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炎
潛艇是現代海戰的終極武器之一,作戰使命包括反潛、反艦、巡邏、警戒、護航、封鎖、布雷、威懾,是適合近海巡邏與遠洋作戰的重要海軍平臺。2017年3月21日,臺灣“國防部”在左營基地舉行“潛艦自造”設計啟動及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民進黨當局通過這個儀式再度對外展現推動“潛艦自造”的決心。臺灣籌建潛艇,外界習慣把來源放在歐洲,而忽視了鄰近的日本也擁有先進潛艇技術,隨著臺日關系漸趨緊密,日本暗助臺灣“潛艦自造”計劃并非不可能。

鑒于現代化潛艇的強大威力,臺灣早就想引進。在2017年3月21日的“潛艦自造”設計啟動及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中,參加儀式的“臺灣造船公司”代表信誓旦旦地表示,第一階段設計要4年,第一艘自制潛艇可在8年內下水,10年內服役。但許多人對此抱著“姑妄聽之,姑妄言之”的態度,懷疑臺灣當局砸下幾百億新臺幣預算,搞個十年恐怕仍會交白卷。
不過,臺灣“潛艦自造”計劃后面若沒有掌握潛艇建造技術的國家支持,民進黨當局敢去拍板啟動歷時10年的該計劃嗎?對從未建造過潛艇的臺灣來說,潛艇設計軟件以及關鍵零部件如何獲取,都是啟動計劃之前都必須想好的細節。據臺灣島內資深人士披露,臺灣自制潛艇已然轉向日本,因為日本有完整的柴電潛艇技術與裝備。

專家分析,把日本淘汰下來的“夕潮”級、“春潮”級潛艇解體后,以零部件形式運到臺灣,日臺合作團隊按照既有藍圖組裝艙段結構,柴油主機、變速箱、發電機、傳動系統、潛望鏡(日本潛艇使用的潛望鏡是由英國授權日本三菱重工生產)等由日本負責,而作戰系統涉及的聲吶、通信、魚雷發射中央控制系統等設備則由美國提供。在美日分工合作之下,臺灣的“潛艦自造”計劃未必不能完成,對此要高度警惕。
日本現役潛艇
日本海上自衛隊正向“22+2”潛艇體制邁進,其中22艘潛艇是作戰之用,2艘是訓練兼作戰用途。當前,日本潛水艦隊主力是11艘“親潮”級潛艇,1994—2008年服役。在“親潮”級之前,日本潛艇都采用水滴型艇身設計,但從“親潮”級開始改為雪茄型艇身設計,水面排水量2 750噸,水下排水量4 000噸,艇長82米,艇員編制65人。“親潮”級采用柴電動力,采用兩臺川崎重工生產的12V25和12V25S型柴油主機。武器為8具液壓式HU-605型533毫米魚雷發射器,可發射日制89式重型魚雷(相當于美制MK48型魚雷)和美制“魚叉”潛艦導彈。
“蒼龍”級是日本現役最先進的潛艇,2005年開工建造,已有8艘服役,2021年全部12艘服役。“蒼龍”級水面排水量2 900噸,水下排水量4 200噸,艇長84米,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柴電潛艇。“蒼龍”級由三菱重工神戶造船所和川崎重工神戶工廠共同建造,動力配置除了與“親潮”級相同的兩臺柴油主機外,另增加四臺川崎重工獲得瑞典考庫姆公司授權制造的4V-275R MK2斯特林發動機,它們組成“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AIP)。“蒼龍”級裝有6具533毫米渦輪氣壓式(ATP)魚雷發射器,使用的武器與“親潮”級相同。
日本擁有亞太地區最先進的柴電潛艇群,不只是現役“親潮”級、“蒼龍”級的性能受到肯定,即使是退役的“春潮”級、“夕潮”級潛艇的綜合性能也令人關注。“春潮”級建造于1987—1997年,總共建造了7艘,已全部退役。“春潮”級是最后一款采用水滴型艇身設計的日本潛艇,水面排水量2 450噸,水下排水量3 200噸,艇長77米,艇員編制75人,動力系統是兩臺川崎重工生產的12V25和12V25S型柴油主機,最高航速水面12節,水下20節,最大潛深300米。“春潮”級的武器系統略同于“親潮”級,也配備6具液壓式HU-603B型533毫米魚雷發射器,可發射魚雷和“魚叉”潛艦導彈。

“春潮”級之前的“夕潮”級,1976—1989年共建造了10艘,水面排水量2 200噸,水下排水量2 900噸,動力系統是兩臺川崎重工生產的V8V30AMTL型柴油主機。武器系統是6具液壓式533毫米魚雷發射器,可發射魚雷和“魚叉”潛艦導彈。從“夕潮”級的建造時間和性能諸元來看,它的排水量略超過臺灣海軍現役的兩艘荷蘭制“旗魚”級潛艇,基本算是同等級的潛艇。
日本出口的可行性

