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長歌
注意!這些情況增加卵巢癌風險
編輯/長歌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而列居第三位。由于卵巢的胚胎發育、組織解剖及內分泌功能較復雜,早期癥狀不典型,術前鑒別卵巢腫瘤的組織類型及良惡性相當困難。因此,避免增加卵巢癌患病風險的因素的影響顯得很重要。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科學家發現了哪些相關的因素。

個子越高,卵巢癌風險越大
學者所選取的47項相關研究所涉及的樣本包括10萬多名女性,其中有不少人患上了卵巢癌,通過統計研究發現她們患上這種癌癥的可能性與其身高相關,而且這種疾病更常見于體重超重的女性中。她們的身高每增加2 英寸(約5.1厘米),患上卵巢癌的可能性就上升7%,在排除了其他影響因素(如年齡和服用藥物的情況)后,這個結論依然成立。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醫學版》的報告顯示,生長激素在她們的致癌過程中起到了作用。研究者認為,西方世界的女性逐漸出現增高長胖的趨勢,更應該充分重視這個問題。
女性大量喝牛奶易患卵巢癌。一項國外研究表明,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婦女卵巢癌的發病率。這是對超過60000名婦女每日喝超過2杯牛奶的調查結果。科學家追蹤13484名38~76歲的婦女13年,其間266名婦女被診斷患有卵巢癌,125名婦女尚未診斷。那些每天喝四次以上乳制品的人,卵巢癌的發生率比每天飲用2杯牛奶的人高兩倍。為什么喝牛奶會增加卵巢癌的可能性,目前還不清楚。有一種說法是,牛奶中的乳糖會刺激腫瘤生長。關于牛奶制品與癌癥有關的理論早就有過,主要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一項研究報告表明,體重增加過量會增加女性患上卵巢癌的幾率。體質指數(即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每增加5個點,女性患上卵巢癌的幾率就會增加6%。對于女性來說,她們一生中患上卵巢癌的平均幾率為1.5%。
這份研究報告選取了25項相關研究,考查了飲食、體重和體力活動水平對女性患上卵巢癌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體脂是誘發女性患上卵巢癌的幾率因素之一。這一幾率在BMI超過30的女性人群中會更高。研究者認為,肥胖會通過影響激素分泌,進而增加癌癥概率。
英國BBC新聞網站報道的一項研究提醒忙碌的女性們,經常加班熬夜,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幾率。
美國西雅圖弗列德·哈金森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對1101名晚期卵巢癌患者、389名早期卵巢癌患者以及1832名沒有患卵巢癌的女性進行了研究。調查結果顯示,1/4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和1/3的早期卵巢癌患者表示工作期間曾有持續2~3年時間經常熬夜、上夜班等,而未患病組中僅有1/5的人表示上夜班頻率較高。進一步統計發現,經常熬夜者要比晚上正常時間入睡的人患早期卵巢癌的幾率增加49%,患晚期卵巢癌的幾率高24%,且在50歲以上的女性中更顯著。
發表在《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報告顯示,此前已有研究發現,“三班倒”的輪班工作與乳腺癌之間可能存在關聯。研究人員推測,經常熬夜、上夜班等,會擾亂人體生物鐘,使睡眠荷爾蒙,即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影響,進而導致癌癥的發生。但專家表示癌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證實。
美國癌癥學會的研究者發現:久坐對女性傷害遠高于男性,它導致女性患乳腺癌、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的幾率上升。
研究人員選取了14.6萬名參與者,其中6.9萬為男性、7.7萬為女性。研究者考察了他們在閑暇期間靜坐的時間和患上癌癥的幾率。研究之初,這些參與者都未患癌,但在1992~2009年間,總共有1.6萬名男性和1.2萬名女性被診斷患癌。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了體力活動量、身高體重指數和其他因素后,久坐讓女性患癌的幾率上升10%。然而,這一相關性在男性參與者中并不明顯。其中,女性患多發性骨髓瘤的幾率上升65%,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幾率分別上升43%和10%。

發表在《癌癥流行病學、生物標記和預防雜志》上的這項研究成果認為:這種研究對公共健康產生廣泛的影響。在未來,研究人員需要以更深入的研究來考察男女存在這種差異的確切原因。
