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郵寄送達作為民事訴訟法院送達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郵寄送達存在的送達效力不高、拒收現象突出等諸多問題,不僅制約了送達程序功能的發揮,更給我國的司法效率及審判程序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根植于郵寄送達的現實原因,分析我國郵寄送達的現象及相關法律規定,借鑒國外送達制度,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郵寄送達制度尤為重要。
關鍵詞: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生效;郵寄送達的建議
1 我國法院郵寄送達的存在的問題
送達是民事訴訟過程甚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決定了民事訴訟的進度也影響了民事訴訟的結果。但實踐中送達難一直困擾著所有的法律工作者。《民事訴訴法》第八十八條規定,“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郵寄送達的方式無疑便捷了送達程序,為司法審判節約了成本和資源,得到了廣大人民法官的贊許,一些高級法院還制定地方性的指導文件,明確把郵寄送達與直接送達設定為審判機關的首選送達方式。[1]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體現出了我國法院在郵寄送達方式上存在的立法問題和實踐問題
(一)立法層面問題
1、郵寄機構可選范圍規定過于狹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法院專遞司法解釋》)第一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交由國家郵政機構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也就是說該司法解釋限定了送達訴訟文書必須要以國家郵政機構郵寄,以其他快遞機構郵寄均不算作送達。該司法解釋于2005年施行,當時的快遞行業還不發達,郵政專遞占據了不可動搖的龍頭地位,在速遞市場的占有率極高,[2]但中國快遞行業發展迅速,截止到目前快遞市場企業數量約11000多家,其中申通、圓通、順豐等占據我國快遞市場主要份額,EMS郵政快遞排名相對靠后。[3]前述現象說明了司法解釋對郵寄送達僅選擇國家郵政機構作為投遞機構,明顯限制了郵寄送達的多樣化選擇,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該種方式既造成了國家郵政機構的壟斷,也降低了法院郵寄送達的效力。
2、對于郵寄送達日期的規定過于嚴苛。
民訴法規定,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這種規定就限定了,法院必須要在收到郵寄回執且郵寄回執上有簽收日期時,才視為有效送達。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深究起來就會覺得過于局限了郵寄送達的有效性。在現實操作中,郵遞人員由于并非法律工作者,缺乏法律意識,可能在郵寄送達后未及時收回回執或未按時將回執退還給法院,甚至可能導致回執丟失,或者被送達人在簽收時未寫明日期,但實際情況被送達人已簽收,這時該如何認定?如果通過網上查詢可以查到郵件已被簽收或快遞機構相關人員證明該郵件已被簽收,法院是否能認定已經有些送達?實踐中很多法官擔心未收到回執會被當事人提出程序瑕疵,故而建議再次送達或者公告送達,這無疑拖慢了審判速度,增加了司法成本,嚴重可能導致當事人利益受損。未收到訴訟文書的一方可以利用未送達期間轉移財產或繼續實施違法違約行為,這無疑擴大了另一方的損失。法院審判的原則是公平公正,目的是為了定紛止爭,但由于法院送達原因導致當事人利益受損,這樣明顯與之相悖。
(二)實踐層面問題
1、郵寄送達退件率高
據高港法院統計2015年高港法院采用郵寄方式送達法律文書共計10646件,退件率20%,平均每名法官每年需自行重新送達法律文書140件,嚴重影響案件審判效率。[4]一直以來郵寄送達退件率居高不下,且退回原因不明,法院更無法判斷應否據此公告送達。郵遞人員在退回郵件時往往缺乏對退回原因的描述,或者簡單填寫“查無此人、家中無人”等,而實際原因既可能是因為原告提供地址有誤,也可能因為受送達人臨時不在受送達地或者受送達人拒收。因此,即使郵件被退回,法院往往也只能再采取直接送達等方式,造成重復勞動。
2、郵寄送達方式不規范。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八十六條規定,“除受送達人本人外,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其他組織負責收件的人可以代收相關法律文書。”郵遞人員一般情況下以將郵件送到為目的,沒有過多考慮代收人與受送達人之間的關系,這就可能導致代收人雖然確實將法律文書交給受送達人,但由于代收人的身份不適格,導致該次郵寄送達未能有效送達。此外,如回執單上字跡潦草,無法辨認簽收人的真實姓名;非受送達人本人簽收時,由代收人簽字,但卻沒有核實和注明代收人與受送達人之間的關系,導致法院無法確認是否有效送達,仍要重新送達。
3、郵寄送達成本越來越高。
一是專遞快遞運費不斷增加。2015年5月1日起至12月31日,云和縣法院EMS快遞總運費較2014年同期增長40%,2016年度較2015年度同期增長25%。[5]二是多次送達,司法資源浪費大。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當事人身份信息不準確,會出現送達材料已送達,發現當事人錯誤,需要重新送達等情況。另一方面是首次送達成功率低,需要進行二次送達或是三次送達。
