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正在席卷全國。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三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以下簡稱“雙創周”)現場,人們不僅能親眼看到一年來我國雙創發展的豐碩成果,更能深切感受到雙創市場的蓬勃發展,企業、創業者的熱情高漲。
這已是“雙創周”的第三年。全國雙創活動周在2015年、2016年連續舉辦兩屆,主題分別是“創業創新——匯聚發展新動能” “發展新機遇、培育新動能”,今年的主題是“雙創促升級,壯大新動能”。
本屆“雙創周”,各省市也都組織了各自的雙創周活動。山東雙創周活動主會場設在淄博張店區,同時,各地大學及企業也舉辦了相關論壇。張店區有著濃厚的創業氛圍,2017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名單中,張店區、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山東大學、浪潮集團、迪尚集團得以入選。在此之前,2016年5月,海爾集團獲批建設首批雙創基地。
創業的邏輯是什么?創業的生態如何打造?本屆“雙創周”期間,《齊魯周刊》特派記者奔赴山東各地,與一線創客與企業深入交流,以此真正觸摸中國經濟的脈搏,理解雙創事業發生的邏輯,展現雙創事業啟動以來,中國以及山東經濟呈現出來的變革。 (本專題6-21頁)
一部改革開放史,也是一部中國創業史
2015年春天,李克強總理走上了中關村創業大街,用一杯咖啡點燃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高潮。這是中國創業潮的新階段,序幕在30多年前就已經拉開,它在一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發生,激蕩、澎湃30多年。
雙創的源頭是改革開放。一部改革開放史,也是一部中國創業史。
創業不易,若能投胎在錦衣玉食之家,一切欲望呼之即可滿足,估計沒多少人要創業。但是,天下最多是平民,而平民百姓要改變命運,要讓自己生存得更好一些、更富裕一些、更自由一些,創業無疑是通途。這種樸素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再苦再累,一代代的創業者還是跳進去了。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把每個人改變命運的自由選擇權交給自己,是貫穿于整個過去30多年的經濟主旋律。
“雙創不僅帶動了大量就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它也是一場改革,因為它抓住了‘人這個生產力當中最重要的因素,讓人的聰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現出來,讓大家有改變命運、獲得縱向上升的平等機會。”2017年3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中外記者時,如此答問。
普通人的命運在這場浪潮中得以改變。以山東省數據為例,在首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創業成果發布會上,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夏魯青介紹,從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數量來看,2014年至2016年,山東占全國的比例為9.67%、10.41%、8.67%;從新增市場主體來看,2014年至2016年,山東占全國的比例為11.07%、8.91%、9.21%。
雖然新主體們也要摸索,不可能在短期內成為經濟的主導力量,但假以時日,他們必將成為托升中國經濟的新支柱。
創業的本質,是發現那些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機會,并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創業者會“生成”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越多人創業,新生成的知識越多,并逐漸形成連鎖反應和網絡效應。創業機會不會隨著創業者的利用而枯竭,相反,每個機會都會碰撞和創造出另外的機會。
雙創也在倒逼改革。歷史上,凡是產權制度薄弱和法治缺失的地方,創業者都會傾向于向管制者尋租,從事“非生產性活動”,或者轉向地下經濟,甚至自我閹割,讓創業精神窒息。可以斷言,如果中國這場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創業潮能推動她的偉大復興,那也一定需要一場宏大而深刻的制度變革作為支撐。管多就會管死,放開才能搞活,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中國才能抒寫出波瀾壯闊充滿活力的新篇章。
向新興力量配置資源
中國已經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從經濟學角度看,今天中國的思路不是不斷做大資產負債表,從而繼續被傳統發展模式鎖定;而是做大做強人力資本,通過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創造鮮活的、有效的新供給,適應新需求,引領新需求。在這個過程中,經濟資源將更多向新興力量配置、向創造者配置、向未來配置。只要資源配置處于不斷優化之中,就一定能走出除舊布新的時間隧道,迎來新的海闊天空。
從雙創經濟學,還可以導出雙創社會學、雙創教育學、雙創政治學……無論哪個方向,無論哪些領域,都需要以雙創精神尋求突破,擺脫既有窠臼的束縛,創造前所未有的增量。唯此,明天才能更好,我們才能更好。
雙創,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的精神基因。
創業創新千條路,可以先學再創,邊學邊創,合作眾創,每個人都有參與路徑,不等于都去輟學開公司。但創業創新的精神,應該得到全社會尊重,在全社會弘揚。
作為創業者,我們可能失敗,可能遇挫,但當我們遇到雙創的歷史性機遇時,我們很驕傲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寧可在邁向未來的路上奮斗、掙扎,也不愿寄生在對過去的路徑依賴里。
這是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民族,而我們今天的使命在于,通過創業創新創造,許中國一個更美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