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聰
摘要:作為媒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介”主要是指媒介,而譯介學則可以理解為“翻譯媒介”。該學科起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作為語言層面變異分歧學科,它更加關注跨國語際翻譯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語言變異,是從比較文化角度來對翻譯文學、文學翻譯展開研究的。本文以著名翻譯大師李良民的《牛虻》譯本為案例,結合讀者、譯文以及接受環境三個角度來闡述譯介學理論在大師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希望本文的發表能夠為廣大同行業從業者帶來一定的參考幫助。
關鍵詞:譯介學;李良軍;《牛虻》譯本
一、譯介學概述
作為上世紀末興起的一門翻譯學科,它是為研究跨文化翻譯而生,同時擔負著文學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橋梁作用。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譯介學在中國的崛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為整個的中國學術界帶來了全新的了解與認知。九十年代末期著名的謝天振教授更是在國內的諸多核心刊物上發表專項論文,其專著《譯介學》成為了影響一代又一代翻譯人的杰出巨作。而在曹順慶先生主編的《比較文學》中,譯介學更是被歸納為了文學變異范疇內,結合讀者、研究譯者以及接受環境三方面內容展開討論。
結合上述提到的譯介學重要性與特點,本文以上世紀五十年代李良民翻譯的《牛虻》為例展開討論,其側重點主要為翻譯的社會背景、譯本的刪節與譯本接受等方面。
二、李良民版《牛虻》譯本社會背景
愛爾蘭作家埃塞爾.麗蓮.伏尼契所著的《牛虻》在上世紀無數奶奶滴啊被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李良民譯入我國。當時正值新中國建立之初、國際局勢復雜,而中國同樣處于被帝國主義政治顛覆、外交孤立、經濟封鎖的困境中。為了能夠捍衛國家權力,中國與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全方位合作關系,特別是在文化交流等方面更是建立了相互學習的關系。在這種大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用下,我國的文學理念基本都是對蘇聯模式的照單全收,語言翻譯亦是如此。《牛虻》的作者埃塞爾更適于俄國革命黨人關系密切,可以說是當時的“進步作家”之一。這些正面因素都為《牛虻》在中國的翻譯工作帶來了保障,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樣,《牛虻》在尚未來到中國之前就被廣大的中國讀者所熟知,民眾對其的期盼也成為了翻譯該部小說的重要原動力。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注定了《牛虻》在翻譯的過程中留下了諸多的社會環境烙印。而1953年李良民翻譯的版本,則是在出版社經過刪減后的版本,其原因主要是為了抵抗西方帝國主義以及本國殘余的一些封建思想,對人物的形象也展開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三、譯介學下李良民版《牛虻》的刪節
《牛虻》的主人公一共有三位,牛虻、牛虻父親紅衣教主、瓊瑪。作者在這三位人物的命運變革中向我們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意大利的解放運動,更是利用一系類的矛盾,圖書了宗教、愛情、親情與革命的沖突。而李良民的作品更多是對牛虻的革命形象進行了美化刪節,例如在原本第三部分的第一章節牛虻在最后的一次活動前顯得極為敏感、脆弱,更多體現的是他的個人痛苦,而非崇高的革命獻身精神。在李良民的譯本中,這部分內容便被刪除了。
再比如出版社還刪除了牛虻對男女關系的看法,原文中有一部分內容有損牛虻的高大形象,通過對相關章節的刪減,將這位資產革命英雄塑造為了也為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族英雄楷模。從原著角度來看,牛虻在伏尼契的筆下被刻畫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英雄,自然無可厚非,然而在那個特殊的中國時期下,牛虻原有的特征便需要人為的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刪減。
四、譯介法下李良民《牛虻》的譯本接受
除了在譯文與譯者之外,讀者對于這個作品的接受程度與期望值也是需要我們站在譯介學來展開破譯的。很多讀者都是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對牛虻這類英雄形象有了初步認知,為了滿足讀者對于英雄形象的期待,李良民更是在這一方面上下足了功夫。通過牛虻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有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入手,塑造了一個值得青年讀者學習的楷模。正如李良民老師提到的那樣,無數的青少年讀者通過對《牛虻》的閱讀,都得到了非常寶貴的思想境界提升。甚至《牛虻》在肅清宗教界潛伏反革命集團的爭斗中,從事實的角度教育了在這次斗爭中備受蒙蔽的青年一代,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認清了帝國主義的間諜及特務們,通過對宗教信仰的扭曲來控制青年一代以此來進行反革命活動。
結論
綜上所述,結合譯介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我們結合中國翻譯家所形成漢字形式的外國文學藝術作品,不僅為創造中國現代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為豐富中國的藝術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齊名的《牛虻》,也在李良民時期得到了革命文學的美稱,雖然中譯文版本與原著具有一定的偏池,但正是這種偏離造就了那個特殊年代譯者、時代特點與讀者期望的共同特色。在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我們站在譯介學角度來對該現象進行研究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對我們當今的翻譯職業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要通過融會貫通的學習、與時俱進的提升中為黨和人民奉獻更多、更好的翻譯作品。
參考文獻:
[1]查明建.譯介學:淵源、性質、內容與方法——兼評比較文學論著、教材中有關"譯介學"的論述[J].中國比較文學, 2015(1):40-62..
[2]付天海, 霍光.論文學翻譯創造性的譯介學表現范式——以Wilhelm和章鵬高《聊齋志異》德譯版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8(06):754-7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