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李俊峰 ●本報記者 吳志偉
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下月即將展開上任后首次訪華之旅時,美國國會不甘寂寞的反華議員們又放出了一只幺蛾子——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當地時間12日以口頭表決方式,全票通過所謂“臺灣旅行法”草案,鼓勵解除美國與臺灣當局之間“所有級別行政官員互訪的禁令”。消息傳到臺灣,綠營人士額手稱慶,認為是“蔡政府對美外交的一大勝利”。而一位匿名臺灣資深媒體人13日與本報記者談及此事時輕蔑地說:“這不就是民進黨在華盛頓花了大把銀子拼命游說美國人的結果嘛!況且法案離正式通過還差十萬八千里,蔡政府高興得未免太早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注意到有關報道,“必須再次強調,有關議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干涉中國內政,我們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她敦促美方“慎重處理臺灣問題,不與臺進行任何官方往來和接觸,不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以免干擾和損害中美關系大局”。
美議員公然踩“紅線”
據報道,“臺灣旅行法”議案是由眾議員夏波特、謝爾曼、羅伊斯等人于今年1月共同提出,議案認為自“與臺灣關系法”實施以來,美國政府在美臺當局高層官員互訪上的“自我設限”,導致雙方缺乏高層溝通。因此,國會認為美國政府應該鼓勵美臺之間“所有級別”官員的互訪;允許臺灣高層官員在“受到適當的尊重及有尊嚴”的情況下到美國訪問,與包括國務院及國防部等機構的官員會面;鼓勵臺灣駐美國代表處及其他臺灣在美國設立的功能性機構在美國從事業務活動,包括有美臺高級別官員的參與。
該法案提案人夏波特對美媒表示,美國“自我設限”臺美高層官員互訪是“侮辱”,不允許臺灣的“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長”“國防部長”訪問華盛頓更荒謬,“中國長期打壓臺灣,美國有法律和道義責任來捍衛臺灣的自主權”。他還表示,臺灣問題“不是中國內政”,“半個多世紀以來,臺灣是個實際上獨立的國家,臺灣有民主選舉、強大經濟,是美國的好朋友,也在世界有一席之地”。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于當地時間12日撰文稱,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今年8月致信美國聯邦參眾兩院外交關系和國防委員會,要求國會停止推動這項對臺提案,稱提案“對中國主權、國家統一及安全利益構成侵害,也跨越了穩定中美關系的‘紅線”。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首席民主黨議員恩格爾稱,這封信顯示“中國在全球各國展現強硬的手腕”。羅金稱,美國國會未來的動作將顯示國會“有無意愿抵抗中國大陸的霸凌,并繼續尋求與臺灣建立更緊密互動的長期傳統”。
臺“中時電子報”13日稱,臺美自1979年終止“外交”關系后,美國對于臺灣官員赴臺活動予以限制,一般認為臺灣正副“總統”及“行政院長”“外長”“防長”不得訪問華盛頓。不過,相關規定在執行過程中經常被“打擦邊球”。目前,臺灣“總統”幾乎每次出訪都會在美國“過境”,并在當地展開公開活動;而臺灣“國防部長”更是經常借著臺美高層軍事對話之機赴美,“只不過稍微低調一點就行”。
賴“院長”動心想訪美
消息傳到島內,民進黨及綠營人士“深受鼓舞”。民進黨“立委”羅致政表示,美國眾議院外委會通過這樣的法律提案,“我們很歡迎”,這是美國國會對行政部門自我設限的“反應”,希望這項提案未來能獲得眾院與參院通過。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稱,前兩個月與羅伊斯碰面時提到此事,說起“友臺派”薛瑞福可能出任美國國防部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部長,“這個在華府有討論氛圍”,“如通過立法將是臺美近50年來非常重要的進展”。
據“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13日對美國國會“推動臺灣旅行法案”表示感謝,稱“臺灣也會就臺美交流的議題,和美國行政部門保持密切溝通”。他還說,美國政府近來對臺采取比以往更友善、更開放的態度,預見會有更多美方各界人士來臺交流。
當天,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在“立法院”質詢時,就“臺灣旅行法”中有關“美國政府應鼓勵美國和臺灣各層級官員的互訪”一事,詢問“行政院長”賴清德,是否期待以“閣揆”身份訪美?賴表示,該案還要由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且必須經過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但表示現在正是“努力的時候”。柯志恩當場提醒賴清德:11月“習特會”即將登場,“臺灣旅行法”是否會加入中美角力,或令法案受挫,提醒臺當局持續關注。
