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態下,“90后”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他們綜合素質高低會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更是影響著中國夢的實現,如何增強大學生抗挫折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會都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出發,針對存在問題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構建“90后”大學生抗挫折教育機制。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90后”大學生;抗挫折教育機制
注:此文系2015年度湖南省高校輔導員骨干專項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深化高職“平安校園”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以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15F02)的階段性成果。
當前,全球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國內外競爭愈演愈烈,“90后”大學生身處其中也深感壓力巨大,困難重重。面對此種情形,多數“90后”大學生能夠保持陽光的心態,銳意進取的精神,正確認識自身遭遇的挫折,但也有部分“90后”大學生在挫折面前表現得比較脆弱,長時間難以走出挫折的陰影,甚至以自殘、自殺等過激行為尋求解脫,后果比較嚴重。因此,培養“90后”大學生健康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提升他們認知、預防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已成為當前緊迫的任務。
1 “90后”大學生抗挫折教育存在的問題剖析
本文從高校、家庭、社會和個人四個方面進行問題剖析。
1、高校方面:學科定位模糊,阻礙主導作用發揮。“90后”大學生抗挫折教育在我國的起步較晚,關于它的學科性質、目標設定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致使一些高校對其定位模糊,主導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有的學校將抗挫折教育的內容少許夾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不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還有的學校認為抗挫折教育是一種“問題解決式”的教育活動,發現有學生遭遇挫折,才安排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育初衷不免顯得有些急功近利。
2、家庭方面:存在教育斷層,習慣責任推諉。目前有不少家長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大包大攬,以致很多“90后”大學生從小就缺少必備的生存技巧和社交能力,自制力薄弱、不善于獨立解決問題。升入大學后,他們遠離父母,需要獨自面臨全新的環境,此時由于家庭抗挫折教育斷層帶來的生活自理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差等問題逐一顯露,“90后”大學生遭遇挫折在所難免。
3、社會方面:觀念轉變滯后,基本支持不足。在傳統人才觀的引領下,各高校和眾多“90后”大學生一味追求高就業率,社會趨向于“重分數輕素質”的教育理念,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本意,抗挫折教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影響,未能引起廣泛的重視。這進一步導致社會大環境中缺少對受挫“90后”大學生的關愛及呵護,溫馨、友愛的氛圍營造也不夠及時。這種觀念同樣影響到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未能更加主動地為“90后”大學生抗挫折教育提供有利的條件。
4、個人方面:認知過于表層,主動參與意識較弱。在就業和學業壓力的驅動下,很多“90后”大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上,奔波于各種“考證”輔導機構,進而忽視了自身綜合能力包括抗挫折能力的培養。他們還未親自體驗到抗挫折教育帶來的益處,因而難以主動融入其中。部分“90后”大學生尚未對抗挫折教育有較為準確的認知,覺得只有受挫了才需要接受教育。
2 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抗挫折教育機制探討
挫折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筆者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出發,構建大學生抗挫折教育機制,以增強抗挫折教育實效性、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提升“90后”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為目標,機制由高校主導、家庭輔助、社會支撐、評估反饋四個模塊組成。這些模塊相互銜接,形成具有聯動效應的整體,從而打造高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抗挫折教育體系,提供一種新思維。
1、以高校主導,全員覆蓋,重點調節,加強挫折認知教育
高校的師資力量、育人環境等因素共同決定了它在抗挫折教育機制運行中的主導地位。高校不僅負責在校內開展抗挫折教育工作,還要調動家庭和社會參與其中,幫助受挫“90后”大學生及時恢復心理平衡。高校主導模塊分別從準備、實施和評估反饋三個階段開展工作。重點關注受挫嚴重的大學生并為其提供心理援助,評估反饋階段即機制中的評估反饋模塊,圍繞”90后”大學生策劃不同形式的課外主題活動,展開品質塑造教育。一是定期組織團體戶外耐力訓練游戲、軍事訓練、接力長跑等體能訓練,在鍛煉意志的過程中宣泄負面情緒。
2、家庭為輔導,氛圍營造,主動承擔,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大學階段,“90后”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是學校,在家長身邊的時間較少,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就需要承擔抗挫折教育的全部責任。家長可通過電話、短信、微信、QQ 等方式與孩子保持聯系,掌握子女各方面的情況,及時發現他們某些微妙的變化,并與老師取得聯絡,一起關心和教育,平日里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全力打造民主、溫馨、穩定的家庭氛圍。在“90后”大學生遭遇挫折后,來自家庭的慰藉和溫暖是他們重新出發的關鍵,此時家長不能一味責備,而要耐心引導,在精神上及時提供最大的支持,與孩子攜手共度難關,使其更快走向成熟。
3、社會支持,提高重視,綜合支持,建立健全抗挫折能力平臺
當地教育部門組織搭建社會和高校合作的平臺,發動、協調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大學生抗挫折教育工作,逐步建立高校與社會相互協作的網絡,為“90后”大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強化抗挫折能力的機會。當地教育部門還可以牽頭聯系社區、為大學生提供實訓基地,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切實提升抗挫折能力。大眾媒體,特別是網絡、報刊等要客觀評價個別大學生因挫折導致的極端行為,不應為吸引大眾眼球而發布夸張的報導,而要秉持職業操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4、評估反饋,科學評價,檢驗成效,形成抗挫折有效機制
對“90后”大學生個人,要求反饋參與教育的整個過程,包括將大學生以往的心理普查結果、課堂反應情況、網絡平臺的檢測結果、實際能力考察記錄、個人心理檔案等內容集中在一起,綜合分析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及心理功能的恢復情況,讓“90后”大學生明晰自身的教育成效,以備日后改進。同時,充分聽取“90后”大學生對該機制的評價,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日后機制修正的參考。個人反饋體現了本研究倡導的對受教育主體,大學生的充分尊重和高度負責的態度。
參考文獻
[1]王方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3(4).
[2]李辰媚.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挫折教育探究[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4(2).
[3]譚平.大學生挫折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6).
作者簡介
李光茂(1982-),男,湖南邵東人,講師,MBA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