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蒙
摘要:自上個世紀,美聲歌唱藝術傳入中國,對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演唱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本文就當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在演唱中技術層面和文化層面存在的問題和相應解決對策進行了簡單介紹,重點分析了美聲歌唱藝術在少數民族音樂演唱中的藝術實踐,希望能為關注這一領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美聲歌唱藝術;少數民族音樂;本土化發展
引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藝術領域尤其是歌唱領域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美聲歌唱藝術源自于意大利,并在二十世紀初傳入我國,對我國聲樂領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如何推動美聲歌唱藝術的本土化發展,促進美聲歌唱藝術和我國傳統少數民族歌唱藝術相互交融,推動世界歌唱藝術共同發展是當前我國相關領域工作人員以及少數民族歌唱家的工作重點之一。
一、傳統少數民族音樂演唱中的困難及對策
(一)技術層面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歌唱表演中對于呼吸的訓練沒有明確要求,大部分民間歌唱選手僅憑個人經驗和自身條件進行歌曲的演唱。并且由于少數民族審美習慣的原因,氣息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勢。相比之下,美聲歌唱藝術更加注重呼吸的作用,表演者認為好的呼吸才能唱出好的歌曲,并且經過長期的發展,美聲歌唱藝術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呼吸發聲體系和訓練方法。此外,在歌唱語言方面,我國各地區不同少數民族大多擁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語言,一些語言在語調、語氣和語速等方面特征較為明顯,例如我國納西族的韻母中沒有前后鼻音之分,在發聲時的主要位置為喉嚨的下方。此種語言特點對于當地歌唱發聲會造成一定影響,不利于歌唱的發音。美聲歌唱藝術更加講究聲音連貫性,因此在表演過程中不能完全照搬美聲歌唱形式,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改造使其符合少數民族歌唱表演的特點。
(二)文化層面
我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少數民族聚居區多為不同文化的交融聚集區。我國少數民族人民熱衷與吸收和借鑒外來民族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例如,我國道教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和發展,就將道教中的“洞經音樂”傳入到少數民族地區。在少數民族的音樂演唱中蘊含了本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容,單從技術層面學會少數民族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也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歌唱藝術表演的精髓。此外,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演唱中通常會結合舞蹈,達到歌、樂、舞相結合的表演形式。例如,在麗江地區具有較高流傳度的敘事性民歌《獵歌》,就以舞蹈來配合歌唱表演,增加歌唱表演的藝術感染力。
二、美聲歌唱藝術在少數民族音樂演唱中的藝術實踐
(一)美聲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和發展
自上世紀以來,西方傳教士在我國本土進行傳教,同時也將以美聲歌唱藝術為代表的藝術表演形式帶到了國內。據資料記載,英國籍傳教士柏格理和美籍傳教士安有林以及澳大利亞籍傳教士郭秀峰三人在云南進行傳教活動,并且在傳教期間編寫了贊美詩,翻譯成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教給老百姓們演唱,此為早期的美聲歌唱藝術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活動。在抗日戰爭時期,云南地區成為我國民族根據地,國內許多留過洋的藝術家和文藝界人士都聚集在此,不定期舉行美聲音樂會,完成了對美聲歌唱藝術的初步探索。建國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更以“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形式,促進美聲歌唱藝術和少數民族音樂演唱相結合,加快美聲歌唱藝術在我國本土的發展[1]。
(二)少數民族歌唱家美聲本土化發展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融合美聲歌唱藝術和傳統少數民族歌唱表演形式,取得的優異成績與眾多民族歌唱家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自美聲歌唱藝術傳入我國以來,各少數民族的歌唱藝術家都在為美聲歌唱藝術的本土化認真鉆研積極嘗試。例如,我國著名歌唱藝術家黃虹女士就將云南民歌演唱與美聲歌唱藝術相結合,通過收集整理并且改編演唱了近百首的少數民族歌曲,在少數民族地區廣為流傳。其中包括《小河淌水》、《繡荷包》、《趕馬調》、《放馬山歌》和《猜調》等多首歌曲已經被編寫進入音樂學院的聲樂教材中,還有一部分歌曲被重新改編為器樂曲,為美聲歌唱藝術在少數民族音樂演唱方面應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逐漸涌現出了大量具有民族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表演藝術家,他們都曾在上海音樂學院以及國內高等音樂學府深造學習,在學成歸鄉之后,將自己所學用于繼續推進美聲歌唱藝術和少數民族音樂表演當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2]。
(三)少數民族優秀歌曲為美聲提供創作基礎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音樂表演曲目能為美聲歌唱藝術本土化發展提供堅實的創作基礎和廣闊的創作空間。我國少數民族作曲家根據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素材創作和改編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也為美聲歌唱藝術在我國少數民族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例如我國少數民族著名作曲家,被稱為“時代歌手”的施光楠先生就親自創作了《月光下的鳳尾竹》等眾多名曲和優秀作品。在施光楠先生的影響下,我國少數民族許多作曲家和音樂藝術創作家都積極參與到結合美聲歌唱藝術和少數民族歌唱特色的歌曲創作和改編當中,例如《西廂壩子一窩雀》、《梅里雪山的女兒》、《老古歌》和《故鄉的哈達》等,都為美聲歌唱藝術和少數民族音樂演唱的融合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結:
推動美聲歌唱藝術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有利于促進美聲歌唱藝術在我國發展。自上世紀傳入中國以來,經過幾代音樂表演藝術家的努力,美聲歌唱藝術已經能適應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并且國人也逐漸接受了新型的歌唱表演藝術形式。民族歌唱家將美聲歌唱藝術應用在少數民族音樂演唱中是一項大膽且有益的嘗試,將美聲演唱方式結合到少數民族表演形式當中,能促進二者有機結合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曉麗.美聲唱法與維吾爾原生態唱法比較研究[J].黃河之聲,2014,(18):83.
[2]許迪迪.地方少數民族聲樂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保護與改革措施[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07):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