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儲備力量,少年強則國強。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一個跨越的時期,也是極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時期。親子關系是人的一生中最早開始的人際關系,親子關系是影響學生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良好的心理健康與親子關系是有著重要關系的,因此我們構建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是認識親子關系以及了解影響親子關系的相關影響因素。
關鍵詞:青少年;親自關系;綜述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以血緣和共同生活為基礎,家庭中的人際關系。根據朱智賢教授主編的《心理學詞典》的解釋,是指父母與其親生子女、養子女或繼子女之間的關系。它表現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與關系狀態。
臺灣學者從生物條件(血緣關系)、社會條件(法律或制度關系,如入贅或者婚姻)和心理條件(當事人雙方以親子互許,有親子情感交流)這三個維度把親子關系分成七個類型:a型(通常的血緣親子關系)、b型(真實的親子關系,卻無心理溝通)、c(有血緣關系,也有心理溝通,因某種理由未入籍者)、d型(收養的親子關系)、e型(只有血緣關系,無社會、心理聯系)、f型(名義上的親子關系)、g(因約諾而成的親子關系)。
1.2 親子關系對初中生的意義
處于青少年期的初中生身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就表現在與成人的關系上。由于青少年產生的強烈的成人感從而產生的強烈的獨立的意識讓他們與父母的關系產生了變化。由于青少年期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戀對象,與父母的情感就不如以往親密了,造成了情感上的脫離。青少年對獨立的要求十分強烈于是在行為上就反對父母對他們的干涉和控制,造成行為上的脫離。因此他們會對父母的觀點進行重新的審視,而結果也常常與父母不一致,造成觀點上的脫離。與此同時青少年并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表現為希望得到父母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根據孔金旺等人在2011年的研究表明,具有和諧父母關系的學生與不和諧的父母關系的學生、良好親子溝通的學生與不良親子溝通的學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的因子得分及總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可見不和諧的父母關系、缺乏正常的親子交流可能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重要危險因素。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國外研究狀況
西方系統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始于20世紀初的以G.S.霍爾為先驅的“兒童研究運動”。同時弗洛伊德在生理角度上對青少年期的親子關系做出來解釋:青少年與父母的沖突是是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和性沖動引起的。但早期的以霍爾和弗洛伊德為代表的親子關系的觀點并未得到有力的實驗支持。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青少年親子關系研究的蓬勃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主要的研究內容有親子關系的分類,親子關系的影響因素,親子沖突的原因等。
對于親子關系不同研究者的側重不同,分類方式也不相同。Baumrind在對兒童與其家庭的研究中將父母教養方式活分為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后人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根據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性和反應性水平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Ritchie將親子溝通劃分為多元型、保護型、放任型、一致型。
親子關系的的影響因素有以下方面。(1)父母與子女的性別。許多研究發現:父親、母親與親少年之間的關系存在著較大差異。母親與女兒一起從事共同活動,他們之間的親密性和不和諧性的水平都較高。母親和兒子同時具備高沖突性和高和諧性的關系特征,但是很少一起共同從事活動。與此相比,父親與青少年的關系更加趨于平等,但是較少與女兒一起從事活動。(2)父母婚姻狀況和家庭結構類型。這方面的許多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比較容易出現緊張的親子關系,與兒童相比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父母離異但是很難適應父母再婚,尤其是女孩。
這一時期研究者關于親子沖突產生的原因的觀點主要包括社會生物學觀點和認知發展觀點。(1)社會生物學觀點。沖突的增加是為了能與同伴度過更多的時間并與家庭外部成員進行交配。青少年尋求與家庭的分離但并非割斷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與家庭的分離一旦成功親子關系的沖突就會下降。(2)認知發展觀點。這種觀點看來青少年行為改變的原因是心理能力的階段性變化,青少年中期到晚期的認知重組導致了親子沖突的增加。
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親子關系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期。研究內容基本傳承了七八十年代,但是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深度表現在在道德、習俗、個人問題增加了對友誼、謹慎與復合型的探討。廣度體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跨文化的角度探討親子關系。
1.2.2國內研究狀況
我國關于青少年的獨立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集中于非社會認知與個性發展的研究,近二十年親子關系日益得到重視。
較為典型有吳軻將犯罪青年和一般青年的親子關系進行對照研究,發現違法青年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明顯少于一般青年,并引用了《親子關系量表》將親子關系分為四個類型:多關心多管束、少關心多管束、少關心少管束、多關心少管束。
吳念陽,張東昀在2004年采用親子關系測驗(PCRR) 與 SCL-90量表評定了349 名青少年的親子關系與心理健康狀況,運用相關分析的方法探討了親子關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表明: 80%以上的青少年家庭至少存在一種不良的親子關系,青少年在強迫癥、人際關系不良、焦慮和敵對等方面存在比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親子關系與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的高相關,不同類型的不良好親子關系與青少年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李董平、許路等人在2015年研究了了青少年歧視知覺、親子依戀在家庭經濟壓力與青少年抑郁關系中的中介和調節作用。結果表明:(1)家庭經濟壓力對青少年抑郁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2)在家庭經濟壓力對抑郁的正向預測關系中,歧視知覺起中介作用;(3)家庭經濟壓力通過歧視知覺對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親子依戀的調節,相對于親子依戀水平較高的青少年,中介效應僅在親子依戀水平較低的青少年中顯著。endprint
3 以往研究的不足
總體說,國外對青少年親子關系的研究范圍比較廣泛,研究程度也比較深入。他們在研究內容上不斷發展和豐富,從簡單描述一般特征,到考察親子關系對身心發展的影響,再到親子關系形成機制的深入分析與探討,已經建構了青少年期親子關系研究的系統框架。但是我國的國情與國外有所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也不同,所以親子關系的影響因素也不完全相同。我國的親子關系研究已初步發展,但是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研究的重點多為一二線城市地區,三四線郊區或者農村鮮有人研究。研究者應該講目光投入不同的視角關注親子關系。
參考文獻
[1]符明弘,李鵬.(2002).中小學生親子關系現狀及教育建議.云南師范大學學報.3(2),92-95
[2]李董平,許路,鮑振宙,陳武,蘇小慧,張微.(2015).家庭經濟壓力與青少年抑郁:歧視知覺和親子依戀的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3,342-349
[3]石偉,張進輔,黃希庭.(2004).初中生親子關系特性的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1),328-332
[4]石丹理,韓曉燕,李美羚.(2006).青少年對父母親職及親子關系質量的認知:香港與上海的比較.社會,26,137-297
[5]吳軻.(1990).勞教男性青少年童年親子關系的對照研究.應用心理學.3,51-55
[6]王美萍,劉新生.(2002).青少年親子關系研究的回顧與啟示.山東師范大學報,47(2),99-102
[7]吳念陽,張東昀.(2004).青少年親子關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雜志,4,812-816
[8]Rithie L D.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1,18(4):548-571
[9]White, F A.Relationship of famiy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to adolesent moral thought[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140(1)
[10]Simons, R L,Lin K H.Gordon,L C.socialization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male dating violence:A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8.60(2)
作者簡介
呂娜(1994-),女,漢族,遼寧省,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