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會敏
(陜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陜西 渭南 714000)
交口抽渭灌區農灌水價改革探析
黨會敏
(陜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陜西 渭南 714000)
交口抽渭灌區存在設備老化、經營性虧損問題。為適應灌區新常態發展,結合交口抽渭灌區實際,通過分析交口抽渭灌區灌溉情況,對制約灌區發展的水資源短缺、用水效率低、水價低等問題進行探討,從兼顧政府、灌區、農民利益的政治角度,提出通過財政補貼、水價收補兩條線的方式進行水價改革,即水管單位按水價成本計征水費,財政直接貨幣補貼農戶灌溉用水,以實現灌區健康發展,糧食生產穩定。
灌區;交口抽渭;水價改革
交口抽渭灌區是一個以渭河為水源,灌排結合的大型、多級、無壩、電力抽水灌區,轄灌西安、渭南兩市的28個鄉鎮126萬畝田地,設計流量41 m3/s,抽水共分8級,累計最高揚程86 m,建有抽水泵31座,總裝機容量3.7 km,排水干支溝408 km。灌區建成以來,渠首累計抽水100億m3,灌溉農田9500多萬次,使糧食單產由開灌前的86 kg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kg,為保障糧食安全,防御內澇災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1 工程管理運行現狀及問題
交口抽渭灌區多年來一直保持了“一桿子插到底”的管理體制,采用“局+站+段(協會)+斗(協會)+農戶”的專管管理模式。其中,管理局負責干支渠骨干工程渠道及建筑物的管護和經營,包括渠首樞紐站,抽水站31座,安裝機組135臺,供用電所1座,排水站3座,排水干支溝408 km,灌溉總干渠36 km,干支渠道343 km。干支渠建筑物渡槽18座,水閘109座,公路橋90座,農用橋474座。
近年來,依靠灌區節水改造等國家財政投資項目,交口抽渭灌區基本完成了骨干工程的改造任務。但末級渠系待改造任務仍然很大,還有老化失修斗分渠3680 km,尚需投資25760萬元。若灌區灌溉工程設施徹底改造后,經測算,年工程維修養護費用為4398萬元,而上級現每年實際下達僅1017萬元,僅占測算費用的23%。由于資金短缺,骨干工程長期帶病運行,經常發生電力設備、機組、渠道等工程設施故障,嚴重影響工程效益正常發揮和農業生產發展,年均少用水量1500多萬m3。同時,由于灌區工程設施老化失修,使得供水能力大打折扣,年少用水量3000萬m3,減收550余萬元,也形成了經營性虧損問題。
2.2 用水管理現狀及問題
交口抽渭灌區一期工程于1966年9月建成,新增灌溉面積54萬畝;二期工程于1970年4月建成,增加灌溉面積64萬畝。自1970年至今,46年來灌區用水量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交口抽渭灌區46年來用水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近五十年來,受天氣和降雨影響,灌區年用水量豐枯變化較大,偏差幅度近30%~40%,但總體用水量是呈增長的。這從最小年用水、最大年用水情況也可以看出,灌區用水量呈直線上升,但灌區的灌溉面積卻并沒有明顯變化,這無疑加大了灌區運營成本。
交口抽渭灌區依靠水費收入生存,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灌區一直以多用水為目標。不管是多雨還是干旱年份,每個灌季都存在自上而下逐級分配引水任務、人為壓水情況,形成至少1000萬m3的“空放”水量。為解決“空放”水量水費,一般放水時都會加10%~20%給農戶結算灌溉用水量。扣除空放水量,灌區年實際正常灌溉用水量和經濟收入更少,而另一方面,人為浪費的水資源也加重了農戶負擔。
2.3 水價管理現狀及問題
1997年之后,交口抽渭灌區國營水價再未作調整。2011年,省物價局核定交口抽渭灌區水價為0.67元/m3,其中國營水電費0.446元/m3,基層管理費和群管費0.224元/m3;現執行水價0.258元/m3,僅占成本的38.5%,其中國營水電費0.185元/m3,基層管理費0.038元/m3,群管費0.035元/m3。若按灌區近五年斗口平均用水1.5億m3水量計算,農灌一年水價政策性虧損3915萬元,灌區管理單位陷入了“用水量越大,虧損就越多”的兩難境地。
另外,近年來灌區水價執行上出現普遍加價加量彌補管理虧損和田間工程維護費用不足的現象。常常是群眾沒少出,國家沒多收。實際情況是國營水電費執行嚴格水價,群管費通過加量加價已經按成本水價在潛運行,一般加量在10~20%,把40 m3水當作50 m3或60 m3水賣現象時有發生,相當于水價上漲0.02~0.04元/m3。同時,在國家規定的0.02元/m3澆地費外,村組管水員還按每畝4~12元不等的加收田間渠道修護費,以彌補人工勞務費的增長。若按畝均100 m3計算,相當于水價上漲 0.04~0.12 元 m3。
因此,綜合各類情況,每方水加價0.06~0.16元/m3,實際群管費已收到0.113~0.223元/m3,接近測算核定的末級渠系成本水價0.224元/m3。
2.4 管理單位財務收支現狀及問題
