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1990年至2016年以來中國翻譯這一核心期刊上發表的對口譯進行研究的論文為依據,對這二十多年里口譯研究的成果、方向和不足之處一一做出了綜述。
據統計,1990年到1999年一共發表了17篇關于口譯的文章;2000年到2009年共發表了72篇;2010年到2016年共發表83篇。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口譯在我國發展呈上升趨勢。尤其是MTI這一學科設立之后,這一學科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根據發表文章的數量和MTI學科的建立時間,我將這27年分為了三個階段進行分析總結。
1 三個口譯階段
第一階段為1990年至1999年,在這一階段研究口譯的人非常少,研究范圍窄且不深入,成果很少。總之通過收集發表在中國翻譯這一期刊的論文可以看出在這一階段我國對口譯的研究處于入門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關于理論方面的研究只有四篇占24%,口譯應用研究共十四篇占76%。
(一)口譯理論研究
第一類口譯本體研究有一篇,張世廣和李建(1990)瑂通過工業口譯這一方面介紹了思維意向一致性的重要性。第二類譯員的認知、記憶、心理和行為方面的研究只有一篇。第三類口譯理論方面。可以看出口譯理論方面的研究面兒非常窄,研究層次很淺。
(二)口譯應用研究
第一類口譯教學方面八篇,這一階段主要研究了口譯在我國教學中的問題以及借鑒外國的口譯教學經驗,這是我國口譯教育探索的過程。第二類口譯技巧和經驗方面有六篇,其中有一篇是叢文(1992)介紹探討了一些日語口譯的技巧。這說明了我國口譯理論太不成熟。
第二階段為2000年到2009年,在此期間共發表了72篇口譯論文,較第一階段口譯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本階段,理論方面已經從三類增長到了四類,由之前的四篇增長到了二十三篇,數量不僅有了多倍的增長,研究范圍更加廣泛,研究問題更加深刻。口譯應用方面的研究,本階段已經增長到了三類,數量上由十四篇增長到了四十九篇。其中口譯理論方面的研究占百分之三十三,口譯應用研究占百分之六十七。盡管口譯應用研究仍然占大多數,但是與去年相比研究口譯理論的數量已所增加。
(一)口譯理論研究
第一類口譯本體研究有十一篇。上一階段我國在口譯研究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所以在2000年之后一些專家學者對國內為的口譯研究進行了詳盡的概述。這一階段已經開始從研究西方的口譯發展史和西方的口譯理論方面來發展中國的口譯,說明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關注口譯方面的研究。第二類口譯理論的介紹和研究六篇,幾乎每年都有一篇,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里只有一篇研究和介紹口譯理論。第三類對譯員的認知、記憶、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兩篇,然而在上一個階段這一期刊中只有一篇。在這一階段人們已經開始關注“人”的研究了,開始關注口譯員的心理、行為、認知、角色等。第四類口譯質量評估研究和口譯職業的研究四篇。
(二)口譯應用研究
第一類口譯教學一共34篇,占了很大的比例。2003年共有8篇,其中包含了翻譯考試、口譯特點和教學、課程設置、口譯實踐和教學、口已測試、教學經驗等方面,在這一年內已經出現了在口譯教學中百家爭鳴的現象。第二類口譯經驗和技巧13篇,然而上一階段只有六篇。這一階段中包含了口譯技巧對同聲傳譯質量的影響、口譯中古詩文英譯經驗、圖表解讀、做好口譯工作的經驗等。第三類專門口譯的研究,雖然只有兩篇但是也說明我國口譯的研究對口譯的分類更加細化比如說電話口譯、社區口譯、法庭口譯等。
第三階段為2010年到2016年,在這短短的七年時間里已經發表了83篇口譯論文,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上一階段,研究范圍比之前廣泛深刻,口譯理論的研究已經占了45%,口譯應用研究占55%。這個數據表明我國在口譯理論和應用方面的研究更加平衡,更加全面。
(一)口譯理論研究
口譯理論研究方面共有五類,比上個階段增加了書評這一類。
第一類口譯的本體研究17篇,包括對同聲傳譯的發展趨勢、口譯現狀、中國口譯史、跨學科口譯研究等等。第二類口譯理論的介紹和研究五篇,包括有元認知理論、圖式理論等。第三類對譯員的研究六篇,研究類型包括認知、記憶、心理和行為等。本階段對口譯員的研究更為細致,出現了不同場合的口譯員的角色、翻譯策略運用等的研究。第四類口譯質量評估研究和口譯職業的研究。第五類為口譯著作評介。在這一階段出現了不少對其他人的口譯著作的評介。
(二)口譯應用研究
口譯應用研究方面有49篇,占55%。
第一類口譯教學研究占了口譯應用研究的一大部分,有29篇,在這個期間內,為了順應時代的需求和國內對口譯的需求我國開設了翻譯碩士這一課程,所以對教學方面的研究更為廣泛,研究方式更為多樣化。第二類專門口譯研究四篇,和去年差不多,包括跨學科的口譯研究、法庭口譯、電視同傳、電話口譯等。第三類口譯經驗和技巧遠少于上一階段,說明現在研究方面已經慢慢由口譯應用轉移到了口譯理論方面。第四類為其他方面的研究。
2 我國口譯研究的特點
1. 從三個階段的成果綜述來看,盡管我國口譯研究不僅在數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長,而且在質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國在口譯研究的方面仍然處于弱勢,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我國口譯研究的范圍更加廣泛,研究層次更加深刻。
2. 口譯研究的層次更加細化,比如說口譯教學的研究,涉及到了口譯考試、口譯教學模式、口譯教材等方面。
3.口譯研究的方法越來越科學,對口譯研究不再停留在研究口譯著作方面,而是有了大量的實驗、調查等對口譯進行了有根有據的研究。
3 我國口譯理論存在的不足
雖然我國口譯理論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的缺陷,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研究范圍仍然不夠廣泛,比如說對于口譯員的感情移入研究的不夠深入。所以我們應該拓展新的口譯研究方向,讓其呈現出多層次多角度的態勢。
研究問題仍要深入。比如說在研究口譯技巧時很少結合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國對于口譯理論的研究很少。和西方對于口譯理論的研究相比,我國的研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參考文獻
[1]曹建新.口譯的心理差異與生理影響[J].中國翻譯,1997(1).
[2]叢文.日語口譯技巧摭議[J].中國翻譯,1992(01).
[3]高彬,柴明颎.中國同聲傳譯研究引證分析[J].中國翻譯,2010(04).
[4]李越然.論口譯的社會功能——口譯理論基礎初探[J].中國翻譯,1999(3).
[5]李光澤.《口譯認知研究》述評——兼談博士論文的研究與寫作[J].中國翻譯,2012(03).
[6]劉和平,許明.探究全球化時代的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第九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述評[J].中國翻譯,2012(05).
[7]王麗,李桃.基于語料庫的漢英會議模糊限制語口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5(05).
[8]王建華.元認知理論與交傳口譯的實證研究[J].中國翻譯,2015(04).
作者簡介
楊晨霞(1992-),女,山西省晉城市高平,陜西師范大學,學歷(2011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英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