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老街背陽的角落開著一家理發店。
這家老店沒有招牌,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經營的,沒人說得清。
古老的店,古老的人,這破舊的店鋪里只有老剃頭匠一人——身著灰黑布衣,瘦小,皮膚黝黑,像是從舊畫里走出來的。聽人說,老剃頭匠生活苦得很,兩個兒子總沒個影兒,這日子,是越來越窘迫了。
老剃頭匠只有一把木柄銅剃刀,它,就是這家理發老店的無字招牌。也曾有老主顧送他一把剃刀,電動的,刮起面來毫不含糊。老剃頭匠笑笑,將電動剃刀推至那人面前:“謝謝啦!俺只習慣用這老伙計,這才用得舒心哪!”
日子再苦,老剃頭匠也日日哼著小調。“開工嘍!”渾厚的嗓音似有一種穿透力,叩擊人們的心。只聞得“唰”的一聲,老剃頭匠習慣性地甩動披布,招呼主顧坐下,清脆利落的抖布聲,是老剃頭匠開工的序曲。
溫熱的水流徐徐流淌,他單手慢撓似行云流水,輕重盡隨人意。更絕的是給人修面,老剃頭匠先將毛巾用熱水浸透,平敷在主顧臉上,然后用小刷蘸上肥皂沫細細涂抹在胡須上,接著右手懸腕執刀,拇指緊貼刀面,食指和中指勾住刀柄,無名指和小指頂住刀把。鋒利的刀刃在主顧面部緩緩運行,利而不滯。老主顧們舒服得很,常情不自禁地輕哼一聲。
“哎,錢放桌上了啊!”老主顧揚了揚手中嶄新的五元紙幣,隨即放在桌上欲轉身離去?!奥?,錢多了,我找你。”老剃頭匠打開“吱呀吱呀”的老抽屜,拿出兩枚硬幣。“別找了,您這手藝,值!”“那可不行,咱手藝人,可不能昧著良心,我的手藝就值三塊,就三塊!”鎮里的人都知道老剃頭匠的情況,可他卻始終如一。
我曾問他,這么精湛的技藝,為什么不去大城市發展發展,興許能賺上大錢。他深情地望了老店一眼,搖了搖頭,只淡淡地說:“人嘛,只要心里亮堂堂的,生活就有希望。我一輩子守在這兒,雖然日子苦,可每天不也樂呵著嘛。無論怎樣,祖上傳下來的這套手藝不能忘,守著它,也圖個安心?!彼f完,再不多言。他的眸里,卻閃動著灼灼的光彩。順著他的方向望去,老店里,只有柜臺上整齊地擺放著一套老式理發工具,一張鐵皮四處脫落的老式躺椅,斑駁的墻壁上,掛著一面些許朦朧的鏡子——一切的一切,都浸潤著時間的味道。
是啊,向陽春常在。若心無謂悲傷,怎會害怕彷徨?幾十年的時光,幾千號人的喜怒哀樂,無數縷飄落的發絲,從他手中掠過。傳統而又古老的記憶一代代傳承下來,到了老剃頭匠手里。時間在變,小鎮里的人也在變,唯有匠心,永恒著。
老店,老剃頭匠,老剃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日復一日地,彈唱著永恒的曲調。我突然明白,所謂匠心,就是堅持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抬起頭,猛然間發現太陽已經照進了店鋪,霎時,我的心里裝滿了整個春天。
點評
文章從老店、老剃頭匠、老剃刀切入,扣住“老”字,選材角度頗為獨到。老店環境背陽,無招牌卻一直經營,老剃匠一人獨守,然而他樂此不疲,堅守如一。小作者借助傳神的細節描寫,充分刻畫人物形象,如抖布、修面,把老剃匠純熟的技術表現出來。構思上做到虛實結合,“向陽”在文章中被虛化,“心里亮堂堂的”,老手藝便得到傳承,文尾巧妙一筆點化,使“春常在”三字自然有了“落腳點”。起承轉合,自然流暢,可謂一氣呵成,讀來讓人拍手稱好! (點評人:吳壽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