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
自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已經著手對水稻的高產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探索,對于水稻高產技術攻關已有豐富的成果,將多種水稻高產技術進行整合并推廣,為我國的糧食來源提供牢靠的保障。
1 水稻高產技術綜述
隨著水稻高產技術的不斷發展,主要技術種類包括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水稻機械化插播高產技術、麥秸全量還田稻作技術、水稻肥床旱育高產技術以及水稻塑盤旱育拋秧技術等。
1.1 水稻精確定量栽培高產技術
對于該技術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葉齡模式與群體質量的栽培理論與技術成果,從葉齡生長的全過程出發,對水稻生長過程中與器官構建的診斷模式予以定量,按照高產規律對水稻群體質量與指標定量化,確保用最有效率的生產力、選擇最合適的作物生長時間,利用完全精確的定量化技術指標制定生產措施,對水稻的栽培全過程進行精細化管理,進而實現水稻高產的目標。
1.2 水稻機插高產技術
該技術的實施前提是要培育出適合機械化栽插的水稻秧苗,利用軟盤將秧苗培育至一定日齡,然后利用機械將水稻秧苗按照一定的規格要求進行合理密植,在移栽大田之后,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肥水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從而實現水稻高產與質優的目標。
1.3 麥秸全量還田稻作技術
相對而言,該項技術的效率更高、環保性更強,也是在麥子收獲之后,用機械將麥秸全部碾碎,在田間用淺水浸泡2~3天,然后利用旋耕機將碾碎的麥秸與田間泥土進行充分混拌,集成機插、拋秧以及機直播,進行合理的肥水管理,從而促進水稻的茁壯生長,實現高產目標。
1.4 水稻肥床旱育高產技術
該項技術即是在肥沃的水稻苗床上,實行旱育旱管,促進水稻秧苗的發育茁壯、根系發達頑強以及抗逆性較強的優質化水稻秧苗,然后經過合理密植以及肥水管理,栽培出優質的水稻,實現水稻高產的目標。
1.5 水稻塑盤旱育拋秧技術
該項技術主要是在塑料育秧盤中采用旱育旱管的方法,培育出壯碩的水稻秧苗,在稻田拋秧栽培。正因為該項技術能夠確保水稻的高產與質優,還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與勞動力,在很多地區得到了推廣與應用。
2 水稻高產技術的推廣與發展
2.1 推廣與發展水稻高產技術的重要意義
水稻對連云港市人們而言,不僅僅是一種農業經濟作物,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在連云港市的農作物種植中有著相當大的比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即便是水稻生產,其成本也在逐年攀升,市場對于水稻的需求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推廣與發展水稻高產技術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不但能夠促進水稻生產總量與質量的提升,也能提升城市的綜合生產力,保障了糧食市場的穩定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對水稻高產技術進行推廣并不斷發展,推動科學的水稻栽培技術取代傳統的秸稈焚燒技術,不但能夠減少給空氣帶來的污染,還能對土壤的肥力進行改良,為實現水稻高產奠定基礎。
水稻高產技術同樣強調采用高效低毒的藥物取代傳統的化學農藥,通過減少水稻栽培過程中的藥物殘留,在實現高產目標的同時,保證了水稻的綠色生產,提升了水稻的食品質量,這對于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而言,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水稻高產技術實際上并不是指單一的某種技術,而是可多種技術集成使用的技術體系,在水稻栽培工作中,可結合現實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與利用。比如,為了提高水稻栽培過程中的水資源利用率,可充分發揮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優勢,從而避免對水資源的浪費;在肥料施加方面,可選用農家腐熟生物肥取代化學肥料,不但將無處安放的糞便排泄物進行廢物利用,還節省了水稻栽培中的肥料成本,效用十分明顯。
2.2 推廣與發展水稻高產技術的建議
2.2.1 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在水稻栽培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全面實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病蟲害防治原則,盡可能降低使用農藥進行防治的頻率,同時要大力推廣高效低毒的農藥,減少藥物殘留,保護生態環境與糧食食品安全。
2.2.2 加強測土配方施肥。相關部門應大力開展測土配方工作,依據水稻不同生育階段、不同生長田塊以及產量預設目標,進行合理的肥料施加。水稻栽培過程中加大有機肥的用量、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避免化學肥料對土壤帶來污染與破壞,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2.3 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目前,國家對于農戶購置農機有一系列的優惠補貼政策,在實現水稻高產的過程中,機械化生產是其中重要保障,因此要大力推動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降低長期以來水稻種植的勞動強度,提升水稻生產的效率。對于大戶承包生產行為要多加鼓勵,助推農村土地流轉,轉移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的收入,進而推動農村經濟向前發展。
2.2.4 大力開展水稻高產技術培訓。響應國家農業部“科技入戶”工程的號召,向農民推廣先進的、適用水稻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通過集中培訓、專家現場指導、印發技術資料、播放技術宣傳片、制作條幅標語等方式,努力培養出具備高素質、高技術的現代化農業生產人員,只有提升了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才能保障水稻實現高產的目標。
2.2.5 加強農業保險與農資監管。為了將農民可能面臨的損失降到最低,可考慮針對水稻栽培的農民購置農業保險,提高農業生產的安全保障。還應加強對農業生產資料的監督管理執法,杜絕一切假冒偽劣農資進入農業生產,避免給農戶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也是實現水稻高產的一大舉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