為了維持潛艇研制能力,日本一直以較快的速度替換潛艇艦隊,平均服役20年就會退居二線,成為訓練用潛艇或退役。因此,臺軍的“旗魚”級潛艇仍在服役,而同時代的日本“夕潮”級潛艇卻早已解甲歸田了。過去,外界很少得到日本處理退役潛艇的信息,不清楚是否進行潛艇封存、潛艇裝備翻修再利用或是完全拆除銷毀的作業。不過,這些退役潛艇在淘汰時仍然處于可用狀態,而且所拆下來的柴油機、發電機、潛望鏡、魚雷發射器等,都是可供翻修與再利用的潛艇“紅區裝備”,這些“紅區裝備”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管制,也是臺灣推動“潛艦自造”被外界看衰的主要原因,因為迄今沒有任何國家或廠商表明愿意供應這些設備給臺灣。

因此,將日本退役潛艇上的“紅區裝備”拆卸并翻修到新品標準后,再交給“臺船”用于“潛艦國造”計劃,是臺灣當局正在努力爭取的來源。由于向日本采購軍品十分敏感,所以通過美國有經驗的軍火公司做中間商,再與臺灣合作建造潛艇,是可行的方式之一。此外,“潛艦自造”計劃處于設計時間,在歐美顧問公司的協助下,將日本“夕潮”級、“春潮”級潛艇的水滴型艇身設計圖稍許更改,成為臺制潛艇的設計圖,再結合日制潛艇“紅區裝備”,日本潛艇便能化整為零地輸出到臺灣。
民進黨當局正加緊密切與美日的關系,尤其與日本的關系是近年來最好的時期,使得這種運作方式有相當大的操作空間。事實上,過去不乏“夕潮”級、“春潮”級退役潛艇轉供應給臺灣的傳聞,中國大陸媒體甚至對此做過分析報道,但美日兩國都懾于大陸政治壓力與可能的政經報復手段,使得上述操作方式始終只是傳聞。不過,未來亞太地緣政治發展存在變量,不排除未來大環境變化有利于上述操作模式,須密切注意。

需高度關注
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是臺灣推動“潛艦自造”政策最重要的技術和裝備來源,但由于美國目前只研制核動力潛艇,并無建造柴電潛艇的完整能力,因此對于臺灣計劃建造的8艘柴電潛艇,無法提供全部技術和裝備,還需要其它的來源。臺灣曾向德國等歐洲國家尋求購買柴電潛艇,但德國等國考慮和大陸的外交關系,均予以拒絕。從之前的介紹看,日本的常規潛艇技術水平不亞于歐洲,臺灣當局肯定認為引進日本潛艇技術也是最好的途徑。以作戰系統中的533毫米魚雷發射器為例,臺灣除了可能從美國進口新品外,日本退役潛艇經翻修后的魚雷發射器也是可能的來源。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化潛艇配備的先進魚雷發射器均使用“渦輪氣壓系統”,避免魚雷發射前要注水會導致時間延遲和產生噪音的大問題,臺灣海軍顯然竭力爭取引進這項先進技術裝備。至于潛艇配備的武器,臺灣尋求美國以直接軍售方式采購應是唯一的選擇,美國過去已售臺MK48重型魚雷、“魚叉”潛艦導彈等潛艇武器。
臺灣自制潛艇的艇殼使用雙殼結構還是單殼結構,是觀察其潛艇技術先進或落后的重要指標。日本“夕潮”級、“春潮”級潛艇均為雙殼設計,“親潮”級則為雙殼、單殼混合設計,而“蒼龍”級為全單殼設計。

未來如果臺灣購買日本退役潛艇裝備并改裝在自制潛艇的話,也會面臨很多障礙。
首先,退役潛艇在日本已經服役很多年,所拆下的“紅區裝備”以翻新品再使用20年,即所謂的“延壽使用”,須考慮如何保養維修,以保證再用20年以上。

其次,由于是用舊品翻修到新品的規格,雖然看似新品,但隱藏在背后的“消失性商源”問題仍然會帶來很多麻煩,很多零部件可能廠家早已停產,一旦出問題無法及時更換維修。
第三是裝備的價格,受“武器出口三原則”限制,日本長期沒有出口過高價值的軍品,2015年原本以為十拿九穩的“蒼龍”級潛艇出口澳大利亞,最后仍落得鎩羽而歸。但日本有可能對臺灣“獅子大開口”,使臺灣方面花了大價錢,但只買回一些翻新的二手貨。
最后是政治影響,如果日本介入臺灣自制潛艇計劃,例如潛艇使用日本川崎重工的12V25柴油主機,無疑會成為沖擊力極大的政治事件,嚴重影響中日關系和兩岸關系,所以日本政府不得不會慎重行事。在衡量與大陸之間龐大的貿易和投資之后,選擇為了蠅頭小利但將面臨巨大經濟損失和外交危機,向臺灣輸出潛艇技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結語
長久以來,日本與臺灣一直進行著私下軍事合作,而且經常是美國居中促成。知情人士指出,日本近年來積極組建水陸機動團,陸上自衛隊的西部方面隊直屬普通科聯隊、水陸機動團培訓人員等經常與臺灣海軍陸戰隊進行交流。此外,臺灣空軍的P-3C反潛巡邏機在服役前的訓練,曾與日本海自航空隊進行了交流,海自擁有規模僅次于美國海軍的P-3C機群,具備豐富操作經驗和熟練戰法戰術。
總的來說,日本敢于向臺灣出售二手潛艇無異于“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不能排除美日臺暗中化整為零,暗度陳倉,我們對此要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