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醬
從十九世紀開始,背譜演奏慢慢成為鋼琴學習者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這段浪漫主義引領的時期,鋼琴演奏技巧得到飛速發展,鋼琴演奏難度直線上升,更加激情的音樂使彈奏速度和大跳距離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一邊看譜一邊彈奏的演奏方式在各種令人眩暈的驚人技術片段中再也行不通。在此背景下,專注于鍵盤和雙手的背譜演奏成為鋼琴演奏者的唯一選擇,而尋求高效的背譜之道是每一位專業鋼琴學生的必經之路。
動作慣性記憶法
這是背奏的根本要求,是演奏者對于作品掌握的熟練程度的直接體現。對于演奏而言,即使能將樂譜默寫下來,也并不代表能在舞臺上準確流暢的演奏,只有通過大量練習使動作形成連續性,才能達到靠譜的目的,因此,適當增加慢速段落或作品的練習時間是相當必要的。
鍵盤位置記憶法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調性比較復雜、調號和臨時升降記號繁多、把位變換頻繁的作品。出于樂理與和聲寫作的要求,樂譜中往往會出現較為復雜的音高記錄方式,比如重升G,雖然在理論上絕對不能用還原A來代替,但在鍵盤上確是還原A。當我們遇到這樣的音符時,無需去記憶它到底是重升G還是還原A,而是直接記憶相應的鍵盤位置就行了,這樣可以降低記憶樂譜的復雜程度。
和聲分析記憶法
眾所周知,西方近代音樂的創作基礎就是和聲體系,而鋼琴的發音原理使其具備比任何管弦樂器都復雜得多的和聲運用,因此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和聲知識,對辨識和記憶樂譜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國內的專業鋼琴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兩點遺憾:一是各專業院校的和聲課程往往開設較晚,只有高年級學生才能系統學習相關知識;二是有些學生以一種較為孤立的方式來學習和聲等專業理論課程,在實際練琴過程中并未將其與鋼琴演奏相結合,因此學得深不如學得活,關鍵是要學以致用。
結構分析記憶法
此處提到的結構并非完全指曲式結構的劃分,包括對作品中所有音樂元素或動機的發展分析。通過對作品發展的脈絡和線索進行梳理,作品在頭腦中形成從整體到局部都能清晰回憶的印象,將提高背譜的把握性。比如,運用所學的曲式知識對奏鳴曲的調性分布做一簡要分析,對比呈示部和再現部的副題部分存在的調性差異,就能避免前后混淆這一奏鳴曲背譜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再如,將復調作品分成若干小段,一首常見的兩頁長度的平均律中的賦格最好細分為八至十段,將其編號并做成紙簽條,然后自己抽簽背譜。
內心聽覺記憶法
大量聽唱片的益處不言而喻,除了給學習者提供足夠的演奏提示和音樂處理的啟發之外,還能幫助記憶。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在頭腦中能預先聽到即將彈奏的音符,有時就像在視唱練耳課上進行聽力訓練一樣,這時即便忘卻了演奏動作和鍵盤位置,也能跟隨內心聽覺記憶順利演奏下去。這種方法對演奏者本身的素質要求頗高,較適合于具有絕對音高辨識能力的演奏者,而這種絕對音高辨識能力很難依靠后天的培養而形成,但學習鋼琴專業的學生由于聽辨鋼琴聲音的時間較長,完全有條件加強對自己聽覺的培養。
樂譜視覺記憶法
顧名思義,通過反復看譜在頭腦中形成視覺影像,就像是對于某一圖形的記憶一樣。這樣,當演奏者在背譜演奏的過程中,眼前就會浮現出樂譜的內容,演奏者會產生仍然在照譜彈奏的感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