交口抽渭管理局主要職能為抗旱灌溉,同時承擔防汛排澇公益服務職能,農灌為主要收入來源,經濟結構單一,收入明顯極不穩定。近5年斗口平均灌溉用水14685萬m3,年均水電費收入2718萬元。在2001年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后,目前全局在冊在崗職工1165人,其中離退休448人,在崗職工717人;全額事業編制143人,占批復編制717人的20%,其余為自收自支事業編制。現執行2007年工資標準,人均年收入依賴財政差補僅僅維持在4萬元左右,多年來欠發職工政策性應發工資8000多萬元。目前,每年省財政撥付工資性費用800多萬元,尚需5736萬元。省財政每年撥付公益性工程管理經費及維修養護費1500多萬元,按測定工程維護費尚需4398萬元,兩項費用年均差額10134萬元。
綜上所述,交口抽渭灌區管理運行現狀問題和優勢并存,灌溉骨干工程設施改造基本結束,為灌區運營提供了基本完備的骨干工程設施,末級渠系改造規模逐年擴大;但工程管理運行費用嚴重不足,農民灌溉用水末級渠系水價已接近成本水價。存在主要問題:水價政策性虧損和工程老化而效益縮減的經營性虧損,既不能保證灌區工程良性運行,又不能保障農戶灌水正常需求,因此,實行“成本水價,精準補貼”的水價改革政策,既是客觀形勢的需要,也是主觀上理智的選擇。
為實現“科學用水、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的目標,保證灌區水管單位良性運行,保護農民澆地種糧積極性,根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推進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精神,結合交口抽渭灌區實際,在灌區實行“成本水價、精準補貼”,走收補兩條線的路子。
3.1 水管單位按水價成本計征水費
灌區農灌終端水價按成本計價,由灌區水管單位統收統管。終端水價包括國營水電費、基層管理費、群管費。終端水價標準仍由省物價局和省水利廳實行動態管理,3年核定調整一次。建議測算水價成本時,要充分考慮灌溉用水豐枯變化懸殊情況,采用平水年用水量測算成本水價,以便豐余欠補,自求平衡。據2011年測算,交口抽渭灌區國營成本水價為0.446元/m3,末級渠道成本水價為0.224元/m3,終端水價為0.67元/m3。
3.2 對農戶給予精準補貼
由省財政按現行水價和成本水價的差價,以水權證所擁有的水權水量核算補貼,參照糧食直補辦法發放給農戶,像糧補卡一樣為農戶辦水補卡,財政直接貨幣補貼灌溉水補給農戶,以解決水價成本高和灌區農戶收入低的矛盾,調動農民支持灌區體改和種糧的積極性。同樣,也以平水年確定水權證水量,以便水價補貼能保證農戶灌溉用水不同年份用水多少的豐余欠補,自求平衡。
3.3 建立水權證制度,實行定額供水
堅持“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原則,首先注冊登記農戶耕地面積,然后按灌區平水年供水總量和灌溉定額核定農戶灌溉用水水權證,明確農戶每年每個灌節的灌溉用水量。每個灌溉季節,農戶憑水權證逐級申購水票,所購水票水量不能超過水權證水量,超用要加價。農戶憑票申請用水,當季水權,當季使用,節余水量,交易流轉,下季無效。農戶節余水票,灌區管理單位加價回購。超用加價和回購加價合理核算,保持相抵平衡。
農灌供水實行計劃用水、定額配水、超額加價、節余流轉。早申購早用水,水權優先,遲申購遲用水,水權不保,節余流轉,收益分成。農戶水權交易收益按管理單位,農民用水協會,農戶三方收取各自應收的國營水電費,水權交易管理費、農戶轉讓費分成。
3.4 進一步完善末級渠系建管機制
灌區末級渠系是國家財政投資興建,多年來交口抽渭灌區一直履行管理責任,建立和培養了一支素質過硬的行水干部隊伍,積累了豐富的田間工程管護經驗和技術能力,深受灌區農戶擁護。因此,在交口抽渭灌區,應明確交口抽渭管理局對末級渠系建設與管理的主體責任,實行基層管理費和群管費管理局統管,并鼓勵社會資金投資末級渠系建設,解決灌區田間工程投資不足問題,提高末級渠系的抗旱保證能力。
3.5 節約用水,減輕灌區和用水戶負擔
積極轉變多用水的思路,形成用好水、節約用立、經濟用水的灌溉經營思路。加大未級渠系改造建設力度,提高用水效率。推行“大改小、長改短、寬改窄”的標準畦田建設,節用畝均灌溉用水量;推廣田間節水灌溉技術,采用節水型耕作栽培技術和蓄水保墑技術,減少用水量。推廣微灌、地下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通過各種節水措施,達到減少灌區運營成本,減輕農民用水負擔的目地。
交口抽渭灌區成本水價為0.446元/m3,末級渠道成本水價為0.224元/m3,終端水價為0.67元/m3,收不入支。結合交合抽渭灌區46年來水價運營情況,以及當前國家對農業扶持情況,提出灌區水價改革方案,即政府參照糧食直補方法直接對用水戶進行灌溉補貼,灌區按照成本收取費用進行水價改革,建立水權市場,以此促進農戶節約用水、灌區良性發展、農民種糧投入和產出成正比。
S274.4
B
1673-9000(2017)05-0051-02
2017-05-02
黨會敏(1983-),女,陜西渭南人,工程師,主要從事灌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