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熙
摘要:國家“軟實力”又稱作“文化力”。從現象上看,“動漫”幾可以成為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宣揚國威的另一種利器。本文依藝術傳播學,“社會需要系統模型”之指導,從“藝術”與“科技”的角度分析“動漫”,以尋出其成為國家文化力的局部關鍵點。
關鍵詞:動漫;文化;科技;社會需要系統模型
一、動畫與藝術
許多動畫史論家在提到動畫的起源時皆會上溯至二萬五千年前石器時代。1962年的法國考古學家普度歐馬 (Prudhommeau) 在1962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二萬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巖壁上畫出四對腿的獸類和三對翅膀的鳥類來表現動物的運動。稍晚,埃及的墓畫、希臘時代的古瓶也出現動作的分解,成為連續的造形。
純藝術的某些理論對于洞穴壁畫的“藝術”含意質疑,如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的“藝術即表達”觀點:洞穴壁畫具有一種宗教、儀式的含意而將洞穴壁畫排除在“藝術”的門外①。海德格則認為:藝術掲現存有的本質,重點在掲現與去蔽之可能性②。如依此來看,動畫壁畫似乎又代表著原始人類揭示了“物”的動作的時空意義。洞穴壁畫是一種對運動的視覺觀察,原始人類可能是這樣的一個認定狀態:眼前的靜止不是一種可確認的永恒,精采的存在是一瞬間觀感認定的相信。現設想一個流程:人們一瞬的觀看、做出抉擇改變已然成為經驗的事實、嘗試讓無意義線條跟著抉擇走…哪怕是這簡單的三個步驟,至今想來都頗有哲學味。當然洞穴壁畫不是真的能讓人們看著它動的。
那么動穴壁畫中運動動物的創作是否有可能是遠古人類針對動態的具體感觸所做的表現,還是只是因宗教含意的出發點為描繪一只動物,偶然間將動態的視覺現象轉換成那四對腿的獸類?大抵洞穴壁畫已然普遍地被收錄在藝術史冊中,這很顯然具鮮明的觀察、表現意味的圖案在廣義的藝術定義上應就歸于藝術。
今日動畫理論正快速的構建中,這不僅是由于動畫與傳統藝術本就是在同一條時間軸線上存在,當動畫技術開發、“動”的效能獲得彰顯并漸趨完美此一演進過程,諸多的藝術創作相關的繪畫形式及技術理論及構建經驗適時地成為動畫重要的養分與參照系。以藝術動畫片為例,在某種既有標準上,它已具備做為一件“藝術品”的條件。而許多大規模的戲院動畫片推出,雖有票房的目的性考慮,似乎更象是商品,然其內容仍能符合做為藝術品的某些條件。在當代藝術寬容或者說模糊的定義下也就成為所謂的“大眾藝術”了。
過去的動畫是藝術史、哲學家追加認可的藝術;實驗動畫是現當代藝術創作與理論氛圍中仍然的藝術;普羅大眾同意在最輕松的理解上,動畫就是廣義的藝術!藝術定義看似繁冗而難以開創新意,或者人們已不再關心這話題,事實是,人無法否認基于“存在”的種種疑問,當復習藝術理論曾經闡明的義理時,那正提醒者人們藝術家及史論家對生命曾經的體認與智慧觀感,更完備的智慧將使人們更有條件面對未知,在還無法具體知道泛動畫中的藝術全貌之時,泛動畫的藝術創造已在形成。
二、動畫的文化界定
文藝學家黃鳴奮教授設計了一個極其精辟獨到的“社會需要系統模型”,于其著作《傳播心理學》中有詳細的解說。社會需要系統是人類社會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由于部門分化而形成的,而社會需要的本質是社會對自身的存在、延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那些條件之依賴性。依黃教授對「社會需要系統模型」的說明:…其成果的總和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文化”(廣義)。位于第三層次,和“科學”、“教育”并舉的“文化”(指文化事業),指的則是狹義文化…③可得出一個脈絡,大一統的社會發展過程勢必包含著細微的部門分化,從外邊看整個社會的發展狀況,就是廣義文化的本體。
由以上的種種定義,可以發現隨著人類對生活大環境中人、事、物之間互動的體會、反思漸趨細膩而深遂,「文化」的界定則從籠統走向明晰。做為一個文明人,勢必該盡量對整體文化的內部做詳細且全面地脈絡梳理,不論是對焦在自身所處的文化區域、其他族群的文化區域,還是整體人類的大文化區域,這將能使人們對自身的民族、國家文化產生自豪與認同,并能尊重欣賞其他族群、國家的文化優勢,達到多元文化和平共存的理想境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種具強大傳播功能的技術亦極有可能傳遞不良訊息對受眾形成負面影響;整個產業的運作則是需要一套完善靈活的運作制度,一個國家如欲保證國內泛動畫產業其各個相關層面的健康發展勢必要做好整體管理工作。人才是泛動畫產業獲得發展的基石,由于產業內容分工極細,所包含的知識面相當廣,已跨越多個專業學門,是故應針對不同的知識區塊來施以教育,培育泛動畫產業所必須的專業人才。所謂承先啟后、繼往開來,教育的知識中,“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動畫技術史、藝術發展史,還是動畫產業發展史等,內中都包含著特出的創見、重要的經驗、關鍵的決策,失敗的啟示、成功的秘訣…,對于啟蒙人才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教學材料。當然動畫相關的歷史并不只在教育上取得意義,最重要的,它是一個國家整個動畫文化的積淀、后盾與榮耀。當歷史的積淀達到一定的厚度,有了較長的對焦距離、較大的反思空間,對于泛動畫的發展之于人類的哲學性話語將會示現。
就以上的嘗試性比對,可以知道泛動畫產業不僅是文化的一環,還能最廣的接觸到締造文化的其他社會需要層面。
注釋:
①參見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藝術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②參見湯瑪斯·華騰伯格(Thomas E.Wartenberg)編著,《論藝術的本質》《名家精選集14·海德格》,劉藍玉、張淑君譯,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③參見黃鳴奮,《傳播心理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第21頁。
參考文獻:
[1]陳瑛。《動畫的視覺傳播》編著。武漢大學版社。
[2]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藝術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3]湯瑪斯·華騰伯格(Thomas E.Wartenberg)編著。《論藝術的本質》、《名家精選集14·海德格》。劉藍玉、張淑君譯。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4]黃鳴奮。《傳播心理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