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小軍,潘昭勛,孫 超,杜德凱
·部隊衛生·
戰斗機飛行員軍事訓練中肩關節過頂運動傷的調查分析
閔小軍,潘昭勛,孫 超,杜德凱
目的探討實戰化軍事訓練中飛行員肩關節過頂運動傷的發生情況,研究其致傷影響因素,為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通過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采用研制的肩關節過頂運動傷調查問卷,對某部165名戰斗機飛行員進行回顧性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為受傷組與未受傷組(正常組),比較2組參訓時的訓練強度、心理狀態、防護性措施以及訓練時是否存在肩部癥狀等,探討致傷的影響因素。結果165名戰斗機飛行員中,肩關節損傷42名,發病率25.45%;致傷的主要課目為引體向上(48.08%)、全身運動5項(21.15%)和旋梯(13.46%);傷情種類以軟組織損傷為主(69.23%),其次為骨與關節損傷(30.77%);受傷組與正常組全身運動5項在休息時間上比較(8.77±5.48vs11.35±6.59),參訓時肩部癥狀比較(83.33%vs8.1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戰斗機飛行員集訓中,肩關節損傷的發病率高,而訓練強度大、肩部癥狀未及時治療是致傷的主要影響因素。
軍事訓練;戰斗機飛行員;過頂運動;肩關節損傷;影響因素
飛行員是空軍的核心構成部分。飛行員的軍事訓練是保障空軍戰力的根本途徑;在實戰化新形勢要求下,隨著訓練課目的不斷改進,訓練標準和強度的不斷提高,訓練傷的發生率也呈逐年增加趨勢[1-2]。洪偉等[3]針對飛行員的訓練運動引起的傷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骨關節損傷率高達28.9%;謝納等[4]的調查結果顯示,飛行人員訓練傷發生率高達39%,而大多軍事訓練傷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多為總體發生率,也主要關注下肢損傷,而針對飛行員肩關節過頂運動傷的調查未見報道。為了解飛行員肩關節過頂運動傷的發生情況以及影響肩關節過頂運動傷的因素,本文對某部165名戰斗飛行員肩關節過頂運動傷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對象 本研究于2016年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橫斷面調查某集團軍戰斗機飛行員165名。
1.2 方法
1.2.1問卷調查 根據飛行員的《軍事訓練和考核大綱》,結合飛行員的訓練課目和肩關節訓練傷的特點,制定了調查問卷,并對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評價。調查問卷中的主要內容包括:訓練過程中的肩部受傷情況、各施訓課目訓練細節以及出現肩部癥狀后的處理方式。調查工作由課題組成人員統一組織完成。
1.2.2數據管理 本次研究共實際發放和回收有效問卷165份,有效率為100%。使用EpiData3.0軟件建立了數據庫,并設置了數據質控文件,排除基本的邏輯錯誤。采用雙份盲態核對數據輸入方式,保證數據質量的可靠性。
1.2.3評價標準 對所有數據進行分類統計,統計受傷訓練課目及各種訓練傷的出現頻次(人次)。按“是否受傷”選項分為受傷組和正常組,分別比較2組的單課目訓練時間和休息時間;統計2組的動作要領掌握人數、對訓練有信心人數、受傷前肩關節是否存在癥狀人數以及防護性措施的應用人數。

本研究165名戰斗機飛行員中,肩關節訓練受傷42名(受傷組),發病率25.45%,正常組123名。平均年齡(25.13±6.68)歲,平均身高(173.95±4.12)cm,平均體重(66.81±6.15)kg;中專以上學歷占84.85%,身體素質平均評分為(7.55±1.31)分。
2.1肩關節訓練傷的構成 根據發生肩關節軍訓傷時訓練課目分類進行統計,引體向上和全身運動5項是飛行員最易發生肩關節軍訓傷的2個訓練課目,分別為25人次(48.08%)、11人次(21.15%)。根據發生肩關節訓練傷的傷情種類進行統計,傷情種類主要為軟組織損傷(69.23%),其次為骨與關節損傷(30.77%)。見表1。
表1肩關節訓練傷的訓練課目與傷情種類構成情況

