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黃先濤
·醫院管理·
某三級綜合醫院2015-2016年大腸癌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趙麗娟1,黃先濤2
目的分析2015-2016年張家口市某三級綜合醫院大腸癌臨床流行病學特征,為大腸癌的早期篩查和診治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診于張家口市某三級綜合醫院經病理證實的大腸癌患者1031例,根據年齡分為<40歲、40~60歲、>60歲組,比較不同年齡分組患者的臨床特點,主要從發病年齡、病變部位、病理類型、Dukes分期、臨床表現、治療方式、復發及轉移等臨床及病理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不同年齡分組下,>60歲的患者大腸癌發病率高于<40歲、40~60歲患者。不同年齡分組下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P<0.05)。便血、腹痛是大腸癌最常見的癥狀,與其他臨床癥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狀結腸、直腸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起病部位,與其他部位的大腸癌發病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腺癌、高分化發生率高于其他病理類型及分化程度(P<0.05)。CEA、CA199同時陽性共244例,單純CEA陽性735例,單純CA199陽性393例,兩種標記物均陰性261例,經差異性后額關聯性檢驗比較,發現CEA的陽性檢出率優于CA199(P<0.05)。結論大腸癌好發于>60歲的男性人群,臨床癥狀多表現為便血、腹痛,好發于乙狀結腸、直腸,同時檢測兩種標記物可提高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
大腸癌;流行病學;臨床癥候;病理
大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1-2]。研究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升高,每年遞增約4.2%[3]。大腸癌的發病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發病與性別和年齡具有相關性,病情的進展和復發與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及病程、診斷技術、治療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本研究以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大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及預后特點,以期總結大腸癌發病規律及預后特點,為臨床醫師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診于張家口市某三級綜合醫院的經腸鏡及病理證實的大腸癌患者1031例,診斷依據參考腸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其中男599例,女432例,年齡26~90歲,平均(49.5±11.5)歲。
1.2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根據年齡進行分組,分為<40歲、40~60歲、>60歲3組,比較不同年齡分組患者的臨床特點:①臨床癥狀包括大便習慣和形狀改變、便血、腸梗阻、腹部腫塊、體重減輕與貧血及其他;②腫瘤部位包括盲腸、升結腸、肝曲、橫結腸、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③按全國大腸癌病理研究統一規范[3],將全部患者根據病理類型分為腺癌、黏液腺癌、其他,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④腫瘤標記物及其指標參考標準:癌胚抗原(CEA)>3.4 mg/mL為陽性,糖類抗原19-9 (CA199)>39U/mL為陽性。

2.1不同年齡分組與性別、臨床表現及病變部位的關系 不同年齡分組下,>60歲的患者大腸癌發病率高于<40歲、40~60歲的患者。從年齡與性別的關系方面,不同年齡分組下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年齡與臨床表現的關系方面,便血、腹痛是大腸癌最常見的癥狀,與其他臨床癥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年齡與腫瘤部位的關系方面,乙狀結腸、直腸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起病部位,與其他部位的大腸癌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不同年齡分組與性別、臨床表現及病變部位的關系(n)

項目年齡分組<40歲40~60歲>60歲χ2值P值性別37180039 男31222346 女19157256臨床癥狀61890035 大便習慣和形狀改變8994106 便血200219352 腸梗阻68103143 腹痛138159198 體重減輕與貧血5362108 其他152638腫瘤部位81190041 盲腸31521 升結腸183144 肝曲51825 橫結腸173650 脾曲11015 降結腸152633 乙狀結腸3291125 直腸46194302
2.2不同年齡分組與病理類型及分化程度的關系 不同年齡分組下,病理類型可見腺癌多見,分化程度為高分化多見,與其他病理類型及分化程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不同年齡分組與病理類型、分化程度的關系(n)

項目年齡分組<40歲40~60歲>60歲χ2值P值病理類型58210042 腺癌131232372 黏液腺癌7182101 其他91320分化程度67290031 高分化167189433 中分化606582 低分化81215
2.3腫瘤標記物CEA與CA199的檢出率關系 本組大腸癌患者均完成腫瘤標記物檢測,陽性共244例,單純CEA陽性735例,單純CA199陽性393例,兩種標記物均陰性261例,經差異性后額關聯性檢驗比較,發現CEA的陽性檢出率優于CA199(P<0.05),但同時檢測兩種標記物可提高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見表3。
表3腫瘤標記物CEA與CA199的檢出率關系(n)

