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能權
隨著當代社會的文化變遷,與許多傳統文化一樣,通道侗族傳統工藝在與現代文明遭遇和碰撞的過程中,也面臨新的挑戰,其中后備人才缺乏、現有傳承群體整體素質不高成為侗族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的突出瓶頸。針對這種現狀,采取不同的培養、培育和培訓模式,加強核心傳承群體、新生代傳承群體和一般參與性傳承群體的建設,能有效提升侗族傳統工藝傳承群體的整體素質,促進侗族傳統工藝薪火相傳。
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懷化市最南端,地處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處于桂林和張家界兩大旅游圈的疊合輻射區。該縣侗族文化源遠流長,保存完好,被譽為“侗族文化圣地”。建筑文化方面,鼓樓、涼亭和風雨橋被譽為侗族建筑“三寶”,形式多樣、結構獨特、技藝高超,不用一釘一鉚。民族服飾與織繡方面,侗錦、侗族服裝(蘆笙裝、戲服、便裝等)、首飾、頭飾(以銀飾為主)、布鞋以及侗族蠟染、扎染等均別具一格,特色鮮明,其中侗錦織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他傳統工藝方面,剪紙、蘆笙、竹雕、木雕、竹編、銀飾、草編、藤編等品類繁多,美觀實用,無不表現了侗家人的勤勞與智慧。獨具特色的侗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瑰寶,為通道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提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當前,侗族傳統工藝傳承人的代際斷裂頗為嚴重,年輕一代多不愿繼承學習,非遺發展后繼乏人,如目前通道縣內織錦者多為40歲以上的婦女,40歲以下者為少數,20歲左右者最少,技藝面臨漸成記憶的尷尬。而且,現有傳承群體主要通過師傅帶徒弟、近親傳帶等方式獲得技藝,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民族文化、美術理論、藝術設計等方面的教育,而現行的傳承者培訓往往著眼于經濟效益,只注重技藝傳授,對傳承者的知識水平和藝術修養未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加強侗族傳統工藝傳承群體建設、整體提升傳承群體素質顯得尤為迫切。
根據參與侗族傳統工藝傳承的深度、廣度及發揮的作用,傳承人可以分為核心傳承群體、新生代傳承群體和一般參與性傳承群體。根據這三類傳承群體的不同情況,有區別、有針對性地加強這三類群體建設,能有效提升侗族傳統工藝傳承群體的整體素質,促進侗族傳統工藝在當今時代的傳承與弘揚。
一、核心傳承群體建設
核心傳承群體,是指那些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突出成就,并愿意將自己所知道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原汁原味地傳授給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體。這類傳承人經驗豐富、技藝精湛,但他們的文化視野、藝術修養、審美水平和融合創新能力均有提升的空間。
面向這類傳承群體,可開辦高級研習班等,聘請知名藝術家、知名設計師、院校藝術教授等擔任培訓師,開展專題培訓,著力培養他們的藝術素養、審美水平、設計理念和融合創新能力等,提高他們的傳承能力和傳承質量。例如,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作為首批入選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參與院校的湖南省唯一高校,依托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開辦侗錦培訓班,開設藝術設計、審美陶冶等模塊,培訓了粟田梅等侗錦大師17名。這些參加培訓的侗錦傳承人紛紛表示,研修培訓使他們拓展了眼界,提升了技藝,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構思新穎、制作精細的作品,更有信心和能力推進侗族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二、新生代傳承群體建設
新生代傳承群體是指以傳承傳統工藝為業或深度參與傳統工藝傳承創新的新一代年輕人。青年學生具有較好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在傳統工藝傳承創新方面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和獨特價值。因此,可將傳統工藝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滲透到專業教學,融入教育活動,延伸到第二課堂,讓傳統工藝進入校園,走進課堂,使教育教學與傳承保護融為一體,著力培養傳統工藝的新一代傳人。
