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麗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價值、特殊的思維方式、豐富的想象力和民族文化意識形態,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神州大地、中華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而鄂倫春族是中華民族中一個歷史悠久、地域特色突出的民族,它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內容都豐富多樣的民族。通過對該民族文化的研究、深入發掘及整理,筆者發現,在經濟、文化趨于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經濟、文化快速發展,而古老傳統的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于逐漸流失,甚至部分已經消亡的境地,亟待保護。與由于鄂倫春族薩滿文化遺存調查與保護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筆者建議以高等院校為主體,對鄂倫春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搶救與保護,進行深入研究,傳承和保護好鄂倫春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鄂倫春族薩滿文化遺存調查的文化價值
現階段,在我國以信仰薩滿教為主的北方諸多民族中,鄂倫春族薩滿教文化特色保留得最完整、最具特色。與北方的其他民族相比,鄂倫春族無論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組織等方面,都有獨具魅力的地方,經歷過與眾不同的民族發展道路。在經濟、生活方面,當其他民族已開始由原始的狩獵生產為主相繼轉為以游牧業、農業生產為主時,鄂倫春族仍保留原始狀態,以狩獵生產為主要經濟、生活形態;在社會組織等方面,當北方其他民族早已經歷原始社會,先后跨入了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后,而鄂倫春族仍保持原有社會意識形態。直到20世紀50年代,它仍然處于原始社會末期,保留著父系氏族公社組織關系,氏族制度和習俗也都有著較為完整的保留,還遺存一些母系氏族公社的遺跡。
從經濟、生活和社會組織等方面的表現形式來看,薩滿教都對鄂倫春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種經濟形態、社會組織結構之下,薩滿文化的發展,始終未離開它賴以生存的土壤——鄂倫春族,使得鄂倫春族的薩滿文化保持最原始的薩滿教形態,并有著自己的特色。可見,以鄂倫春族為對象來研究薩滿文化是有必要的,它是原始文化形態保留最完好的民族,是受外文化干擾最少的民族,從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始薩滿文化的特點。
二、解讀鄂倫春族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實際價值
黑龍江省黑河市管轄范圍內有多個鄂倫春民族鄉,黑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地區也有鄂倫春民族鄉,黑龍江省內的不少鄂倫春民族鄉都可以作為研究薩滿文化的對象。這些都為開展項目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黑河市璦琿區新生鄂倫春民族鄉坐落在美麗的剌爾濱河畔,新生鄉距黑河市區89千米,這里是鄂倫春族的聚居地。特有的民族習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到這里來參觀、考察、探秘和采風的人絡繹不絕。近年來,鄉、區、市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發展鄂倫春民族旅游,省市旅游部門也將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確定為民俗風情游的重點線路。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位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北部,呼瑪河中游北岸,鄉名來源于駐地白銀納村名。“白銀納”,鄂倫春語,意為“富裕”。白銀納村是1953年國家為安置世代在深山老林里游獵的鄂倫春族建立起來的鄂倫春族聚居區。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在鄂倫春族人口較集中的白銀納建立了新村,居住在這里的鄂倫春人依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生活習慣。黑河距離白銀納鄉200千米左右,開展調查研究也是非常便利的。除此之外,還有黑河市遜克縣新興鄂倫春民族鄉、新鄂鄂倫春兩個民族鄉,塔河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等,這些民族鄉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
三、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無形的、流動的,自己并不能保存下來,要想傳承,那載體必然是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品進行直接保護,有的是通過保護民間藝人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施間接的保護。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所實施的活態保護,有些地方政府通過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榮譽稱號進行鼓勵保護,并每年給予適當的補貼,鼓勵培養年輕的傳承人,為年輕傳承人設立了專項獎學金,鼓勵年輕人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技藝得以傳承。
為弘揚本省傳統文化,保護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省內非物質文化繁榮、發展,黑龍江省文化廳根據《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相關要求,認真貫徹執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2007-2011年先后共開展了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評審工作。由此可見,黑龍江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常重視。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較多,據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鄂倫春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六項之多,足見國家對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
(黑河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黑龍江省鄂倫春族薩滿文化的遺存調查與保護研究”(項目編號:16MZE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