CEACA199+-合計+244491735-149261410合計3937521145
大腸癌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水平的第4大惡性腫瘤,目前其發病率及死亡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4-5]。由于其早期癥狀不典型,多數患者就診時病情已到中晚期[6]。因此,了解大腸癌的發病特點及年齡分布,對于早期診斷、治療和評估預后十分必要[7]。
大腸癌的發病與年齡、性別存在相關性,男女比例約為1.19∶1。本研究發現,男性大腸癌發病率稍高于女性,與國內既往研究結果一致[8-10]。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診斷年齡界限為40歲,40歲以上的人群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人群,但近年發病年齡也逐漸呈現出年輕態[11-13]。本研究發現,>60歲的患者大腸癌發病率高于<40歲、40~60歲組的患者組,提示60歲以上人群應高度警惕大腸癌的可能,關口前移,提前干預。
不同的地區和國家結腸癌的好發部位有較大差異,國外研究認為,美國大腸癌主要累及結腸,尤其以乙狀結腸多見,而我國資料顯示,直腸是大腸癌最易累及的腸段[14-15]。本研究從腫瘤部位方面分析,發現乙狀結腸、直腸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起病部位。從臨床表現方面分析,發現便血、腹痛是大腸癌最常見的癥狀。其中便血最常見于直腸癌患者,而腹痛、腹部包塊等多見于結腸癌患者。對于肉眼可見的便血,根據直腸指診和結腸鏡檢查,易區分腫瘤來源于直腸或結腸,血與糞便混合易被臨床醫師忽略,而大量鮮血或血多于混雜的糞便時,多提示腫瘤來源于高位結腸[16]。
普遍認為,41~65歲是各種腺癌高發的年齡段。本研究與之結果類似,腺癌依然是大腸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同時以40歲以上年齡段的患者居多。癌癥學研究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病程的遷移,腫瘤的分化程度越來越高。本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患者高分化腺癌較其他年齡段多見,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報道指出,CEA與大腸癌的病理分期有關,CEA與CA199的診斷腫瘤和判斷其良惡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17]。經手術切除病灶、放療或化療等方法干預后,CEA水平呈下降趨勢,隨訪患者CEA水平持續無升高可提示預后良好或復發率較低[16-17]。本研究發現,CEA較CA199的診斷意義更高,但CEA與CA199聯合檢測有助于提高大腸癌的診斷率,對于制定療程和判斷預后十分有益。
綜上所述,近年來本地區大腸癌以60歲以上男性人群為主,但也呈現逐漸年輕化的趨勢,40~60歲年齡段大腸癌患者發病情況不容小覷,多以便血、腹痛等癥狀起病,以累及乙狀結腸、直腸的高分化腺癌多見。提高本地居民的健康體檢意識,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對于疑似大腸癌的患者,積極推廣先進的診療技術,如結腸鏡、腫瘤標記物篩查等方式,有助于大腸癌的早期診斷、治療,降低大腸癌的病死率。
[1] 矯樹華,劉鵬亮,史繼偉,等.納米碳吸附5-氟尿嘧啶在大腸癌淋巴化療中的臨床研究[J]. 東南國防醫藥,2014,16(1):18-19.
[2] 王桂生.大腸癌手術治療進展研究[J]. 吉林醫學,2011,32(12):2444-2445.
[3] 賴少清,鞠鳳環,王貴齊,等. 2004-2008年704例大腸癌臨床流行特征[J]. 中國腫瘤,2010,19(2):111-113.
[4] 珠 珠,黃 鑒,李文亮,等.1628 例大腸癌臨床發病特點及發病趨勢分析[J].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34(10):84-87.
[5] 李 明,顧 晉.中國結直腸癌20年來發病模式的變化趨勢[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4,7(3):214-217.
[6] 楊 芳,嚴芝強,祝麗麗,等.纖維蛋白原β-455G/A 基因多態性與大腸癌的相關性研究[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10):1064-1067.
[7] 陸寶鈿.青年大腸癌和老年大腸癌的臨床特征比較[J]. 吉林醫學,2013,34(35):7438-7439.
[8] 張淵智,李世榮,盛劍秋,等.594例原發性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2):103-107.
[9] 劉清池,史江娟.264例大腸癌臨床分析[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9):1020-1021.
[10] 李德祿,吳春曉,鄭 瑩,等.上海市2003-2007年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析[J]. 中國腫瘤,2011,20(6):413-418.
[11] 馬學東,王扣柱,密一愷,等.基于系統思考的社區大腸癌篩查標準化模型構建[J]. 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3):2810-2813.
[12] Druliner BR,Ruan X,Johnson R,etal.Time Lapse to Colorectal Cancer: Telomere Dynamics Define the Malignant Potential of Polyps[J]. Clin Transl Gastroenterol,2016,7(9):e188-e197.
[13] 柳忠美,李彥文.137例青年人大腸癌臨床病理分析[J]. 腫瘤研究與臨床,2004,14(3):175-176.
[14] Park H,Kim MJ,Lee J,et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J]. Med Sci Sports Exerc,2016,48(5S Suppl 1):1084-1085.
[15] 曾子杰,劉秀峰,謝佳云.大腸癌術后淋巴結轉移高危因素的預測[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4):3452-3454.
[16] Duggan MC,Jochems C,Donahue RN,etal.A phase I study of recombinant (r) vacCINⅠa-CEA(6D)-TRICOM and rFowlpox-CEA(6D)-TRICOM vaccines with GM-CSF and IFN-α-2b in patients with CEA-expressing carcinomas[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16,65(11):1353-1364.
[17] 武 欣,李 坤,張 凡,等.大腸癌中CCR7、L-selectin、CD44v6和MMP9表達及其與淋巴轉移的關系[J].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3,29(1):32-35.
R195.4
A
1672-271X(2017)05-0542-03
10.3969/j.issn.1672-271X.2017.05.026
2017-04-13;
2017-07-11)
(本文編輯:劉玉巧)
075000 張家口,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1.病案管理科,2.圖書館
趙麗娟,黃先濤.某三級綜合醫院2015-2016年大腸癌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17,19(5):54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