美國國家環境科學研究院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有灌洗私處習慣的女士,患上卵巢癌的幾率,較沒有此習慣的人高一倍。
研究于2003年開始,以4.1萬名介乎35~74歲的女士為對象。她們每人都有一個確診乳腺癌的姐妹,她們本人參與研究時都確認沒有患上卵巢癌或乳腺癌。而當研究進行至2014年7月時,當中有154個對象都患上卵巢癌。至此研究人員便發現,參與研究前有灌洗私處習慣的女士,確診卵巢癌的機會比其他沒這習慣的人高1倍。
當地衛生部門指出,灌洗可能導致有害細菌滋長,有機會進入子宮、輸卵管和卵巢。早前亦有研究顯示,灌洗私處與患子宮頸癌、生育能力及性傳播疾病有關聯。
雌激素總是會讓女性喜憂參半。一方面,作為“保護傘”,它讓年輕女性免受多種疾病的困擾;但另一方面,它的過度強大以及更年期后常使用的雌激素替代療法,又成為誘發多種癌癥的元兇。據《美國醫學會雜志》報道,丹麥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絕經后接受激素替代療法的婦女,其卵巢癌風險會大幅度增加。
研究負責人,哥本哈根大學的琳達·斯坦路德·莫奇教授表示,無論激素療法時間長短、治療方式如何,卵巢癌增加的危險都差不多。而該療法停止2年后,卵巢癌幾率則會降低。
此外,“網絡醫學博士”網站刊登在美國《癌癥流行病學、生物標志和預防》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女人月經開始的年齡越小、經期間隔時間越短,患卵巢癌的幾率以及患病后死亡的危險也越大。比如12歲前來月經者比14歲才來者,日后卵巢癌死亡率增加51%;與排卵次數最少的婦女相比,一年中排卵次數最多的婦女卵巢癌死亡率增加67%。
“現在,卵巢癌已成為除乳腺癌、宮頸癌外,對女性生命安全威脅最大的癌癥。”專家介紹,建議50歲以上的絕經女性,未婚晚婚、不育少育和不哺乳的女性,用促排卵藥的女性,愛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女性,都應定期檢查卵巢。
離婚是發生卵巢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這其中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一方面,女性離婚后要獨自生活,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承受著比以往更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國外有研究認為精液對于卵巢癌有抑制作用,而離婚女性沒有正常的夫妻生活,有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幾率。
大齡未婚女性已形成當今社會一個龐大的群體,研究表明,獨身女性患卵巢癌的幾率甚至比已婚、已育女性更高。原因在于一些大齡未婚女性缺乏正常的性生活,長期性壓抑導致陰道廢用性萎縮,分泌物減少,抗病能力下降,從而引起系列陰道感染性疾病、宮頸炎和盆腔炎等婦科炎癥。
專家表示,女性每一次排卵和修復過程對卵巢上皮都會造成傷害,很可能會因此引起卵巢上皮基因突變而導致癌變,形成卵巢上皮癌。而女性在懷孕、生產過程中,卵巢停止排卵,卵巢可以得到暫時的休息和養護,傷害減少,也減少了癌變的機會。
因此,未生育的女性,卵巢腫瘤的發病率高于有生育史的女性。
此外,不同類型的卵巢癌年齡分布也不同。卵巢上皮癌40歲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齡為50~60歲,到70歲以后逐漸下降;性索間質腫瘤類似卵巢上皮癌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而生殖細胞腫瘤多見于20歲以前的年輕女性,獨身或未生育的婦女卵巢癌發病率高。
有人統計,獨身者的卵巢癌發病率較已婚者高出60%~70%。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發表的一項長達14年的研究表明,使用雌激素與患卵巢癌有關。種種證據表明,補充雌激素給女性帶來的危險似乎比好處更大。
英國一項里程碑性的研究揭示了體外受精導致卵巢癌幾率增加37%,基于此,醫生建議體外受精女性育后接受卵巢癌篩查。
研究人員分析了近20年25.5萬名女性體外受精與卵巢癌發生的關聯,該研究作者表示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導致女性生育問題的因素也是導致卵巢癌的因素,同時研究人員還表示治療本身也可能是一小部分因素。女性接受體外受精三年后是卵巢癌發病率最高時期,結合年輕女性患卵巢癌幾率更大這一事實,證明了體外受精治療本身與卵巢癌發生有關。先前已有研究表明體外受精的藥物可促進腫瘤的生長。
在英國每年接受體外受精的患者有5萬例。倫敦大學的研究只統計了患卵巢癌的幾率,并沒有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在研究期間,接受體外受精的女性群體中,每一萬名中有15名患有卵巢癌,與正常生育女性患卵巢癌率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