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 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文章通過調查指出垃圾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地理教學;農村;環保;生活垃圾;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7-0034-01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本文以一次調查為例進行相關說明。農村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正確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本次調查的對象為生活垃圾污染較為嚴重的安徽省銅陵市郊區附近的大同村,大同村共分為九個隊,每個隊常住人口約150人,以每人每天生活垃圾排放量為0.86kg計,大同村每年的生活垃圾排放量為423.765噸。而在如此大的垃圾排放量的情況下,每個隊卻只有4個~5個固定垃圾堆放點,全村沒有看到任何垃圾桶。走入村莊,就能看見道路、農田邊隨處散落著大量的生活垃圾。全村的池塘一共有三十幾處,但無一例外,全部被生活垃圾污染,水質發黑且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一、原因
師生通過對大同村的深入調查,認為造成大同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普遍環保意識薄弱。通過隨機對大同村36個村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有61%的村民因不識字而無法填寫調查問卷;在被調查的村民當中,超過60%的村民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調查還表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村民有90%以上處理垃圾比較隨意,而具有高中以上學歷受訪者中有82%的村民有良好的垃圾處理習慣。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農民群眾的環境意識、責任意識、科學文化程度不高,對于隨意堆放生活垃圾的危害更是知之甚少,這是造成大同村生活垃圾污染的重要原因。
(2)基礎設施落后,垃圾處理方式簡單粗暴。大同村每150戶村民,平均才有4個垃圾堆放點,堆放點過少過遠,使得多數村民將生活垃圾就近丟棄在道路邊和池塘里,不僅污染了村莊的水域和農田,也使得人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惡劣。并且,由于政府清理頻率較低,導致垃圾堆放過多過久,垃圾堆放點的垃圾處理也只是簡單地焚燒處理,這無疑又造成了第二次空氣污染。
(3)生活和建筑垃圾隨處堆放,政府缺乏有效的監管。大同村水域眾多,村民們利用各處水源種植蓮藕。進入村莊,隨處可見因開挖藕塘而四處堆放的淤泥及其他的建筑材料,占用了大量的農田、道路。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和《固體廢棄物環境防治法》都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有嚴格的規定,只是這些法律法規在較偏遠的農村地區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加上村民住得較為分散,監管難度更大。
二、改善措施
(1)環保從我做起,提高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當前,只有讓村民真正意識到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的危害和正確處理生活垃圾的必要性,才能使村民在生活垃圾處理上變被動為主動。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學校、環境保護組織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從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入手,通過各種宣傳活動,提高村民的環境責任意識。相關部門可以定期組織志愿者下鄉開展農村環保宣傳活動,通過入戶宣傳讓村民了解環保知識。各個鄉鎮可以利用廣播、網絡、微信等宣傳工具建立與村民互動的環保宣傳模式,讓每一個村民都成為環保活動中的一分子,大家共同努力,共建美好家園。
(2)加大公用經費投入,完善基礎設施。根據大同村的實際情況,政府應該建立一套適合大同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系統。同時,按照居民點的分布密度,設置相應數量的分類垃圾桶。政府相關部門應指導和監管居民的垃圾投放和回收分類,設置垃圾中轉站,集中處理和回收各鄉鎮的生活垃圾。不僅如此,政府相關部門還應及時檢查各種垃圾處理設施和設備的運轉情況,確保垃圾處理工作實施到位。
(3)大力推進垃圾分類,變廢為寶。垃圾分類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措施。通過對大同村村民的調查發現,40%的村民生活垃圾從不分類,只有8%的村民家庭有少量分類(村民基于基本生活經驗進行的小部分的分類回收),成效很小。雖然村民們都支持生活垃圾分類,但卻苦于垃圾分類設施的缺乏和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不了解而無法實現。根據大同村的實際情況,應當大力宣傳節約資源,正確分類垃圾。同時,為村民提供簡單有效的垃圾分類設施,鼓勵村民積極做好分類工作。只有分類工作簡單易執行,村民才有接受的可能。政府部門可以設置創新分類垃圾桶來取代原先沒有任何分類功能的垃圾堆放點,并將分類垃圾桶設置成不同的顏色用以區分垃圾的種類。
三、結束語
總之,環保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其在地理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環保教育的滲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承毅.市場化改革下中國城市垃圾處理行業績效研究[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4(02).
[2]王銘.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觀調查及改進策略[J].理科考試研究,2015(14).
[3]諶洪星.論鄉土地理調查的教育作用[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01).
[4]李靜,何宗,曾攀,等.基于地理知識服務的地理調查理論與方法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