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王志頌++黃珺嫦++蔚霖
摘 要:“環境規劃與管理”是培養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的主要課程之一。文章系統分析了該專業本課程的重要性、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著重從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和修編適用的專業教材等幾個方面,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法改革;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是2012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調整時,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而來,是針對我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和學科分化日趨嚴重等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現階段城鄉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和環境生態的矛盾等所設立。由于專業形成的學科基礎廣、專業口徑寬,加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已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本科專業之一。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學生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及其相關專業知識,具有資源與環境的評價、規劃及和保護管理能力,有助于加深對人—地關系、社會—環境—經濟系統的理解,提高規劃管理的宏觀控制能力和協調能力,使建設活動在環境保護原則的指導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文以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為研究對象,對非環境專業“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課程特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程體系構建和教學方法改革進行探討,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特點和在本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目標為培養具備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接受嚴格科學思維的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具有一定的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層特征及其變化、自然資源管理、環境保護,能在科研教育單位、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自然地理過程、環境變化研究和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科技專門人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屬于主要專業課程之一,其法規政策涉及多項環境保護法規、管理制度和環境標準等,其理論基礎有管理學、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論原理等,其數學基礎涉及統計分析、最優化技術、計算方法、決策分析和數學模型等,其規劃范圍涉及環境要素(大氣、水、土壤、固體廢棄物和噪聲等)、生態規劃、城鎮規劃、工業園區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等范疇,其實施過程運用到計算機科學、“3S”和信息管理等先進技術。可以說,該課程極大地彰顯了本專業設置寬領域、交叉性和應用性強等鮮明特色,是培養學生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
二、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開設該課程的學校仍然較少
開設“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主要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兩個專業,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專業開設該課程的學校較少。由于專業定位差異、依托基礎不同和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學校只有環境科學概論和環境經濟學等理論課程,沒有進一步設置專門的“環境規劃與管理類”,導致學生很難將環境學基礎理論與專業應用結合起來,今后難以完成實際工作中的城鄉環境規劃與設計任務。
2. 課程設置不完善
由于該專業的開設時間晚,許多學校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尚處在摸索階段,因此該課程設置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許多學校安排有資源科學導論、環境科學概論和生態學等前導課程,卻沒有相關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數理統計學和運籌學等先修課程。
3. 實踐教學不足,實施效果差
本專業開設該課程主要是讓學生系統學習資源環境、城鄉生態環境規劃和管理學等領域的理論與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規劃方案的設計和分析過程中。受課程設置體系不完善、先導課程缺乏等影響,學生對規劃的前期工作程序不清楚,加之實踐教學環節壓縮且學時安排不足,導致實踐實施方法老套、質量低下,課程實習局限于參觀、聽報告等形式,難于滿足創新人才培養和專業特色形成的目的。
4. 缺乏適用的專業教材
現有的“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都是將“環境規劃學”和“環境管理學”兩門課程的內容合在一起,而對其中一些共同的理論基礎、數學分析方法和相關的法規、制度和標準等沒有系統分析,就規劃論規劃、就管理論管理,沒有系統分析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目前也有一兩部將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融合為一體的教材,邏輯合理,結構完整。然而,此類教材屬于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適用教材,涉及許多環境知識和分析方法的介紹異常簡略,實際教學中需要給基礎薄弱的學生補充大量的知識。因此,建議高校之間加強交流和合作,重視本專業的教材建設。
三、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
以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專業特點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研究對象為基礎,構建該課程的基本框架是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綜合分析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的共性部分,包括概述、政策、法規、制度、標準和管理體系、相關理論、數學基礎和綜合分析方法等,重點突出環境規劃的基本內容、流域水環境規劃、城市環境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等,補充解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不同模式。但是,僅用一門課程,在有限的學時內尚不能完全滿足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要求。因此,急切需要結合專業特點,構建適合本專業該課程的教學體系,尤其應注重先導課程的遴選和時序,避免銜接內容缺失或重復。