通道侗族自治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是通道縣唯一的中職學校,該校開設了工藝美術專業、服裝藝術設計、旅游等專業,建設了侗族手工刺繡非遺工作室、侗錦織造非遺工作室、侗族傳統工藝實訓基地等,將侗族根雕、竹編、木雕等融入工藝美術專業課程,將侗族服飾融入服裝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將侗歌、蘆笙等融入旅游專業中。學校還成立了蘆笙隊、侗族歌舞表演隊等,在培養學生侗族傳統工藝的同時,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等活動,激發了學生傳承保護傳統工藝的興趣,有助于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是湖南省唯一的工藝美術類高職院校,自建校以來,該校以傳承弘揚湖湘非遺為己任,構建了“非遺進校園、技藝進專業、大師進課堂”的非遺教育體系,全面傳承發展湘繡、陶瓷、竹藝、根藝等民族工藝和優秀文化。2015年,該校與通道侗族自治縣中等職業學校結為對口幫扶學校,又將侗錦、侗族服飾、侗族剪紙等侗族傳統工藝融入服裝與服飾設計、民族服裝與服飾、工藝美術品設計等專業教學中,專門開設了《侗族服飾》《侗族織錦》《侗族傳統手工藝設計與制作》等課程,聘請侗錦代表性傳承人粟田梅等大師擔任兼職教師,工藝大師與學校專業教師同堂授課,為侗族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培養既懂創新設計又懂工藝制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三、一般參與性傳承群體建設
傳統工藝作為一種大眾遺產,它的草根性和民俗性決定了社會大眾參與的必然性。一般參與性傳承群體是指淺層次參與傳統工藝傳承、研發、宣傳和推廣等活動的社會大眾,通道侗族傳統工藝一般性傳承群體的建設可采取以下三種途徑。
(一)培養通道民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由于受政治、經濟、教育、現代傳媒等外界強勢文化的影響,侗族地區的民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日趨淡化,部分侗族民眾缺乏對自己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更談不上深層次地去思考保護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因此,須加強對內宣傳,使通道民眾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一種民族情懷、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來保護、傳承本民族文化,保存侗族傳統工藝的原生態生存土壤。
(二)培養通道少年兒童對侗族工藝的親近感、親切感
按照社會分層理論,一個群體是由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輩分的人群構成的,不同的輩分不僅是生理學意義上的“傳宗接代”,而且是文化的“前赴后繼,代代傳遞”。由于社會的發展,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民眾觀念等的改變,原本人們習以為常、作為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某些傳統工藝逐漸脫離了人們的生活視野,處于瀕臨消亡的狀態。這些工藝文化實踐,中老年人大多都親身經歷過、參加過,而少年兒童對此印象不深。因此,要想使侗族傳統工藝傳承下去,除了培養侗族民眾的認同感、自豪感和保護意識外,還應加強對少年兒童的熏陶教育。通道各中小學把侗歌、侗戲、侗繡、侗錦等非遺引進校園,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接觸、感知侗族非遺,培養他們對傳統工藝等非物質文化的親近感、親切感,營造良好的保護氛圍,使侗族傳統工藝的群體傳承得以延續下去。
(三)擴大侗族傳統工藝的傳承群體圈
傳統工藝的傳承群體,不應局限于原生地民眾,而應加強對外宣傳推廣力度,加大對社會愛好者的培訓力度,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侗族文化,關注侗族工藝,自覺成為侗族傳統工藝的傳承者、傳播者和推廣者。
四、結語
侗族工藝承載著侗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碼,反映了特定區域的文化歷史演變過程,是特定區域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的表現形式,其精髓在于技藝,而技藝只能以人為載體。因此,針對不同的傳承群體采取不同的培養、培育和培訓模式,是促進侗族傳統工藝薪火相傳的必由之路。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湘西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雙驅五維路徑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JK016BZY012)、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侗族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編號:16C054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