2 國外關于郵寄送達生效的法律規定
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國家在處理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上存在明顯差別,這些差別也體現在送達制度方面。英美法系國家奉行當事人主義,送達事務主要由當事人完成,法院僅在特定情形下負責送達;大陸法系國家奉行職權主義,送達主要由法院完成,當事人不承擔送達義務。[6](《民事訴訟中郵寄送達之再認識》,蔣平)我國法院長期受到“官本位”的思想影響,加之訴訟中當事人均存在法律意識淡薄且過于依賴法院,以致讓當事人參與到送達程序中的可行性很低。但英美法系國家關于郵寄送達的法律規定還是有許多可借鑒之處。
美國的郵寄送達采用掛號或其它保險方式將訴訟文書郵寄給受送達人,自交郵之時為送達完成。英國《民事訴訟規則》第六、七條規定,“根據本規則或任何訴訟指引送達的文書,推定下列日期送達:密封郵寄送達于發出郵件的次日”。大陸法系國家雖在送達制度上與英美法系不同,但在郵寄送達方面確有相似規定。德國法律規定在書狀不能直接送達當事人、當事人沒在受訴法院或未指定代收人時,可選擇郵寄送達,交郵即視為送達。《日本民事訴訟法》規定,郵寄送達中明確賦予了郵政人員公務員身份,其適用范圍限于無法進行交付送達,送出則視為送達,即采用發信主義。臺灣《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或代理人于受訴法院所在地無住、居所、事務所及營業所者,審判長得命其于一定期間內,指定送達代收人。如不于前項期間內指定送達代收人而陳明者,法院書記官得將應送達之文書,注明該當事人或代理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交付郵政機關,以交付文書,視為送達之時。”
以上可知,各國在規定郵寄送達方面均是在以郵件交付之日為送達之日,這種送達方式能夠奏效是以郵政有穩固和良好的社會信譽并提供充分的保障來實現的。[7]筆者認為,交郵送達的方式將郵寄送達生效的時間做出了強制性規定,更有利于提供訴訟效率和保障當事人的權益,也從一定角度上使得受送達方不能輕易以未收到作為借口,僅依靠回執來確認是否有效送達顯得過于死板嚴苛。
3 法院未收到郵寄送達的回執或收到書寫不規范回執時,是否法定送達程序
實踐中,不少法院未收到回執或收到書寫不規范的回執時,一般選擇重新送達,主要原因在于擔心受送達一方的當事人提出法官審判時程序上的瑕疵導致案件被發回重審或再審。但是在有其他證據能夠證明郵件確已送達的情況下,未收到回執或回執書寫不規范,究竟構不構成程序瑕疵?筆者認為,是不構成程序瑕疵的。
郵寄送達程序是否合法,主要考慮郵寄送達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條件、送達形式、完成標準等。《法院專遞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首先,郵寄送達需要以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為前提條件;其次,郵寄時要采用掛號信或法院專遞形式寄送;最后,受送達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指定的代收人以及同住成年家屬簽收時,要在郵件回執上簽名、蓋章或捺印。除此之外,該司法解釋還規定了推定送達的條款,“受送達人本人或受送達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絕簽收,導致訴訟文書未能被受送達人實際接收的,除受送達人能夠證明自己在訴訟文書送達的過程中沒有過錯的情形外,文書退回視為送達之日”。根據前述法律規定可知,郵寄送達的目的是為了簡化送達流程、提高司法效率,郵寄送達關于送達回執的規定僅是在科技欠發達的情況下,確認送達時間的一般性憑證,只要在有證據可以證明法院的郵寄送達完全符合法律規定,且受送達人或法律規定的其他簽收人確已簽收時,便不構成程序違法。因此,筆者認為在郵寄人員能夠證明受送達人或法律規定的其他簽收人確已在回執上簽字,且有其他證據能夠證明郵件確已被簽收的情況下,可以視為已有效送達。因此,此類情況不構成法院審判過程中的程序違法。
4 規范我國法院郵寄送達的建議
是否有效送達既關乎案件能否及時處理,影響案件審理效率又關涉當事人的權利是否能夠實現。結合我國郵寄送達的實際情況及國外相關法律規定,我國郵寄送達制度需更加完善。
1、完善郵寄送達的相關規定,促進有章可循和有規可依。現行法律法規對郵寄送達程序的限制過多,存在非完備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制約郵寄送達的成功率。如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不愿簽收法律文書,郵寄人員不能適用留置送達導致無法送達。故此,在制定相關法律規范或司法解釋時,應從司法實際出發完善郵寄送達的相關規定,明確規定郵寄送達可以適用留置送達,在有送達地址確認書的情況下可以交由相關人員代收等。
擴大有效送達的認定方式,郵件回執不再單一作為認定郵件有效送達的唯一標準。
2、強化與郵政管理部門的溝通聯系,建立長效工作機制。鑒于郵政送達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各級人民法院要設置專門機構或委派專人管理負責,加強與郵政管理部門的聯系溝通,針對郵寄送達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改進。法院要與郵政管理部門簽署相關協議,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制定操作流程和工作規范,對郵件管理、簽收程序、回執交接、送達期限、責任追究等工作作出明確規定,嚴格按規定投遞。
