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
合作機構 中國民俗學會
寒露,一般在10月8日或9日,太陽運行到黃經195°,此時一年已經過去大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這時地面的溫度非常低,露水已經快要凝結成霜了,正如《通緯·孝經援神契》所講:“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
在深秋時分,古人根據對周圍環境中植物和動物的觀察,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一候的五天內,天空中的大雁排隊南飛,諺語說“大雁不過九月九”,它們會及時遷徙到溫暖的地方過冬。再過五天,天氣有了寒意,雀鳥消失不見,相傳是潛入了大海之中,而這時蛤類大量繁殖;三候時,菊花綻放,滿眼黃花,給深秋的涼意增添了一抹燦爛的色彩。
王安石有詩云:“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寒露時節,全國各地氣溫普遍下降,最高溫度不超過20℃,最低氣溫會降到10℃以下,西北的平均溫度低于10℃。天氣轉寒,人們宜多食甘甜類食物,如梨、柿、紅棗、山藥等;多喝米粥,滋補脾胃,養肺潤腸,減少咽干口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講:“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衣物,保養身體,預防感冒。
中國傳統佳節“九月九,重陽節”,往往與寒露節氣重疊在一起。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逐漸形成了,唐朝時成為民間流行的節日。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這種相聚祝壽的風俗傳承至今。中國自1989年起把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呼吁人們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將優良的美德代代相傳。
北方至今還有登高的習俗,每家每戶傾室而出,親人和朋友都要一起登高“避災”。南方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的特色。村民在房前屋后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場景,使“曬秋”成為農村慶祝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南方不少村落都會舉辦隆重的曬秋節,到鄉村看曬秋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時尚。
關于寒露的農事諺語
寒露時節,北方人忙著種麥,玉米將要豐收;南方人忙于護稻,捕魚采藕不能耽擱。諺語說:“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閑。”為了搶在寒冬到來之前有所收獲,地里各種農活非常多,“種麥、摘花、打豆場”,“采集樹種要趁早”,“寒露收山楂,家家摘石榴”,“寒露柿紅皮,摘下去趕集”,都是在這個時節。熟悉農作物種植規律的農夫都知道,“小麥點在寒露口,點一碗,收三斗”,“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寒露不刨蔥,必定心里空”,如果錯過了,寒冷的冬季就要來了。
霜降,一般在10月23日或24日,太陽位于黃經210°。這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氣溫降至0℃以下,北方空氣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結晶體,形成秋季的第一場霜。
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一候時,人們觀察到豺狼將捕獲的大量獵物放在一起,像是在祭祀一樣。二候時,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長,草木樹葉四處凋零。三候時,寒氣肅凜,曾經鳴叫和活躍的蟲類都垂頭不食,進入冬眠,不見了蹤影。
北方的深秋,一層秋雨一層涼,在天高云淡中逐漸降溫了。大部分地區正是“霜葉紅于二月花”,植物一年生長進入最后的絢爛,飽滿的色彩和艷麗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唐代詩人杜甫有詩云:“破甘霜落爪,嘗稻雪翻匙。”白居易也描寫過這樣的美景:“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輝煌而炫麗的美景,往往令人陶醉其中。
秋季將去,人們在飲食上要注意減苦增甘,補肝養腎,補助脾胃。蜂蜜能夠輕身,延年益壽,不妨“晚晚蜜湯”,能夠潤燥排毒。
中國很多地區在霜降這天都有吃柿子的習俗。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 吃柿子不但可以御寒保暖,而且還能滋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還有人認為這天不吃柿子的話,冬天嘴唇會裂開。住在農村的人們會爬上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新鮮香甜的柿子吃。
云南廣西一帶還過霜降節。壯族的人們講究吃湯圓、殺鴨子、祭祀祖先、游神賽歌、慶祝豐收。當地人認為,霜降節買的東西比較結實耐用,因此講究在這一天趕集。為圖吉利,人們會穿上新衣服,用攢了一年的錢購買新的生活用品。
關于霜降的農事諺語
陸游有詩云:“草木初黃落,風云屢闔開。兒童鋤麥罷,鄰里賽神回。鷹擊喜霜近,鸛鳴知雨來。盛衰君勿嘆,已有復燃灰。”人們分明是喜歡秋天的第一場霜的,只是期盼著這場初霜按照日子如期而至。
諺語說,“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滿倉”,“秋雁來得早,霜也來得早”,“一夜孤霜,來年有荒;多夜霜足,來年豐收”。這個時節,“莊稼老漢不知閑,放下鋤頭拿扁擔”,人們趕著“霜降刨地瓜”,“白菜畦里快摟上”。俗話說“霜重見晴天”,在這樣的好天氣里,人們搶在寒冬之前收割晚稻、切曬瓜干,多割些山草喂牲口,多種幾畝菠菜油菜,等到來年春季就能早點有收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