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霞,於 方,王金南*,周夏飛,袁 婧,牟雪潔,周 穎,楊威杉,2,彭 菲
?
中國2015年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研究
馬國霞1,於 方1,王金南1*,周夏飛1,袁 婧1,牟雪潔1,周 穎1,楊威杉1,2,彭 菲1
(1.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北京 100012;2.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北京 100190)
基于空間分辨率1km的遙感影像數據,對我國2015年31個省市區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進行核算.核算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GEP為72.81萬億元,GGI指數(GEP與GDP比值)為1.01,其中西藏和青海的GGI指數最高,大于10.生態調節服務是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生態服務類型,其價值為53.14萬億元,占GEP的73.0%.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量最大,為28.08萬億元,占GEP的42.4%;其次是森林生態系統,為19.89萬億元,占GEP的30.0%;草地生態系統為10.66萬億元,占GEP的16.1%. 單位面積GEP和人均GEP的區域差距較大,西部地區的人均GEP相對較高,東部地區的單位面積GEP相對較高.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生態服務評估;價值核算;空間分布
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目前,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已經涵蓋全球、國家、地區等不同區域尺度和森林、濕地、草地等不同生態類型.在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研究中,Daily[1]和Costanza等[2]學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2001年,聯合國啟動了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全面評估了全球生態系統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推進了生態系統服務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研究[3].我國學者從生物多樣性、環境凈化、大氣化學平衡的維持、土壤保護等方面,重點對森林、地表水、草地、濕地等類型的區域生態系統服務進行了深入研究,促使國內生態系統服務及其價值評估理論研究由理論探討轉向實證分析的發展階段[4-5].
此后,大量學者投入到生態系統服務相關研究中,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江波等[6]以2012年為基準年,運用市場價值法、替代成本法、個體旅行費用模型法和條件價值法評估了博斯騰湖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經濟價值.喻露露等[7]采用基于當量因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方法,借助GIS空間分析技術,應用局部自相關模型,定量研究了海口市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空變異特征.艾訓安等[8]采用Costanza及謝高地等提出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方法,在根據單位面積蓄積量對廈門島各類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進行修正的基礎上,對廈門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價,并從生態系統服務角度提出對策與建議.歐陽志云等[9]借鑒國內生產總值和綠色GDP的概念,建立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框架.
綜上,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多局限于小區域范圍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本文利用1km空間分辨率的遙感影像數據,率先對2015年我國森林、濕地、草地、荒漠、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價值進行核算,并在污染凈化、固碳釋氧以及污染治理成本、固碳成本等方面做了方法和參數改進,首次提出了綠金指數的概念,分析全國31省市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的空間分異,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供科學依據.
1.1 核算方法
根據生態系統服務的性質可將服務價值分為兩類: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生態系統服務的市場價值可以定義為生態系統服務在市場機制中的交換價值或價格,比如食物和原材料生產服務.生態系統服務的非市場價值可以定義為對人類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在市場機制中得到反映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按照Costanza的生態系統服務理論,本文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分類[10](圖1).
1.1.1 產品供給 生態產品供給服務是指由生態系統產生的具有食用、醫用、藥用價值的物質和能源所提供的服務.根據SEEA 2012生態實驗賬戶(EEA),生態產品供給服務包括水資源、農業資源、林業資源、畜牧業資源、漁業資源、能源以及其他資源等(表1),本文統計了可核算的產品供給服務三級指標共76個.
式中:pro為生態產品供給服務價值;E為每種產品的產量,t;P為每種產品的單位價格,元/t.
1.1.2 氣候調節 生態系統氣候調節包括降溫和增濕兩個功能,森林和草地系統通過植物的樹冠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太陽光能,減緩了氣溫的升高.濕地生態系統通過蒸騰作用,將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形式通過氣孔擴散到空氣中,使太陽光的熱能轉化為水分子的動能,消耗熱量,降低空氣溫度,增加空氣的濕度.

