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玲馨
摘 要: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問題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問題,馬克思主義人本觀正是在對資本主義博學關系的批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正式提出“異化勞動”理論的重要文獻,對它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馬克思關于異化問題的思想發展歷程。同時對我們從中尋找解決異化問題的途徑提供了借鑒意義,對當今建設和諧社會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勞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費爾巴哈
1 《手稿》異化勞動理論分析
19世紀30、40年代正是歐洲大動蕩、大改組時期。拿破侖帝國的解體,法國大革命余波未息。相較英國已經完成了政治革命與產業革命,大陸上的諸多后起之秀正在加快工業化的步伐。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的反動,促進了各國封建勢力的解體,推動資本主義向全世界擴展的步伐。
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必然需要大量的工人,而資本家逐利的本性與資本積累的需要又必然導致工人遭受剝削與壓迫。可以說,資本主義市場愈是繁榮,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愈是激烈。這種遵循經濟理性的制度,使工人階級的存在和勞動生產相異化。
當勞動者發現,機器與技術的改進并不能改善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狀況,無產階級的處境愈發艱難,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工人起義頻發,如1830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的兩次起義,1838年起持續達10年之久的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和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馬克思的《手稿》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通過透視工人的勞動條件現狀,為表達和滿足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實現人的解放的需要而產生的。[1]
2 《手稿》關于異化的主要內容
1、勞動者同他的產品相異化
即“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2](52)。工人勞動的結果竟表現為這樣:“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2](51)馬克思區分了“對象化”和“異化”:一切勞動都是對象性關系,勞動結果都要對象化為勞動產品。只有勞動者創造的東西反客為主,成為在他之外,與他敵對、支配他、壓制他時,對象化才表現為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在他的產品中的外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與他相異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的力量;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是作為敵對的和相異的東西同他相對立”[2](52-53)。就是說,工人的勞動不僅是對象化的而且是異化的勞動,工人勞動的特殊性表現為異化勞動。
2、勞動者同他的生產活動本身相異化
“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 “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的勞動。因此,這種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2]( 54-55)。就是說,勞動不屬于工人,工人在勞動中也不屬于自己。
3、勞動者同他的類本質相異化
馬克思認為: “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異化勞動,由于( 1) 使自然界,( 2) 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使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 對人來說,它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異化; 第二,把抽象形式的個人生活變成同樣是抽象形式和異化形式的類生活的目的”[2]( 57)。由于“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勞動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間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的過程,它展現人的活動的自由自主的特性。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走了他的生產的對象即自然界,把人的自由自主活動貶低為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從人那里奪走了他的類生活。
4、人同人相異化
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人是對象性存在物”的思想,認為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人才得以表征和確證。“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因此,“當人與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2](59)。工人與資本家的階級對立,是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相異化最全面、最典型的確證和表征。資本家與工人的異化完全不同: 資本家在異化中感到自己的滿足和保證,工人則感到受壓迫和受屈辱。
3 異化的揚棄
(一)異化勞動的根源
馬克思認為:“考察分工和交換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分工和交換是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作為類的活動和本質力量——的明顯外化的表現[2](138)。”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物:“勞動只是人的活動在外化范圍內的表現,只是作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現,所以分工也無非是人的活動作為真正類活動或作為類存在物的人的活動的異化的、外化的設定,因而,分工是關于異化范圍內的勞動社會性的國民經濟學用語。”并且分工推動了異化現象的發展,馬克思揭示了分工與異化勞動之間的關系:“這種分工使人成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成為旋床等等。直至變成精神上和肉體上畸形的人”;“因此人的社會的本質只在自己的對立物的形式中、在異化的形式中獲得存在。”由此可見,雖然在《手稿》中有明確的認識,但是還沒有給出詳細的闡述。
另外,和分工相關的交換也是推動人勞動異化的因素。因為“一旦有了交換,就有了超過占有的直接界限的剩余產品。但是這種剩余產品并沒有超出利己的需要。相反,它只是用以滿足這樣的需要的中介手段,這種需要不是直接在本人的產品中,而是在另一個人的產品中對象化。生產成為收入的來源,成為謀生的勞動。”因此,只要勞動還只是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手段,那么它就還是異化勞動。
勞動的異化,剩余勞動產品的出現,必然導致私有財產的誕生。
(二)異化勞動的揚棄途徑
“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問題的這種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問題的解決。”這些話為我們探索異化勞動的揚棄指明了關鍵所在,即異化勞動的揚棄跟異化勞動的產生和發展是同一條途徑。
正是私有財產和舊式的社會分工才造成了異化勞動,因此,要揚棄異化勞動,就必須揚棄私有財產和舊式的社會分工,體現出異化勞動產生的現實性就意味著異化勞動揚棄的必然性。
“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
參考文獻
[1]劉旭東,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理論研究[D],東北大學,2012(05)。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28。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88。
[9]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0。
[10]張奎良,論異化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形成中的歷史地位[J],學習與探索,2000(01)。
[1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3。
[1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4。
[13]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上海:三聯書店,1992:52。
[1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