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要: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家。他將機械復制技術和藝術作品相結合來分析,以攝影和電影為例,對哲學理論的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AURA)靈韻,即藝術作品的膜拜價值在復制中逐漸消逝,但是藝術作品的展示價值拉近了受眾的距離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從而大眾的審美意識也得到了提高。本文主要圍繞技術和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進行淺析。
關鍵詞:靈韻藝術作品;機械復制技術
瓦爾特·本雅明于1935年在其《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對技術和藝術作品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經過對以機械復制時代特征的現代藝術例如攝影、電影進行分析,使其技術美學理論在文化研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現今大眾文化的盛行,經由復制技術而大量傳播的圖像也充斥著整個后現代社會,所以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密不可分,本文圍繞本雅明的哲學理論以及整合諸多學者的觀點試析"靈韻”的消逝對藝術作品的影響。
首先,從"靈韻”(Aura)的概念為切入點,探討藝術本質和技術的關系。"靈韻是本雅明關于傳統藝術靈魂的獨特的理論創新”[1]本雅明其實多部著作中都涉及到了這個概念,因為,靈韻是本雅明區分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分界線。它作為傳統藝術的靈魂,首次呈現于《攝影小史》中,以卡夫卡的童年照片為欣賞對象,描述了攝影技術對肖像畫的沖擊。"有一道靈韻繞著他們,這靈韻滲入其中,并賦予他們充實與安定。技術方面也將與其對應,從最亮的光線到最暗的陰影,從技術來看都是連貫成員一體的。”本雅明指出靈韻的出現跟攝影技術相關,但是,當時的攝影的技術采用的還是達蓋爾銀版攝影技術,因為感光度較低,需要長時間的曝光,"長時間的曝光使光凝聚起來賦予這些早期攝影以偉大的意義”[2]。又一次是表現在本雅明對法國著名攝影師阿特熱作品的分析,他明確提出了,什么是"靈韻”?阿特熱的作品主要是一些空蕩的廣場、狼藉的桌面、寂靜的噴水池等這類給審美觀照者一種"距離感”的景象。這屬于靈韻的一種表現,因為傳統的藝術是以膜拜價值為主的,跟受眾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使人產生一種崇高、虔誠的感覺,從而帶來一種獨一無二的審美特質。第三次出現,本雅明以"自然之物的靈韻”概念,舉例說明他對于"歷史事物的靈韻”概念,即"傳統藝術的靈韻”。[3]"我們將自然之物的靈韻定義為一定距離之獨一無二的顯現——無論它是多么的近。如果夏日午后,你縱目遠方,觀看地平線上的一脈山巒,或一根在你身上灑下樹陰的紙條,你也就是呼吸這山這樹枝的靈韻了”。指的是,傳統藝術的膜拜價值和權威性,使人在欣賞時跟其保持距離,強調的是距離感和獨一無二的特性。[4]
在二戰期間,本雅明對于技術和現代文明的關系進行了考量,他從攝影和電影之中發現,尤其當時電影作為一種嶄新的藝術,它具有一種革命性的功能,也就是對傳統的藝術觀念進行革命的批判。當然,電影是通過"震驚”來取代"靈韻”的效果,借由改變失去藝術崇拜價值的"靈韻”這一接受方式,來吸引受眾進行審美觀照。而且電影主要是演員在機械面前展示自我表演,而不是在受眾面前表演,比如,通過對比舞臺劇就能很明顯的發現兩者的對立面,畢竟電影是"徹底地由機械復制去控制的藝術作品”。隨著新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尤其是攝影和電影的普及化,使得原先大眾們無法觸及的殿堂級藝術作品(蒙娜麗莎、向日葵等)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不僅縮小了藝術作品與審美主體的距離,而且也使得大眾審美的意識得到了提升。
關于"靈韻”如何消逝的,本雅明在《單向街》中提及過,早期攝影技術的落后需要對被攝者進行長時間的曝光,傳統藝術的"靈韻籠罩著顧客,并延伸到他大衣的褶皺或蝴蝶結上”。"1880年后攝影師們努力模仿靈韻,通過各種各樣的修飾和潤色藝術,特別是所謂的膠印法,他們提高照明度來排斥黑暗,卻消失了圖像中的靈韻;同樣,日益顯著的帝國主義化的資產階級的蛻化變質也從現實中驅逐了靈韻。”[5]因此,隨著技術的提高,越來越接近真實的代價則是靈韻的消失。而且當機械復制技術代替了舊的藝術生產技術,加上大眾媒介的迅速發展,攝影和電影等媒體都充分發揮了機械復制技術,使得藝術作品更加通俗易懂為普遍大眾所接受,這也就使得藝術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消失了。
當然,也有學者提出:有韻味的藝術與無韻味的藝術不是一個藝術發展分期的問題的觀點,"這屬于非生產性藝術與生產性藝術的對立,后者促進對現實和既定生產關系的改變,而前者與舊的生產關系相適應,并致力于維護既定的生產關系”,"兩者的關系既是歷時性的也是共時性的”。[6]在本雅明看來,有韻藝術和無韻藝術的終結是一場藝術政治化和法西斯主義政治審美化的斗爭。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本雅明把這兩者完全區別出來,并且給予它們徹底對立的政治立場有些絕對化。藝術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審美化二者其實是相互聯系并且相互影響著。
總而言之,本雅明的技術美學觀點指出機械復制時代背景下,藝術作品的膜拜價值受到了嚴重削減,導致藝術作品失去了原真性和獨特性。但是機械復制技術可以對原作品進行完全的復制,所以藝術作品的展示功能又得到了提高。因此,靈韻的消逝對藝術作品的影響需要全面而又辯證的看待。
參考文獻:
[1]黃楊.本雅明大眾傳媒美學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
[2]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
[3]馬大康,張書端.作為藝術生產力的技術——本雅明論藝術與技術[J].社會科學,2008(10)
[4]瓦爾特·本雅明.單向街[M].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