表1 生態產品供給服務價值核算指標
式中:cr為生態系統氣候調節價值;t為森林、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的降溫價值;m為濕地的增濕價值;GPP為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總初級生產力,t;為有機質能量轉換系數,J/t;為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汽化熱,2260kJ/kg;為空調能效比;ew為濕地的潛在蒸散量,mm;利用彭曼斯蒂模型(Penman-Monteith,P-M)進行計算[11];w為單位體積水蒸發耗電量,125KW·h/m3;R為電價,以電能作為太陽能的替代產品,本文電價取2015年全國平均值0.5元/(KW·h)[12].
1.1.3 固碳釋氧 生態系統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并同時釋放O2,不僅對全球的碳循環有著顯著影響,也起到調節大氣組分的作用.
(4)
式中:CO2為生態系統的固碳價值;O2為生態系統的釋氧價值;NPP為不同生態系統的凈初級生產力,為森林、草地、城鎮、荒漠等四個生態系統;CF為不同生態系統干物質碳比例,其中,各省區森林生態系統的CF根據1980~2010年間有關林木生物量與生產力研究的3900余條數據記錄進行歸并處理得到[13],草地、城鎮和荒漠生態系統采用IPCC推薦值[13];NPPw為濕地生態系統的凈初級生產力;CFw為濕地生態系統干物質含碳率,數據來自IPCC推薦值[14];濕地生態系統的NPP為一年生植物產生,只有10%的碳轉化為有機碳儲存在濕地土壤中[15];根據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理,植物每固定1g CO2,釋放0.73g O2;CO2為碳社會成本[16],O2為制氧成本,數據來自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17].
1.1.4 水流動調節 生態系統的水流動調節服務包括洪水調蓄和水源涵養兩種調節.濕地可以削減洪峰、滯后洪水過程,減少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森林和草地植物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對雨水更有滲透性,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
式中:wcf為生態系統水流動調節價值;wc為洪水調蓄價值;wf為水源涵養價值;洪水調蓄價值包括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庫塘濕地三種濕地類型的洪水調蓄.l為湖泊換水次數,次;l為湖泊濕地面積,m2;和為對應湖區的經驗系數;s為洪水期沼澤的平均最大淹沒深度,為1m;s為沼澤面積,m2;t為水庫總庫容,m3,庫塘濕地的實際洪水調蓄庫容按其總庫容的35%進行計算[18];fg是森林和草地面積,hm2;fg是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年總降水量,mm;fg是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年總蒸散量,mm;w為建設單位庫容的工程成本,元/m3,根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8),水庫建設成本為6.11元/m3,通過價格指數折算到2015年為8.1元/m3.
1.1.5 土壤保持 土壤保持從保持土壤肥力和減輕泥沙淤積災害兩個方面評價.土壤保持量用潛在土壤侵蝕量與現實土壤侵蝕量之差計算[19],本文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進行全國土壤保護服務實物量評估[20-21].
式中:s為土壤保持的服務價值;USLEp為潛在土壤侵蝕量;USLEr為現實土壤侵蝕量;按照我國流域的泥沙運動規律,土壤侵蝕流失泥沙的24%淤積于水庫、河流、湖泊中,需要清淤作業消除影響[22];w為建設單位庫容的工程成本,元/m3;為土壤容重,t/m3;C為土壤中氮、磷、鉀和有機質的純含量;R為氮、磷、鉀元素和有機質轉換成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等肥料及碳的比率,取值2.17、8.33、2.22、0.58;P為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有機質價格,2015年尿素價格為1300元/t,過磷酸鈣為2950元/t,氯化鉀為2250元/t.
1.1.6 防風固沙 防風固沙是森林和草地等生態系統通過其結構與過程,減少風蝕導致的土壤侵蝕的功能,主要與風速、降雨、溫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關.本文選用修正風蝕方程RWEQ[23]進行全國防風固沙功能的實物量評估.由于風沙揚起后,在輸送途徑中會因重力作用沉降堆積,覆蓋表土后形成沙化層,使之失去利用價值.因此,本文采用沙化土壤的治理成本進行防風固沙服務價值量核算.