項目 人次構成比訓練課目 引體向上254808% 全身運動5項112115% 旋梯71346% 滾輪2385% 其他項目71346%傷情種類 軟組織損傷 擦傷及挫傷346538%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2385% 骨與關節損傷 關節周圍肌肉扭傷71346% 肩袖損傷2385% 關節脫位(盂唇、Bankart損傷)71346%
2.2致傷課目的強度與心理狀態分析 受傷組與正常組比較,每天訓練時間中引體向上和全身運動5項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休息間隙方面,引體向上課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全身運動5項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動作要領掌握生疏方面和訓練缺乏信心方面,2個課目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2.3參訓時存在的肩部癥狀 訓練過程持續存在肩部癥狀,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活動無力等方面,受傷組與正常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4。
2.4訓練過程中的防護性措施 受傷組與正常組比較,3個課目均進行了常規性熱身、針對性熱身、專門防護、專門防護性活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引體向上訓練中,2組在使用保護器具比較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身運動5項和旋梯訓練在使用保護器具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項目受傷組(n=42)正常組(n=123)t值P值每天訓練時間 引體向上3917±14013512±173615160133 全身運動5項3138±22883172±1875-00840093訓練休息間隙 引體向上1236±6001248±715-01090914 全身運動5項877±5481135±659-24000019
表3動作要領掌握情況與心理狀態比較[n(%)]

項目受傷組(n=42)正常組(n=123)χ2值P值動作要領掌握生疏 引體向上8(1905)17(1382)40090405 全身運動5項7(1795)13(1140)64640167對訓練有信心 引體向上25(5952)67(5447)15330821 全身運動5項23(5897)63(5526)07820854
表4參訓時存在的肩部癥狀[n(%)]

項目受傷組(n=42)正常組(n=123)χ2值P值訓練時存在肩部癥狀 是35(8333)10(813)89273<0001 否7(1667)113(9187)肩部癥狀構成 關節疼痛24(5714)6(488)57491<0001 酸脹不適4(952)0(000)—— 活動受限9(2143)1(081)23372<0001 活動無力8(1905)2(163)16691<0001 其他癥狀0(000)1(081)——
表5 訓練過程中的防護性措施 [n(%)]

