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曉峰 編輯/一帆
怎樣做好影像檢查?片子到底找誰看?
文/陶曉峰 編輯/一帆

陶曉峰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擅長神經和頭頸頜面部疾病影像診斷與鑒別診斷。現為北美和歐洲放射學會會員、中華放射學會頭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放射專業委員會委員等。獲省部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SCI論文30余篇,主編和參編專著9部以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項,上海市科委教委等重點課題7項,2013年獲選為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
對于腫瘤或疑似腫瘤患者來說,超聲、CT、磁共振(MRI)和PET/CT這些影像檢查名稱是再熟悉不過了。在醫學蓬勃發展的這幾十年里,影像學檢查已經成為最普遍的臨床檢查之一。這幾十年來,從X光機發展到CT、MRI、PET/CT這些高端的檢查設備,檢查費也用從幾十塊錢上升到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各種影像檢查項目就像貨架上的衣服,有消費能力的患者恨不得每一件都買下。然而,這么多件衣服穿在身上,到底哪一件才是最適合您、最得體的呢?有患者將A醫院拍好的片子拿到了B醫院看,卻被告知“看不清楚”“掃的部位不對”而要求重拍。醫院門診不乏見到手提一堆片子,拿著各家醫院不同診斷和不同意見的影像報告、彷徨無措的患者。到底應該怎樣選擇臨床影像檢查,幫助患者快、準、狠地找到致病的“罪魁禍首”?做好的檢查、拍好的片子應該找誰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個問題。

標準化影像檢查和影像資源的共享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影像專業學會、質控中心一直以來推崇和倡導的,也是杜絕醫療資源浪費的重要環節。三級醫院的攝片受質控體系的嚴格監督管理,基本可以達到無障礙通用的目標。然而,由于醫學發展的不均衡,一些基層的、偏遠地區的醫療單位和私立醫療機構拍出的片子確實難以達到三級醫院的標準。因此,價格昂貴且對技術人員的經驗要求較高的影像檢查,如CT、MRI增強和PET/CT檢查等,還是推薦到大型醫院檢查。但相信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和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影像資源的共享問題可以逐步解決。
每一個患者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如何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檢查,如何合理使用大型影像設備,如何設計好掃描序列,如何根據病種做好個性化掃描方案、提供優質的圖像,這些都依賴于影像科技師、醫師對于患者病情的掌握以及長期以來積累的臨床經驗和判斷。作為患者,最需要注意的是與臨床醫生和影像科技師及醫師的有效溝通。

選擇什么樣的檢查方法,最好咨詢臨床醫師和影像科醫師,現在一般大醫院都有影像科醫師門診。
檢查結束,在您拿到片子和檢查報告后,應該讓誰幫您解讀報告和圖像呢?患者在拿到檢查結果之后,一般是拿給臨床醫生看并尋求解釋。但是,對于比較復雜的情況和疑難病癥,診斷有可能存在出現較大爭議的情況,應該請影像科專家幫助解答,回答不同檢查方法之間結果的差異,得出更為正確的診斷結果。一個復雜的病例,常常需要多種檢查方法相互印證,比較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而只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指導正確的治療。
多數大型醫院的影像科或放射科都開設了影像診斷專家門診,目的是為患者提供專業讀片的醫生門診,讓專業人士看專業片,為精準診治疾病提供最佳診斷建議。
或許有人會說,我已經拿到報告了,為什么還要看專家門診?原因主要有兩點,雖然所有報告都經過兩位醫生閱片所得出,但是術業有專攻,每位影像醫生所擅長的領域不同,不能保證每一份報告都由術有專攻的專家所審核。而在選擇影像科專家門診時,您卻可以根據專家介紹來挑選在您所患的疾病領域有所建樹的專家給出閱片建議。另外,影像學報告常常單純根據所拍攝片子給出,看到什么就寫什么。事實上,“同病異影、異病同影”,不同疾病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影像表現,而相同疾病的影像表現又可能千差萬別。就診影像科專家門診時,影像專家可以根據您的疾病表現、進展變化和其他檢查如抽血的結果,結合片子,綜合作出更準確的判斷。因此,在看影像科專家門診前,需要您準備好疾病相關的資料,包括既往的影像檢查、各種抽血化驗的結果、超聲檢查結果。
最后要指出的是,每一種影像學技術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性。比如CT相對便宜、檢查速度快,但是存在電離輻射;MRI可以多方位成像,軟組織分辨力高,無骨偽影干擾,無電離輻射,但缺點是檢查時間比較長,有起搏器植入者禁用,幽閉恐懼癥患者慎用等。此外,疾病的發展是一個過程,而影像學檢查只是疾病進程中的一個斷面,有時候需要連續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所以有時隨訪觀察、復查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