(8)
(9)
式中:d為生態系統防風固沙價值;為防風固沙量,kg/m2;為沙礫堆積密度,按1.4t/m3計算;為土壤沙化標準覆沙厚度,取0.1m;P為治沙工程的平均成本,采用《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24]的草地植被恢復費用3.75元/m2;代表距離上風向不可蝕地面的距離;為區域侵蝕系數;max為風蝕最大轉移量,kg/m;WF為氣象因子;EF為土壤可蝕性因子;SCF為土壤結皮因子;為植被覆蓋因子;為地表粗糙度因子.
1.1.7 水質凈化 水質凈化污染物是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水環境容量能更好地體現生態系統真實的納污能力,本文采用濕地生態系統對COD和氨氮兩種污染物的地表水水環境容量,進行水質凈化價值核算.
式中:w為生態系統水質凈化價值;c為治理水體污染物的成本,元/t;P為年地表水水環境容量(COD/氨氮),萬t,數據來源于《全國地表水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環境容量計算與分析》[25].治理成本來自《中國環境經濟核算技術指南》[26],根據價格指數,2015年COD治理成本為21.84元/kg,氨氮治理成本為8.02元/kg.
1.1.8 空氣凈化 空氣凈化是生態系統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濃度降低的過程,主要包括吸收硫化物、氮化物和粉塵等物質,過濾空氣,維持大氣成分平衡等功能.
式中:a是空氣凈化價值;CSN為SO2和NO兩種污染物的大氣環境容量,萬t;PSN為SO2和NO兩種污染物的單位治理成本,元/t;PMN為PM2.5和氨氣兩種污染物的單位治理成本,元/t;CMN為PM2.5和氨氣兩種污染物的大氣環境容量;Q為污染物當量值,根據《排污費收費標準及計算方法》[27],一次PM2.5、氨的污染物當量值分別為2.18kg和9.09kg,單位當量收費標準為0.6 元/單位當量;單位治理成本來自《中國環境經濟核算技術指南》[26],根據價格指數,2015年SO2治理成本1170元/t,NOX治理成本為3363元/t.
1.1.9 病蟲害防治 生態系統通過食物鏈控制病蟲害的傳播,通過受到影響的物種數量或減少人類疾病、牲畜疾病的概率進行表征.
式中:b為病蟲害控制價值;NFa為天然林面積, hm2;MFr為人工林病蟲害發生率,%;NFr為天然林病蟲害發生率或綜合防治農田病蟲害發生率, %,數據來自《中國林業年鑒2015》[28];b為單位面積病蟲害防治費用,萬元/hm2.
1.1.10 文化服務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價值指源于生態系統組分和過程的文學藝術靈感、知識、教育和景觀美學等生態文化.本文以各地區旅游收入近似代替,假設自然景觀的旅游收入占總旅游收入的70%[29],進行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價值估算.
1.2 數據來源
本文統計數據主要來自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30]、《中國農業統計資料》[31]、《中國畜牧業統計年鑒》[32]、《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8]、《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33]、《中國能源統計年鑒》[34]等統計年鑒.遙感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科學數據中心提供的2015年土地利用類型和DEM數據,2015年的MOD13A3的NDVI數據和MOD17A3的NPP數據、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土壤類型.氣象數據來自中國氣象數據網.其他數據來自《中國2008年溫室氣體清單研究》[13]、《2006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14]、《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8)[17]、《全國地表水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環境容量計算與分析》[25]、《基于全國城市PM2.5達標約束的大氣環境容量模擬》[34]、《中國環境經濟核算技術指南》[26]、《中國濕地資源系列圖書》[36]、《內蒙古自治區草地植被恢復費征用使用管理辦法》[24]、全國化肥價格網[37]、美國EPA的碳社會成本報告[16]等.