項目受傷組(n=42)正常組(n=123)χ2值P值常規熱身 引體向上38(9048)105(8537)070804 全身運動5項35(8974)89(7807)25780108 旋梯16(5926)52(6265)00990753針對性熱身 引體向上9(2143)20(1626)05770447 全身運動5項25(6410)68(5965)02420623 旋梯3(1111)8(964)00490825使用保護器具 引體向上0(000)13(1057)48190028 全身運動5項23(5897)64(5614)00950758 旋梯4(1481)7(843)09220337專門防護 引體向上33(7857)84(6829)16040205 全身運動5項24(6154)69(6053)00120911 旋梯22(8148)55(6627)22460134專門防護活動 引體向上16(3810)54(4390)04320511 全身運動5項18(4615)51(4474)00240878 旋梯7(6364)18(4500)11990274
飛行員從事飛行軍事活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高度的精神集中,高負荷的壓力,高強度的體力,復雜的飛行壞境以及高空缺氧、噪音等,這些因素對飛行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特殊要求。日常的軍事訓練成為解決這些高危因素的必要措施。為適應技術化、信息化、實戰化的軍事戰爭,飛行員的軍事訓練要求更為專業、精細、強度更強;而訓練傷防治難度也明顯增加,成為部隊的常見病;也是部隊致殘的主要因素之一[5-6]。飛行員作為一種特殊軍種,與其他各軍種不同,訓練時更具有針對性,肩關節過頂運動的訓練尤為突出;如引體向上、全身5項運動等訓練課目,分析研究訓練課目是減少和預防肩關節過頂運動傷的發生,建立有效預警機制的關鍵;也是保證部隊參訓率和戰斗力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研究結果顯示,165名戰斗飛行員肩關節訓練傷發病率高達25.45%。高發病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自身的身體素質、訓練課目強度,訓練間隙休息時間,傷后未及時治療造成反復損傷等[7-8]。從致傷訓練課目來說,損傷的發生主要出現在引體向上和全身5項運動兩個訓練課目,構成比分別占肩關節損傷的48.08%和21.15%,其原因可能是在進行引體向上和全身5項運動訓練時,肩關節沿軸心反復運動,造成周圍肌肉和韌帶處于持續超負荷的狀態;長期訓練導致肌肉和韌帶纖維的強度和承受力減弱,引起骨與關節損傷的發生。本研究發現,飛行員肩關節過頂運動傷的高發生率,主要與訓練間隙休息時間過短,過頂運動項目缺乏專業的保護措施等因素有關。從參訓強度與心理狀態來看,訓練休息間隙對全身5項運動有明顯的影響,對于參訓時的心理狀態和訓練課目動作要領的掌握情況來看,全身5項運動和引體向上課目中參訓人員對訓練的信心、訓練動作的掌握等方面發現對肩關節損傷無明顯影響,這可能是由于樣本量較小,調查范圍局限造成的。而針對其他部位的軍事訓練傷,有研究報道對于訓練傷導致官兵致殘率的發生高低不僅要注重身體方面的因素更應注重心理方面因素影響,尤其是軍隊封閉式訓練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9];而心理因素對訓練傷的影響有其重要意義,所以研究者建議訓練時綜合評估心理因素和加強心理適應性訓練對減少訓練傷有重要作用[10-11]。參訓時,如肩關節存在癥狀,而忽略治療繼續進行軍事訓練,那么肩關節損傷發生率會出現顯著升高;其主要表現在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關節無力等方面。
綜上,減少飛行員肩關節過頂運動訓練傷的發生,應采用如下方面的措施:①對引體向上和全身5項運動的訓練易致傷課目,嚴格落實教官責任制,在訓練前嚴格熱身運動,在訓練過程中應用專門的保護性器具,增加全身5項運動訓練休息間隙。②對有肩關節早期癥狀的參訓人員,應及時治療好轉后才能參加正常訓練;避免反復運動加重損傷的形成。③各訓練課目應穿插進行,如上肢運動與下肢運動、負荷量重的訓練課目與輕的課目間隔進行。④加強參訓人員的心理疏導,使參訓人員的身體機能、心理狀態調整到最佳。⑤對易出現致傷的訓練課目,注重引導參訓人員重視,加強動作要領的學習和預防性教育。
[1] 邵壯超,王惠淑,賀 禎,等.軍事訓練傷致因模型構建策略探討[J]. 醫療衛生裝備,2013,34(4):90-91.
[2] 謝世華,韓春鳴,王新園,等.不同兵種訓練傷流行病學調查[J]. 人民軍醫,2008,51(3):146-147.
[3] 洪 偉,李學軍,王憲坤,等.飛行員運動損傷調查分析[J]. 臨床軍醫雜志,2007,35(1):140-141.
[4] 謝 納.體能訓練運動損傷原因現況研究[J]. 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5):3788-3790.
[5] 于曉華,史新中,于長春, 等.2002-2006年某部軍人訓練傷住院情況調查[J]. 東南國防醫藥,2007,9(5):385.
[6] 孫艷萍,胡佳樂,羅志勇,等.某裝甲部隊腰腿部軍事訓練傷調查分析[J]. 東南國防醫藥,2012,14(5):443-445.
[7] 張宏偉,高宏偉,栗美娜.軍事訓練傷的發生與預防[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6,24(2):152-154.
[8] Bullock SH, Jones BH, Gilchrist J,etal. Preven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related injuri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ilitary and other active populations based on expedited systematic reviews[J]. Prev Med,2010,38(1): 156-181.
[9] 徐茂云.1130名部隊官兵致殘情況分析[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1,19(3):228.
[10] 楊傳海,王 軍.有效預防是減少軍事訓練傷的關鍵[J]. 人民軍醫,2014,57(2):174.
[11] 王 爽,李宏偉,王海洲,等.東北地區陸軍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研究[J]. 東南國防醫藥,2017,19(2):219-221.
R873
A
1672-271X(2017)05-0547-03
10.3969/j.issn.1672-271X.2017.05.028
2017-05-15;
2017-06-29)
(本文編輯:劉玉巧)
全軍后勤科研計劃項目(CJN13J002)
261021 濰坊, 解放軍第89醫院關節外二科
潘昭勛,E-mail:guke89@126.com
閔小軍,潘昭勛,孫 超,等.某部165名戰斗機飛行員軍事訓練中肩關節過頂運動傷的調查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17,19(5): 5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