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價格風險管理及全球豬肉和飼料市場
主持人: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韓彥明先生
出席嘉賓:中國肉類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偉先生、美國大豆協會董事柯聞先生、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宮桂芬女士、美國谷物協會樓瑞恩博士、農場主斯蒂夫先生
專家們對價格管理、全球豬肉和飼料市場以及中國市場的風險管控,從協會行業的角度進行了交流。
陳偉:1.價格波動的問題。原來我們叫豬周期,現在已經不叫周期了,叫巨幅振動。從表面上,可能對企業確實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對整體的養殖業和肉類產業的發展來看,這可能是一個好的現象。為什么說是個好的現象?首先,通過這種巨幅的振動,一些小散戶基本上已經從養殖領域里振動出去了。現在集約化、規模化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我想這個才是真正下一步養殖業要發展的方向,也是今天美國同仁跟大家去交流、去介紹的一個發展模式和方向;二是通過這些企業逐漸變得成熟,就像高總講的情況,原來高價位的時候,大家可能一味地沉浸在價格或者盈利的喜悅當中,而現在可能大家更多考慮的是下一步怎么辦。現在有了高價位,我們應對這些危機,我們怎么去處理?這個是養殖業從不成熟逐漸向成熟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信號,這個振動對于我們來講,可能是這一輪產業發展要經歷的過程,要忍受的陣痛。
2.進口肉的問題。進口肉不可能像大豆一樣作為主要消費的依賴。中國人消耗肉類的數量巨大,所以中國人吃肉的根本問題一定是中國人自己解決,這是一個大的不變的原則。當然進口的肉類產品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發。一是認識到了不足,如何通過技術的解決,通過發展模式的變化,去把我們這些成本的問題攤平,去發現自身問題,去改變一些落后的方式;二是實現了養殖企業和屠宰加工企業從產業鏈上合作的聯合。這兩件事對于產業的發展來講應該都是正常的,大家應該放平心態去看待這兩個問題。
柯聞:就風險因素來說,涉及到病蟲害、氣候條件。在南美地區、美國地區,我們還要應對大豆的收購上價格的風險,我猜測種植大豆的人需要去應對市場的波動,有時可以看到,市場情況導致價格降低。包括南美地區,他們減少作物的種植量,以便于提升價格。
宮桂芬:生豬價格的周期性表現在我國確實表現得比較明顯,這個過程也是比較復雜的。從2011年開始,生豬價格是一個高點之后在不斷地振蕩下行的趨勢,直到2014年的4月份探底。在低位振蕩運行到2015年的3月份,才開始真正地好轉。上個周期的生豬價格波動很大,虧損時間也是很長的。當然在長達兩年半的調整以后,這一次盈利時間也是很長,豬糧比價也從2015年6月的第一周達到盈利的平衡點,6∶1以后,到現在已經維持了120周。目前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為環保拆遷壓力也很大,對我們這個周期的持續時間也是有好處的。
生豬價格的周期之所以在中國比較復雜,除了生產周期性以外,我個人認為還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個就是今天大家也都多次提到的,養殖散戶比較多,規模比例比較多,也比較低。目前中國養殖散戶還有4 500多萬戶左右的數量,年出欄在500頭以上的場戶的比例不到45%。這是一方面;第二,信息傳遞不暢,因為第一個因素導致信息采集非常困難,監測預警工作的難度非常大。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政府還有協會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生產信息的監測體系。在這一點上,有了很大進步。
目前來看,消費端的信息比較缺乏,屠宰企業的對接也有一些問題。監測信息如何反饋到眾多的生產者,以及生產者接受信息的程度等因素,最終會影響生產。除此之外,現階段環保政策是很嚴格,最近拆遷的豬場也有很多。現在預測拆遷的頭數已經達到3500多萬頭,在這個程度上,也影響到了生豬生產和監測信息的采集。