3、加強對投遞人員的培訓,嚴格相應責任追究。法院可以聯合郵政部門加強對投遞人員的培訓,增強投遞人員責任心,提高業務能力,敦促其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進行。有條件的地方對司法專遞人員可要求其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或從業背景,并使其專職化,人民法院應對其進行業務指導,以保證其具有履職所需的知識,保證送達程序能夠充分符合相關程序的要求。對投遞人員在送達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導致送達不能或者送達錯誤的行為,應嚴格追究投遞人員的相應的責任,以促使其及時有效、科學規范送達。
4、創新郵寄送達方式。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表示將進一步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這不僅代表了中國政府對相關產業的態度,也反映出“互聯網+”在當下的快速興起,已經成為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的全新經濟形態。自2013年裁判文書在互聯網站上公布開始,具有滯后性的法律領域也開啟了創新的熱潮。各地法院均為了便民服務和提高辦案效率等,將互聯網融入到法院工作時的各個流程中。郵寄送達,作為訴訟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其創新模式更應該得到推崇。
(1)通過網絡平臺獲取當事人信息。
2015年11月24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過淘寶平臺的數據鎖定當事人常用電話和地址,把法律文書寄往淘寶收貨地址,提高送達率。[8]這無疑是法律文書送達領域的一大創舉。民事訴訟大多數原告在起訴時,依據被告身份證或戶籍地登記注明的地址來作為被告的居住地,而被告的經常居住地址或常用收件地址往往很難知曉。浙江省高院利用淘寶平臺的數據記錄,可以輕而易舉地判斷出被告目前常用的收件地址,從而可以達到有效郵寄送達的目的。當然,這里我們先撇開浙江省高院通過淘寶平臺獲取的當事人的個人信息是否屬于侵犯隱私權的問題,單單就這種勇于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2)擴充郵寄送達種類。
當今科技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不再是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或者書信交流,而是通過QQ、微信等網絡交流軟件來進行。民法及合同法中關于要約、承諾及訂立合同的方式,均規定可使用數據電文的方式,那么筆者認為法院的郵寄送達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郵寄送達。通過發送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法律文書送達,既高效又便捷,也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工作模式。
郵寄送達是我國法律明文規定的合法送達方式之一,也在眾多送達方式中占據重要地位。只要我們在規范送達制度、嚴格執行制度的同時,創新送達模式,才能在提高法院工作效率和降低訴訟成本方面達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民事訴訟中郵寄送達之再認識》,蔣平,《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6年8月第28卷第4期。
[2]《郵寄送達的現狀檢討及完善路徑》,柏娟娟,《現代商業》,2013。31.043。
[3]《郵寄送達制度研究》,王建平,《政治與法律》,2010年第1期。
[4]《民事郵寄送達問題簡析》,楊晶,《法制與社會》,2017年3(中)。
注釋
[1]浙高法(2009)129號。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民商事案件訴訟文書送達問題的若干規定(試行)
[2]《中國快遞行業發展趨勢與對策研究》,婁占山,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
[3]《2016年中國快遞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6/424773.html
[4]《約談郵政:高港法院打通文書送達最后一公里》,http://jsnews2.jschina.com.cn/system/2015/07/24/025617357.shtml
[5]《創新工作機制、破產送達難題》,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7/01/id/2525463.shtml
[6]《民事訴訟中郵寄送達之再認識》,蔣平,《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6年8月第28卷第4期。
[7][法]讓·文森、塞爾日·金沙爾著,羅結珍譯,《法國民事訴訟法要義(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656頁。
[8]《浙江高院與阿里合作 法律文書寄到淘寶收貨地址》,http://news.sohu.com/20151124/n427933546.shtml
作者簡介
何瑋琳(1989-),女,漢族,安徽阜陽,律師,碩士學歷,北京盈科(合肥)律師事務所,民商事訴訟及非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