2.1 不同生態系統面積與凈初級生產力指標分析
面積可反映不同生態系統的數量,凈初級生產力反映不同生態系統質量,這兩個指標是GEP實物量核算的重要指標.2015年,我國草地總面積為264.77萬km2,占核算生態系統總面積的28%;森林總面積為224.95萬km2,占比為23.8%;農田面積為178.84萬km2,占比為18.9%;濕地總面積為41.44萬km2,占比為4.4%;城鎮面積為25.55萬km2,占比為2.7%;荒漠面積為209.59萬km2,占比為22.2%.2015年,我國森林生態系統NPP為12.68億t,占比為45.9%;農田生態系統NPP為7.85億t,占比為28.4%;草地生態系統NPP為5.15億t,占比為18.6%;荒漠、濕地和城鎮生態系統NPP相對較少,占比分別為3%、2.7%和1.4%.從單位生態系統面積的NPP指標看,森林和農田生態系統相對最高,分別為563.6t/km2和439.1t/km2;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NPP分別為194.5t/km2和183.2t/km2;荒漠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NPP最小,為18.2t/km2.從NPP的空間分布看,云南(3.47億t)、四川(2.73億t)、內蒙古(1.87億t)、黑龍江(1.57億t)、廣西(1.46億t)和西藏(1.25億t)等省份的NPP相對最高,占全部NPP的比重為44.7%(圖2).
2.2 不同生態系統GEP核算結果
2015年,我國GEP為72.81萬億元,是2015年GDP的1.01倍.其中,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最大,為28.08萬億元,占比為42.4%;其次是森林生態系統,為19.89萬億元,占比為30.0%;草地生態系統為10.66萬億元,占比為16.1%;農田和城市生態系統的服務量分別為6.11萬億元和0.39萬億元,占比為9.2%和0.6%;荒漠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量最小,為0.36萬億元,占比為0.55%.(表2).從全部生態系統提供的不同生態服務價值指標看,2015年,全部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供給服務為13.12萬億元,占比為18%;調節服務價值為53.14萬億元,占比為73.0%;文化服務價值為6.55萬億元,占比為9%.在調節服務中,氣候調節服務量最大,為31.72萬億元;其次是水流動調節,為10.76萬億元,固碳釋氧服務為5.91萬億元.

表2 不同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量(億元)
注 :文化服務價值無法分解到不同生態系統,只有合計.大氣環境凈化價值以不同生態系統的面積為依據進行分解.×表示未評估,-表示不適合評估.
2.3 我國GEP的空間分布
我國GEP的空間差異較大.內蒙古的GEP最高,達到6.81萬億元;其次是黑龍江,為6.4萬億元;西藏、四川、廣東、云南等四省的GEP相對接近,在4.7~3.5萬億元之間.GEP位于2~3.5萬億元之間的省份有廣西、湖南、青海、湖北、江西、福建、新疆和浙江8個省份;GEP位于1~2萬億元之間的省份有江蘇、山東、安徽、河南、貴州、遼寧、吉林、河北、甘肅和陜西10個省份;重慶、山西、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和寧夏 7個省市的GEP低于1萬億元(表3).GEP總值較高省份中,濕地、森林提供的生態價值總值和單位面積生態價值都相對較高.內蒙古、黑龍江、西藏和廣東等省份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價值最高,分別占總生態價值的66%、76%、52%、45%.四川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價值最高,占其總生態價值的37%.從單位面積的生態價值看,GEP總值最高的這5個省份中,濕地單位面積的生態價值都是最高的.內蒙古、黑龍江、西藏、四川和廣東濕地單位面積的生態價值分別為0.72、0.98、0.27、1.31和2.05億元/km2,廣東省單位面積的濕地生態價值最大.
2.4 我國GEP核算綜合分析
采用單位面積GEP、人均GEP以及綠金指數(GGI:GEP與GDP比值)等指標,對GEP進行綜合分析.GEP是人類享受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福祉,人口相對較少,但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相對較大的西部地區,其人均GEP相對較高.人均GEP最高的省份主要有西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新疆和云南.人均GEP相對較低的省份主要有上海、河南、河北、天津、山東、北京.單位面積GEP相對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市單位面積的GEP相對較高,而新疆、甘肅、寧夏、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區單位面積GEP相對較低.GGI指數大于1的省份有15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中,位于我國青藏高原的西藏(46.5)和青海(12.6)的GGI指數大于10.上海、天津、北京、江蘇、山東等東部省份的GGI指數都小于0.5(表3).

