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絢麗多姿,歷久彌新。古詩詞,這個離我們上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瑰寶,是我國悠久歷史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那瑰麗的文字,華彩的篇章,優美的意境讓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讀懂她,理解她。作為中學語文老師,擔負起傳承和弘揚的責任,使命使然,義不容辭。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呢?
一、熟讀成誦,培養語感,領略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詠,以至成誦,仔細品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把握形象,讀懂詩義,領會意境美
一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詩詞的形象,從準確把握詩詞形象的角度鑒賞詩歌。
詩詞的形象,指抒情主人公,更多地是指詩詞中描寫的景、物、人、事。準確把握形象,即要求能準確分析詩中景物和人物的特點。賞析時,首先應找出詩中有哪些意象,然后體味意象組合所形成的氛圍和構筑的意境。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經,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痹娭兴鶎懸庀笥小霸品濉薄肮拍尽薄吧钌健薄叭暋薄拔J薄叭丈薄扒嗨伞薄氨∧骸薄翱仗丁保@些景物構成了一幅幽暗孤寂的山野暮色圖,而第三聯寫到山中流水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把省薄袄洹眱勺掷L聲繪色,精煉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色。如果是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就應把握人物其言其行,所見所聞。例如:分析孟郊《游子吟》中的母親這一形象,就應從慈母的“手中線”游子的“身上衣”兩件普通事物和“密密縫”的動作,“恐遲遲歸”的意態上來分析,就知道這是一個普通而偉大的慈母形象。
二要引導學生抓住詩的意象去理解感悟“此時”“此景”中的“此情”是什么。
詩詞中情與景結合的基本方式是——即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對于意境的鑒賞,必須從兩個方面加以把握:一是要透過意象把握作品的畫面;二是要沉浸在詩人描繪的畫面中,感受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人創作時,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進行觀察、體驗,頭腦中形成思想意念,情緒情感,并用生動的語言再現出一幅幅真實具體、形象可感的畫面,借以表達某種思想情感。如杜甫的詩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詩人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在讀者面前的畫面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在此景象中寄寓著詩人怎樣的感情呢?除了抓住畫面還要聯系詩人當時的境況和情懷,兩者融合,我們就不難理解到詩人是用樂景寫哀情的手法,以遼闊的原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反襯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無依的凄涼情懷。
第三是要學生多多品味名篇經典,領會其意境美。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钡泥l愁之思,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春光之美,也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夜間景色,還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金秋神韻?!耙皶缭频蜆?,江清月近人”讓我們看到了林邊小景;“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春的寫照;“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中體味到了夏日的風韻;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中看到了秋日豐收的喜悅;“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那是美艷的冬天。
三、披文入情,還原場景,體會情感美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教學中,采用以下方法:
借曲引情—例如:《詠柳》一詩,教學時,首先播放一段樂曲——《春天》,這首曲子以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發了少年兒童的熱愛祖國、熱愛春天的感情。學生一聽樂曲,便置身于優美的春景之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產生共鳴。學完全詩后,再一邊聽樂曲一邊想象,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禁不住發出一股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
借景融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借景抒情—利用多媒體課件,還原詩歌場景,讓學生在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設定自己就是作者,體會其感受。如《春江花月夜》。美景在畫面中流淌,情感在景色中迸發。春意滿江,江潮連海,海潮共月,月明春江。那有春色之美,江流之美,花林之美,月夜之美。更有離人愁思,思鄉思人之情。作者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張若虛在詩中將詩情畫意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凈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象春江之水,流入學生心田,抒發情感,引起共鳴。
在詩詞教學中,運用以上方法,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對詩詞的鑒賞能力,品味經典美文,感受真情,享受大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