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開強 謝磊 編輯/長歌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原因與治療
文/王開強 謝磊 編輯/長歌
帶狀皰疹(蛇串瘡,HZ)是潛伏于感覺神經節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經激活后(如免疫功能低下時)所引起的皮損和神經損傷。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是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一種, 以痛覺過敏、自發痛、觸誘發痛及疼痛持續發作為主要特征。帶狀皰疹性疼痛的分期頗有爭議,大多數學者認為可分為三個時期: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即帶狀皰疹急性痛,定義為出疹最初30天內產生的疼痛;亞急性疼痛則為急性期后持續疼痛未超過3個月者;慢性期是指急性期后持續疼痛超過3個月者。其中,亞急性期與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慢性期疼痛)統稱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據研究,約有1/4的人一生中有機會感染帶狀皰疹,尤其是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其中有10%~25%的帶狀皰疹患者發展為PHN。長期疼痛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可產生嚴重的社會心理功能障礙,包括睡眠障礙、食欲下降及性欲減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社會活動。

王開強
上海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疼痛學分會委員等。
擅長:疼痛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尤其擅長微創介入治療頸腰椎疾病疼痛、各類神經痛、癌痛、手術后痛、頭痛及各種不明原因的疼痛。
門診時間:周一、三、五上午(總院)

謝磊
上海市中醫醫院主治醫師,醫學碩士。中國醫師協會疼痛分會會員、上海市疼痛醫學會疼痛專科委員會脊柱學組組員。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頸腰椎疾病,骨關節、軟組織疾病,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肋間、三叉神經痛等疾病。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四下午(總院)

通常皰疹急性期疼痛是由周圍神經的炎性反應和皮膚損傷引起的,而其他兩期的發病機制卻極為復雜。目前的研究表明,其發病機制大致可概括為下列三方面。
皰疹后,病變神經的C—纖維異常增多,粗纖維(調制疼痛作用)減少,傷害性感受器自發放電,不同神經元之間交互混傳及相關區域交感神經興奮是造成痛覺過敏、自發痛、觸誘發痛及疼痛持續發作的重要原因,即“周圍敏化”現象。
周圍傷害性感覺神經的持續性自發放電使脊髓反復接受刺激,結果使得脊髓的接受范圍增大、敏感性增強(中樞敏化)。久而久之,神經的解剖和功能結構發生了可塑性變化。皰疹后,使來自周圍組織的非傷害性機械刺激激活脊髓背角而產生疼痛。另外,中樞神經疼痛抑制功能下降(去傳入化現象)、疼痛信號傳導通路和遞質水平異常改變或失衡等因素也是造成疼痛持續發生的重要原因。
帶狀皰疹并發癥中有許多精神癥狀出現,主要有失眠、焦慮、抑郁等。造成這些癥狀的原因可能是交感神經的異常興奮(病毒、炎癥、缺血等導致交感神經損傷)。反過來,這些癥狀可以加重疼痛,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及早治療尤為重要。治療的根本在于受損神經的修復。目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治療除藥物(中藥、西藥)外,還有神經阻滯、針刺、脊髓刺激、手術毀損等療法,但多數醫院提供的治療往往只有以藥物治療為主的單一選項。
除藥物治療外,中醫醫院疼痛科還開展其他相關技術,綜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以提高療效。
射頻脈沖與熱凝治療是近年來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新興療法。射頻脈沖的原理是通過射頻儀間斷發出的脈沖式電流傳導至針尖方向,脈沖射頻電流在神經組織附近形成高電壓,但電極尖端溫度不超過42℃。因此脈沖射頻的能量傳遞不會破壞運動神經功能。該療法既有類似針刺、神經電刺激的作用又有神經保護與修復作用。與針刺相比,射頻脈沖刺激感更強,持續時間更久,療效更顯著。
射頻熱凝由于其獨特的間斷熱毀損方式,可以只破壞外周混合型神經的感覺支而不破壞運動支,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其在65℃以下只破壞C-纖維,起著與神經阻滯相類似的作用。射頻治療脈沖與熱凝治療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反應輕,恢復快速,治療效果突出、持久,適應范圍廣等優點。
同時,中醫中藥的聯合應用也加速了神經的修復。中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辨治思路與優勢是從整體觀出發,根據疾病不同證型,通過瀉實補虛加以調理,尤其是疾病后期,皮損消退后,臨床治療以正虛為主,針對氣陰兩虛,或虛實夾雜,兼有血瘀的表現,可在辨證基礎上加用滋養陰血、活血化瘀之品,以解不容之痛。
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安全、有效、簡便、迅速,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中占有相對優勢,可明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