隨著生豬機械化產品貿易量的增加,國際市場之間的相關性也越來越強。日前媒體報道德國的豬肉漲價是因為中國進口量太多導致的,中國生豬出欄量目前占世界上的55%以上,豬肉產量占比也達到了50%左右,協會監測的母豬存欄量與美國豆粕期貨價格有相關性,能達到0.84%。從長期的數據來看,美國大豆的價格指數也跟我們中國的生豬出欄量的變化總體發展趨勢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從這方面可見,國家間市場項目的影響目前越來越大,未來的走勢也呈相關性。進口豬肉以及國際大豆的價格又會影響到中國生豬產業。所以,對生豬價格風險管理,尤其是在中國對生豬價格風險管理上,控制難度比較大。但仍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或許能幫助管理豬肉價格風險。一是信息上的交流,可以建立一種反饋機制。生豬生產大國和大豆生產國之間需要進一步交流,比如說生豬的存欄、母豬存欄量,以及谷物協會和大豆協會的播種面積等等,能夠作一個定期交流;二是對生豬的生產和消費的大國做一些重點方面的研究,到底是需要多少豬肉,根據這些豬肉來推算母豬的存欄水平,也可以反推飼料的需求,比如說根據大豆的需求來估計大豆的播種面積,整個養豬、飼料、消費、屠宰全產業鏈上的情況;三是根據以上兩點建立一個需求平衡表,國家的政府采取多種措施,目的是構建基本的供需平衡,使豬肉生產和大豆生產保持相對穩定的平衡,避免出現暴漲暴跌的局面。
上半年協會做了一個調查,這些大企業投資了一千多億,在重點發展區進行全國的布局,他們增長的數量是6 650萬頭,母豬數量達到7.7萬頭。所以等這批數量逐步擴大釋放出來,我覺得產能還是較大甚至過剩的。引起注意的是,目前中國進口豬肉很大,但是現在進口到中國的豬肉市場,我覺得對于中國規模數量的增大、養殖成本的降低,和進口這塊也是有風險的。
樓瑞恩:期貨和期權可以幫助生產商、養殖戶和屠宰場避免風險,更好地管理風險。垂直整合也是很好的一個辦法,養殖戶現在開始做加工,加工也去做養殖,而且專業度很高,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也非常緊密。很多定價都是根據期權合同、期貨合同來做的,有很多非常復雜的公式定價,這些都會幫助中國來管理價格的風險。當然,成本控制是底線,成本越低,對于價格風險的承受度就越高。所以,關于降低成本風險,要做的事情很多。
谷物協會一直在改善糞污的處理,所以在糞污的處理方面中國和美國還有很大的區別。美國的養殖戶可以從糞污里面受益,但是中國的養殖戶在糞污處理上的成本較高,并沒有從中獲得太多的利潤。如果能夠把糞污處理做好,養殖實際上可以獲得很多利潤,也可以幫助養殖戶降低他們整體的成本。
斯蒂夫:關于降低風險,我們要記住,風險在我們每日的運營中。在體系里,要考慮好相關計劃,同時,工作效率還有關鍵的風險控制點,都需要找好。必須要使用一些風險控制工具,來控制風險。同時也要非常了解法律法規。

本次研討會上,大家緊緊圍繞價格風險管理:政策、項目、實踐及貿易這一主題,從中美兩國養豬業的價格波動,生豬養殖者價格風險,政府對養豬業價格風險管理等方面坦誠交流,深入地進行了討論,就生豬產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存欄集中化的行業發展趨勢達成共識。中國養豬業的發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進飼料貿易等等都有很多增長的空間,在今后,貿易將會在各個方面進一步發展。
宮桂芬秘書長作了大會總結。對于未來應該如何應對價格風險,宮桂芬秘書長提到了以下幾點:
(1)加強團結協作,共同應對風險,應該成為中美雙方的共識。中美兩國在生豬相關產業方面互補性也非常強,差異較大,合作的地方也有很多。多年來,中國從美國進口了不少優質的種豬,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和豬雜碎的數量到現在也仍然保持第一位,現在也開始進口一些豬肉加工產品。中國豬業的平穩發展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好事。另一方面,中國加工美食的能力在世界上無人能比,中國很多的豬肉加工產品很有特色,完全可以走出去惠及美國的消費者,這也需要雙方進一步溝通。
(2)深化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可以合作的領域有很多,對雙方有益的事情還要深入進行研究。比如信息數據交流,主要產品的供需狀況研究,這也對緩解價格波動幅度,降低對產品的損害具有重要的意義。再就是豬肉及相關產品的貿易,對中美雙方國家貿易政策的研究進行交流,來建立貿易的難度。
(3)完善交流平臺。中美雙方連續多年聯合舉辦豬業研討會,來參會的嘉賓有政府機構,有研究機構,有學校、企業、行業媒體,在研討會中雙方相互交流行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探索更多的合作,為企業牽線搭橋,促進兩國的豬業發展和貿易發展。除了這樣的研討會,還可以通過組織企業團隊相互進行考察,增進了解,促進雙方貿易。(注:本文中專家的觀點根據會議資料和錄音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