非常歡迎跨學科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編輯李玉潔
認為編輯不僅是學術作品文字的加工者,還是學術作品的一個評價者,甚至是學術內容的重要建構者,學術方向的引導者。青年學者可以跟學術期刊編輯做更多的溝通交流,了解雙方的訴求,通過更多的討論,找到一些新的研究點,推動學術論文創作。她還從“時”“空”兩個維度為研究者提供選題建議:時間維度上,要從整體上研究新聞傳播的脈絡與發展態勢,并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和未來趨勢進行選題研究;空間維度上,關注宏觀層面學科思想性等重大問題的同時,也要在微觀層面“回歸于人”,關注新媒體環境下的個人狀態。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教授發言中的觀點給與會者很大啟發。他說,應該提升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理論深度厚度以及專業水準,關注其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這樣的未來研究的大趨勢。新聞傳播學應該多研究問題,拓寬視野與研究路徑,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