表3 2015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GEP及相關指標排序
從GEP核算的角度看,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功能區、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生態功能區、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服務價值相對較大,但按照主體功能區劃要求,這些地區都是限制開發區,其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限.其中,以西藏和青海為主體的生態功能區,無論從GEP總值,還是人均GEP,都相對較高,但其經濟落后.這些地區需以GEP核算價值為基礎,尋找變生態要素為生產要素,變生態財富為物質財富的道路,提高綠色產品的市場供給,爭取國家的生態補償,轉變社會經濟發展的考核評估體系,實現“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轉變.
本文中,GEP核算涉及11種不同的生態功能指標核算,很多生態功能沒有直接市場化的價格,每種生態功能價格核算方法都不同,且每種生態功能可能有多種核算方法,使評估結果較大地依賴于不同方法的選擇,從而使得可比性下降.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估算的GEP相對偏高,如歐陽志云等[4]估算的1998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經濟價值為30.49萬億元,與本文估算值(72.81萬億元)相比偏低;余新曉等[38]估算的1998年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經濟價值為3.06萬億元,與本文估算值(19.89萬億元)相比偏低;這主要是由于生態系統指標選取、產品與服務定價方法不規范所導致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對GEP核算方法、關鍵參數、核算范圍、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規范,以便實現GEP核算結果的可比性和系統性.
4.1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評估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貢獻的重要指標.2015年,我國GEP為72.81萬億元,GGI指數為1.01.其中,調節服務價值最大(53.14萬億元),占比為73.0%.在調節服務價值中,氣候調節服務量最大,為31.72萬億元;其次是水流動調節,為10.76萬億元.從不同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指標看,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量最大,為28.08萬億元,占比為42.4%;其次是森林生態系統,為19.89萬億元,占比為30.0%.
4.2 我國單位面積GEP和人均GEP的區域差距較大,西部地區的人均GEP相對較高,東部地區的單位面積GEP相對較高.東部地區單位面積GEP為1645.2萬元/km2,人均GEP為6.1萬元/人;西部地區單位面積GEP為492.8萬元/km2,人均GEP為9.1萬元/人.我國GEP較高的省份為華北地區的內蒙古,東北地區的黑龍江,青藏高原的西藏,西南地區的四川省和華南地區的廣東省.
4.3 我國GGI指數區域差異較大.以西藏和青海為主體的生態功能區,無論從GEP總值,還是人均GEP,都相對較高,但其經濟發展水平總體相對落后.這些地區需以GEP核算為基礎,實施生態補償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的參考依據,探索變生態要素為生產要素、變生態財富為物質財富的道路,提高綠色產品的市場供給和生態補償力度,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1]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
[2] Costanza R, D'arge R, Groot R D,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387(6630): 253-260.
[3] Assessment M. E.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General Synthesis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4] 歐陽志云,王效科,苗 鴻.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的初步研究[J]. 生態學報, 1999,19(5):607-613.
[5]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 自然資源學報, 2003,18(2):189-196.
[6] 江 波,陳媛媛,饒恩明,等.博斯騰湖生態系統最終服務價值評估[J]. 生態學雜志, 2015,34(4):1113-1120.
[7] 喻露露,張曉祥,李楊帆,等.海口市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及其空間分異[J]. 生態學報, 2016,36(8):2431-2441.
[8] 艾訓安,洪 滔.廈門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與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015,31(16):194-200.
[9] Ouyang Z Y, Zheng H, Xiao Y, et al. Improvements in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investments in natural capital [J]. Science, 2016,352(6292):1455-1459.
[10] 王女杰,劉 建,吳大千,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區域生態補償——以山東省為例[J]. 生態學報, 2010,30(23):6646- 6653.
[11] Allen R G, Pereira L S, Raes D, 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M].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1998:56.
[12] 國家電力網.2015年全國電網企業平均銷售電價和居民用電平均電價統計表[EB/OL]. http://power.in-en.com/html/power- 2268368.shtml, 2015.
[1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中國2008年溫室氣體清單研究[M].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4.
[14]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EB/ OL].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index.html
[15] Cicerone R J., Oremland R S. Biogeochemical aspects of atmospheric methane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8, (2):288-327.
[16] Interagency working group on social cost of greenhouse gas,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technical support document: technical update of the social cost of carbon for regulatory impact analysis- under executive order 12866 [EB/OL]. https://www.epa.gov/ climatechange/social-cost-carbon
[17] LYT 1721-2008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S].