在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應按照“由基礎理論到應用”的路線進行整合。先導課程教學過程中,重點加強環境學理論、調查、監測、預測和評價的教學,完善相應的理論分析和數學方法等課程的配置;理論教學過程中,主要探討環境規劃與管理理論與技術的應用,重點結合專業培養目標,進行深入探討;后期實踐過程中,側重于引導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識別、環境功能區劃、方案制訂和優化管理等實際問題的分析和應用。
四、課程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進
1. 運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分析教學法在對案例分析過程中的分析、討論乃至辯論,使學生能夠集思廣益,認識到事物的多重性、多變性和相對性,從而提培養他們從多角度、寬領域考察、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習慣。這也是“淡化專業,加強基礎,上下銜接,留有余地”這一教學改革原則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注意引用學生身邊或比較熟悉的實例剖析,結合鄭州市創建環保模范城市活動、河南省農村污染防治規劃等實例,啟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教學互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于涉及運籌學中一些較難掌握的數學分析方法,筆者從“田忌賽馬”“丁渭修皇宮”和“柯尼斯堡七橋”等經典案例著手,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思維和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所學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對于外部性理論等專業的環境經濟學理論,在教學中增加了“公有地的悲劇”和“黃牛和野象”等故事,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環境問題的產生根源和解決途徑。在授課中,通過趣味性、現實性較強的案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師生互動密切,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事半功倍之效。endprint
2.使用多種教學手段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成為現代教育科學和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媒體引入課堂,能節省許多時間,成倍提高課堂效率。在授課中,筆者還結合授課內容增加了一些相關的視頻,如講到環境統計一節的污染源定期調查時,播放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焦點訪談》“治污先清源”節目視頻,講到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時,給學生播放了天津的創模視頻。通過提供良好的視覺、聽覺效果以及生動形象的演示,使很多枯燥無味的課變得興趣盎然,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過,傳統的粉筆板書也必不可少,尤其在推導數學公式的時候。
3. 組織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對有效組織教學、加強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對主要知識點的掌握有積極作用。根據“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教學內容,該課程的課堂討論可分為四大主題:基礎理論探討、政策法規和管理手段分析、規劃方案優化、規劃與管理的實施探討。討論形式不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課堂隨機討論,或將隨機討論的內容歸納綜合后,再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或目前社會關注程度較高的內容組織專題討論。討論時間分別定在每一篇章的教學結束后進行,可開展互問互答、個人分別講述或分組討論。如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法規、制度和管理體系講授完后,針對河南省鄭州市爭創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這一熱點問題,組織學生就創模標準、鄭州市環境質量現狀、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等展開討論,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質的理解。課堂討論以提前準備發言稿和現場辯論的方式進行,組織學生對討論結果加以總結和分析并應用到實踐中。
4. 組織課外實習
課外實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重要方式,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環境規劃的原理、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運用各種手段查閱、使用技術資料的能力,重點掌握環境預測和環境規劃目標確定的方法,培養學生編寫環境規劃大綱的初步能力。課外實習包括室外調查、收集分析資料、環境問題分析、污染物和污染源識別、環境規劃方案優化、污染控制及治理設施的采用及布局等,以鞏固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實習之余,重點考查學生對以上內容的理解與思考,并組織學生撰寫實習報告,得出相關結論。
五、結論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科學里的新興學科,是環境科學與系統學、規劃學、管理學、預測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的產物,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很強,涉及面較廣,涵蓋內容多,屬于發展中的科學,該課程教學處于尚待完善的階段。為了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亟須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修編適用地理科學類專業的教材。此外,也要求講授這門課的教師博覽群書,與時俱進,豐富自身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
參考文獻:
[1] 荊延德.高師新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曲阜師范大學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6(4):96-101.
[2] 袁曉蘭,邸向紅,劉連興.地方本科院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建設初探——以德州學院為例[J].德州學院學報,2015(2):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