臺當局高興得太早了
臺當局高興得未免太早了。事實上,就在去年9月,類似決議案也曾由夏波特等人在美國參眾兩院同時提出,綠營當局當時也欣喜若狂,認為“獲得美國無比的善意與幫助”,甚至還有人樂觀地以為臺灣“外長”“防長”等很快就可以到華盛頓訪問。但事實上一直到2016年年底,“2016年版臺灣旅行法”最終未能在第114屆美國國會獲得通過。
臺灣政治評論家閔宗原13日接受臺媒采訪時指出,美國聯邦政府的立法程序非常繁瑣復雜,所謂的“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臺灣旅行法”,并不代表此一法案已經立法完成。事實上,這只是美國立法機構制定一項法案的“起步”而已。委員會的案子未必會得到眾院全院的通過,而眾院能通過的往往是修改后的版本,接著還要由參院再經過眾院那種程序一步步獲得這個法案的“參院版本”,然后還必須“整合兩院版本”,獲得兩院一致認同的版本,才能送給美國總統簽署,總統肯簽,才能成為立法完成的法案。這種程序之經年累月與其間的互相折沖妥協,往往委員會的版本與到了最后立法完成的版本已經是天壤之別。
眾所周知,臺灣從“兩蔣”時代起就在美國國會具有強大的游說能力。但同樣眾所周知的是,美國國會議員從來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取向,在臺灣事務上搞小動作,甚至與白宮“唱對臺戲”。
有一個例子頗有借鑒意義。2000年2月1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臺灣安全加強法案”(TSEA),企圖為美國和臺灣進行和擴大軍事往來、對臺出售各種先進武器提供所謂法律依據。但參院民主黨領袖認為該法案“將給臺灣帶來麻煩”,而參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組長則明確指出,一旦該法案得以通過,不僅不會增強臺灣安全,還將威脅美國、臺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微妙平衡。加上時任總統克林頓威脅否決該法案,最終導致該法案在參議院被擱置,而未能成為美國國內法。
“臺獨”勢力的最后掙扎
事實上,自1979年美臺“斷交”以來,美國政府在高級官員訪臺問題上一直高度謹慎,嚴守國務院內部的“與臺灣接觸指引”,嚴格限制國務院與國防部赴臺官員層級;對于非外交與軍事事務官員訪臺,也基本默守部長級閣員的“紅線”。2001年美國國務院公布的對臺交往相關細則,設有六項禁令:美國行政部門人員和臺灣代表的會議不能在美國國務院大樓、白宮和老行政辦公大樓舉行;白宮、國防部、國務院等和外交事務有關的行政部門人員和其他14級以上的行政部門雇員不得參加在華盛頓舉行的由臺當局舉辦的臺“雙十節”慶祝活動;行政部門人員不能參加在華盛頓雙橡園(臺灣原“駐美大使”官邸)舉
辦的活動;辦公室主任以上的國防部和國務院官員不得以官方身份前往臺灣;行政部門人員不能和臺灣官員直接進行書信往來;行政部門官員不能把臺灣稱為“中華民國”(RepublicofChina)等。
關于這次的“臺灣旅行法”是否會通過,學界有著不同的看法。“我的判斷是,國會兩院最終通過這個法案的可能性很大。但這需要時間,應該不會是近期的事情。”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最近在南海、東海的軍事展現引起美國的焦慮,他們想繼續把臺灣當做抗衡中國大陸的一個橋頭堡,希望營造出美國主導的東亞地區秩序。至于一旦法案在國會通過了,特朗普會不會批,這就考驗中美關系了,“一旦特朗普最終簽了這個法案,中美關系將出現嚴重倒退”。
上海臺研所所長俞新天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最終通過這個法案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特朗普一開始和蔡英文通過電話,現在也漸漸疏遠了,他還是明白孰輕孰重的,畢竟還是商人。”他表示,美國國會在特朗普訪問中國前拋出敏感的臺灣問題,是給特朗普出了難題。“從白宮的角度來說,他們應該不會想繼續蹚這趟渾水,目前,他們已經跟俄羅斯、伊朗、朝鮮等國交惡了,如果‘臺獨再給他們添亂,他們會更疲于應付。”
俞新天表示,這次只是再次提醒了我們一件事:中國在崛起,國際地位在提高,很多反華勢力也在做最后的掙扎。臺灣當局也明白,自己沒有多少余地好折騰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改弦更張,順應潮流,第二種就是頑抗到底了,蔡英文顯然選擇的是第二種。
閔宗原認為,雖然美國眾院外委會通過了“臺灣旅行法”,特朗普會不會最終簽署還難說得很。不說別的,前些日子臺灣與巴拿馬“斷交”,美國上自特朗普總統、下到國務院相關官員,沒有一個“對臺灣伸出援手指責巴拿馬”。美國對臺灣連“口惠實不至”的口頭聲援都做不到,“臺灣旅行法”即便通過,臺當局還能指望美國行政部門花大力氣邀臺灣“敏感職務官員”訪問華盛頓嗎?▲
環球時報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