[18] 饒恩明,肖 燚,歐陽志云.中國湖庫洪水調蓄功能評價[J]. 自然資源學報, 2014,29(8):1356-1365.
[19] 歐陽志云,趙同謙,趙景柱,等.海南島生態系統生態調節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研究[J]. 應用生態學報, 2004,15(8):1395- 1402.
[20] 蔣春麗,張麗娟,張宏文,等.基于RUSLE模型的黑龍江省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評價[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5, 23(5):642-649.
[21] 馮 強,趙文武.USLE/RUSLE中植被覆蓋與管理因子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 2014,34(16):4461-4472.
[22] 歐陽志云,朱春全,楊廣斌,等.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與案例研究[J]. 生態學報, 2013,33(21):6747-6761.
[23] 江 凌,肖 燚,歐陽志云,等.基于RWEQ模型的青海省土壤風蝕模數估算[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22(1):21-25.
[24]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EB/OL]. http://www.nmgzfgb.gov.cn/ information/nmgzb20/msg6767103306.html, 2012-01-20.
[25] 吳舜澤,徐 毅,于 雷,等.全國地表水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環境容量計算與分析[R]. 重要環境信息參考, 2006,2(16):1-37.
[26] 於 方,王金南,曹 東,等.中國環境經濟核算技術指南[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9.
[27] 國家計委,財政部,環保總局,等.《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Z]. 2003.
[28] 國家林業局. 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6 [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6.
[29] 王金南,於 方,馬國霞,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R]. 重要環境信息參考, 2017,13(1):1-64.
[30]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 [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6.
[31] 農業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2016 [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6.
[32] 農業部.中國畜牧業年鑒2016 [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6.
[33] 國家發改委.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2016 [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6.
[34] 國家統計局.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6 [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6.
[35] 薛文博,付 飛,王金南,等.基于全國城市PM2.5達標約束的大氣環境容量模擬[J]. 中國環境科學, 2014,34(10):2490-2496.
[36] 國家林業局.中國濕地資源系列叢書[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5.
[37] 全國化肥價格網.全國化肥平均價格[EB/OL]. http://www.fert. cn/11002/.
[38] 余新曉,魯紹偉,靳 芳,等.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 生態學報, 2005,25(8):2096-2101.
致謝:文章核算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歐陽志云研究員和鄭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朱文泉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胡會峰研究員、國家氣候變化戰略與國際合作中心李俊峰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數據服務平臺的指導和幫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
Measuring 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 of 2015 fo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MA Guo-xia1, YU Fang1, WANG Jin-nan1*, ZHOU Xia-fei1, YUAN Jing1, MOU Xue-hua1, ZHOU Ying1, YANG Wei-shan1,2, PENG Fei1
(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12, china;2.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We evaluated China’s 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 fo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2015. Six land use typ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forest, wetland, grassland, cropland, urban, desert)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GEP of thirty on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China were reported and contrasted. An index comparing the natural capital to the built capital called GGI (GEP to GDP Index) was introduc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P fo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2015 was ¥72.81 trillion, the national GGI was 1.01. At provincial level, Tibet and Qinghai ranked first and second as measured by GGI. Among all the ecosystem services we evaluated, regulation service values ¥53.14 trillion, accounting for 73% of GEP. For six land use types, wetland provides services worth of ¥28.08 trillion, accounting for 42.4% of GEP; followed by the forest and grassland which is ¥19.89 trillion and ¥10.66 trillion accounting for 30% and 16.1% of GEP respectivel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P per capita and GEP per unit area varies significantly among regions in China, the GEP per capita in the western China is higher than eastern China.
Gross Ecosystem Product;ecosystem service valuation;nature capital auditing;spatial distribution
X196
A
1000-6923(2017)04-1474-09
2017-03-06
國家自然基金(41371533,41371536),重點大氣專項(2016YFC0208800)
馬國霞(1978-),女,寧夏同心縣人,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環境經濟核算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已發表論文40余篇.
* 責任作者, 研究員, wangjn@caep.org.cn
, 2017,37(4):1474~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