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阿榕
摘要:從影片宣傳期開始這部電影就被120幀、3D、4K等字眼包圍,本文力求揭開這件堅硬的技術外殼看到柔軟真實的故事內核,以生態新歷史主義的角度解讀電影對戰場與秀場這兩個世界的遮蔽。這部電影既不是反戰也不是主旋律,而是心平氣和的講述兩個真實的世界。這兩個世界的真實生存狀態都有所遮蔽,李安電影要做的便是平靜地講述真實,傳遞宗教所含納的真理和信仰,追求個人內心的命運和歸宿。
關鍵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生態批評; 新歷史主義
一、真實生存的遮蔽
戰場和秀場這兩個世界之間是一道圍墻,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不想進來。從槍林彈雨的戰場到載歌載舞的中場秀,以比利林恩的視角,與戰友在中場秀的經歷塑造了美國當前社會的剪影。浮夸自大的制片人,金錢利益為上的老板,比利的姐姐,萍水相逢的啦啦隊員,媒體和觀眾,搭舞臺的工作人員甚至現場維護治安的警察都有對戰爭和軍人的理解和看法。這樣的人物設置類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斑馬等形象的喻指,同樣的人物邊緣化設置,從印度的少年派到戰場上渺小的一個士兵。當比利的事跡被媒體和民眾渲染成了不可多得的英雄事跡,所有人都在替他想象殺人時的種種感受,在表揚對于比利來說最慘的一天。觀眾通過攝影機才明白了戰爭的真實性,然而對于比利他們而言戰爭一直都是真實的。
進行中場表演的時候B班有些成員的戰后的應激創傷都暴露無遺,戰爭的殘酷讓這些年青人脆弱的內心更加敏感起來。一聲朝向天花板的槍響結束了這次戰斗,但是在戰場上的槍響并不意味著結束,只要槍響戰斗就不會停止,林恩回想起被自己殺死的恐怖分子,恐懼和迷茫充滿他的雙眼,他不知道上一刻是現實還是夢幻,回頭看已經停止呼吸的施洛姆上士,他只能對著尸體掩面痛哭,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也許這是林恩第一次如此靠近戰爭,思考戰爭,所以當姐姐凱瑟琳勸說和菲姍的出現他希望能遠離戰爭,也讓他在這中場表演期間猶豫,掙扎,動搖。
最后,林恩選擇回到軍隊。就像做了一場夢,秀場像是一場奢侈的夢境,艱難的走入夢境又猶豫不決地走出夢境。什么樣的地方才是真正安全的?危險的戰場是安全的,反而看起來和諧的秀場是冷漠、孤獨與異化的,忘性大的人類和利益為上的電影老板比危險的戰場更可怕。
戰爭的起源應是欲望,“我們雙手勞作正式為樂我們制造出我們的肚腸所要損耗的東西”,這毋庸置疑。然而,當無止境的物質欲望賦予物化以合法地位時,它便制造了一架物質機器,它無需任何人過問便自行運轉,去同化任何未被同化的事物,去侵蝕任何其他的思想。于是,戰爭便真正爆發了。影片中再次涉及到了宗教信仰,啦啦隊隊員菲珊是一名基督徒,她問林恩是否是基督徒是否禱告,林恩的回答是他正在摸索。關于宗教的捉摸不定如《少年派》中李安對于多種宗教的介入,《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除了基督教以外還有蘑菇影響著他最終選擇的印度教。在伊拉克戰場上出現了一個印度象頭神迦尼薩,在印度,人們進行任何活動前均先禮拜象頭神迦尼薩,因為他是創生和破除障礙之神,他也協助信眾接近其他的神,世人相信迦尼薩帶來成功和幸福。林恩最后的選擇是走上戰車重回戰場,看到的是象頭神迦尼薩,看到了蘑菇,這或許就是林恩的命運。
透過戰爭人可以發現生存的本相,而秀場和戰場的真實生存狀態都被遮蔽了。震撼的秀場光鮮亮麗,卻是虛偽恐懼的。危險的戰場荒誕殘酷,又是干凈純粹的。攝像機記錄的不一定能夠代替真實,真實經歷的便是真實。
二、生態新歷史主義
新歷史主義采取的研究策略是發掘邊緣化的話語,來反對單一的中心敘事,試圖對歷史進行重構。新歷史主義的一些缺陷,如何超越舊有的歷史書寫,重新確立歷史評估模式要比不停地為了新奇而研究要重要的多;同時新歷史主義為了摧毀固有的成見而做出的努力,并沒有使新歷史批評給出的研究成果更具有說服力,什么才是歷史研究正確性和有效性的標準,也成為了新歷史主義自身的難題。
新歷史主義批評學家格林布拉特在研究莎士比亞劇作《亨利四世》時提出兩個概念:顛覆與抑制。他認為“莎士比亞戲劇主要地而且反復地涉及到顛覆和無序的產生及對他們的抑制”“顛覆”是對代表統治秩序的社會意識形態的顛覆。“抑制”是對這種顛覆力量的抑制 ,統治者允許并鼓勵顛覆與抑制同時存在。通過適當刺激大眾對現存統治秩序的顛覆。在不危及統治階級的實質利益和不改變統治關系的基礎上。使大眾的不滿得以宣泄.從而達到對顛覆進行抑制的目的。
三、顛覆與含納
格林布拉特在第一次提出“新歷史主義”一詞時,目的在于凸顯以文本為基礎的歷史主義原則,區別于美國新批評方法。李安導演對于伊拉克戰爭的解讀是一種顛覆的歷史,“我不是你們所謂的英雄,我只是一名軍人”。這是對美國主流話語的顛覆。林恩在中場秀的這段時間里,見證了人世間的一見鐘情和冷漠,他思考了很久很久曾經左右為難無法抉擇,但最后姐姐對他的勸阻、菲珊對他的誘惑都無法改變林恩的選擇,這是理性思維指導他做出合理的判斷。
當電影制片人反悔將原先說好的十萬美金縮減至五千五百美金時,林恩和班長包括所有的戰士們都是不滿意的,然而這種用金錢衡量他們軍人價值的方式再次使戰士們的心遭受到社會的不公。這種顛覆性和抗爭性的設置為林恩最終選擇重回戰場推波助瀾。就像蘑菇在殘酷到足以扭曲人心的戰場之上,始終不忘在每一次戰斗之前,對隊友說,我愛你。因為他已明白,這場戰爭不是屬于國家的戰爭,是屬于他自己的戰爭,戰爭或許失敗了,但是他的信念從來沒有失敗。
生態主義尊重多元性,而不提倡過分強調“人是萬物之靈”的單邊主義思維。以自然為出發點,也以自然為歸宿點是生態主義最本質的規定性。保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社會是生態主義的最終目標。戰爭使生態環境和家園遭受破壞,人心之間產生隔閡,李安對于歷史意識形態性的文化顛覆在影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劉川鄂,王貴平.新歷史主義小說的解構及其限度[J].文藝研究, 2007(7).
[3]陸貴山.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解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5):13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