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林,耿靈生,周士勇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山東省水土保持區劃與水土流失防治對策
李福林,耿靈生,周士勇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本文結合山東省水土保持區劃規劃工作,在對水土流失現狀及其分布特點分析基礎上,結合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行水土保持區劃,并提出了分區防治需求和對策,以期為山東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借鑒。
水土保持區劃;水土流失;防治對策
按照《北方土石山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準》土壤侵蝕分級標準,通過全省遙感普查,至2010年底,山東省水土流失總面積29 184 km2,占全省陸地面積的18.4%,其中水力侵蝕28 014 km2、風力侵蝕 1 170 km2。
1.1 水土流失強度
全省輕度土壤侵蝕面積13 582 km2,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8.6%,占土壤侵蝕總面積的46.5%;其它侵蝕強度面積依次減少,中度侵蝕、強烈侵蝕、極強烈侵蝕和劇烈侵蝕面積分別為8 806 km2、3 074 km2、1 769 km2、1 953 km2,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6%、1.9%、1.1%和1.2%,占全省土壤侵蝕總面積的30.2%、10.5%、6.1%和6.7%。山東省土壤侵蝕強度情況見表1。

表1 山東省土壤侵蝕分級表
1.2 水土流失類型
受氣候、地質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影響,山東省土壤侵蝕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由大氣降水產生的地表徑流對土壤及其母質進行剝蝕、搬運和沉積,土壤顆粒被水流沖刷的同時,土壤中的有機質和礦物營養元素也隨之流失。其次是風力侵蝕,突出表現在魯西北、魯西南黃泛平原及部分濱海平原,土壤以沙土、粉沙土和粉土為主,質地松散,且區域植被覆蓋度不高,一般四級以上風力即可造成揚沙,而區域春旱的氣候特點,加劇了風力侵蝕。再次為重力侵蝕,部分山丘區存在著滑坡、崩塌、瀉溜等重力侵蝕。1.3 水土流失分布特點
水力侵蝕主要集中在魯中南泰沂山區和魯東膠東半島低山丘陵區,且以中度以上侵蝕為主,魯西南和魯西北平原地帶零星分布,以輕度侵蝕為主;風力侵蝕主要集中在魯西南和魯西北平原區,以輕度侵蝕為主。
從各市水力侵蝕面積來看,臨沂、煙臺水力侵蝕面積較大,分別為5 565.3 km2和4 935.7 km2,分別占全省水力侵蝕面積的19.87%和17.62%;菏澤水力侵蝕面積最小,為144.5 km2,占全省水力侵蝕面積的0.52%。從水力侵蝕面積占各市總面積的比例來看,萊蕪、威海、煙臺、日照和臨沂的侵蝕比重較大,水力侵蝕面積均占各市面積的30%以上;濱州、聊城、菏澤和德州的侵蝕比重較小,水力侵蝕面積均低于4%,見表2。各市水力侵蝕面積對比情況見圖1。
從各市風力侵蝕面積來看,德州、聊城、東營、濱州各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285.7 km2、213.9 km2、206.7 km2、161.3 km2,分別占各市面積的 2.8%、2.5%、2.6%、1.8%;菏澤、濟寧、濰坊和濟南風力侵蝕面積也均超過60 km2,淄博存在少量風力侵蝕面積,青島、棗莊、煙臺、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沒有風力侵蝕面積,見表3。各市風力侵蝕面積對比情況見圖2。

表2 山東省水力侵蝕強度分級統計表 km2

圖1 17市水力侵蝕分級對比圖

圖2 17市風力侵蝕分級對比圖
從侵蝕強度面積來看,強烈侵蝕程度以上面積最大是臨沂1 581.5 km2;其次是煙臺和淄博,面積分別為 938.3 km2和 606.4 km2;德州、聊城、菏澤、東營和濱州面積少,分別為7.0 km2、8.5 km2、10.9 km2、14.2 km2和 29.7 km2;輕~中度侵蝕面積煙臺和臨沂較大,分別為3 997.5 km2、3 983.7 km2,菏澤、濱州面積較小,分別為200.3 km2、470.6 km2。
從水土流失面積占本市總面積比例來看,強烈侵蝕程度以上面積占比較大的有萊蕪、淄博、臨沂和棗莊,分別為12.9%、10.2%、9.2%和7.9%;德州、聊城、菏澤、東營和濱州面積較小,所占各市總面積比例均不超過0.5%。輕~中度侵蝕面積占比較大的有威海、煙臺、日照、萊蕪和臨沂,分別為 31.8%、28.9%、26.8%、28.4%和 23.2%;青島、東營、濟寧、德州、聊城、濱州和菏澤均未超過10%。詳見表4。
山東省各地自然條件和水土流失特點、強度和危害存在差異,水土保持主導基礎功能不同;而經濟發展不平衡,又導致區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的需求不一,治理模式、措施、標準存在較大區域差異性。因此,必須及時開展水土保持區劃工作,分區提出不同的水土保持工作方向、生產發展方向和水土流失防治要求,做到因地制宜,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表3 山東省風力侵蝕強度分級統計表

表4 山東省土壤侵蝕強度分級統計表
山東省水土保持區劃是在全國水土保持區劃基礎上結合本省實際需求進行劃分的。遵循《全國水土保持區劃導則(試行)》,依據山東省自然地理條件、水土流失、人類活動規律等特征,選定海拔、大于10攝氏度積溫、年均降水量、水土流失成因及強度等指標組成分區指標體系,以縣級行政區為分區單元,借鑒相關區劃成果,考慮區域水土保持需求和主導功能,按照區劃原則進行劃分,全省劃分為“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膠東半島丘陵蓄水保土區”、“渤海灣生態維護區”、“黃泛平原防沙農田防護區”,區劃成果能夠滿足山東省水土流失防治區域、總體布局的要求。
3.1 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
本區以泰山沂蒙山革命老區為中心,水土保持主導基礎功能為土壤保持,兼有水源涵養、蓄水保水、生態維護、水質維護等基礎功能。社會經濟發展方向主要是保障糧食、林業和綜合農業生產,保護土地生產力、河湖溝渠邊岸,減少河湖庫淤積。
針對區內山多、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差的特點,通過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治理荒坡荒山和溝壑為重點,強化坡面防護體系、徑流調控體系和溝道防護體系;加強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林草植被建設和梯田整修改造力度,將25°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林,涵養水源,減少土壤侵蝕,促進生態自然修復,提高環境資源承載力,構建魯中山區生態屏障;積極發展節水灌溉,大力發展林果業、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培植主導產業,建立起生態型農業,發展魯中山地丘陵生態經濟。
3.2 膠東半島丘陵蓄水保土區
本區為膠東低山丘陵,水土保持主導基礎功能為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兼有水源涵養、生態維護、農田防護等基礎功能。社會經濟發展方向主要是保障林果、糧食和綜合農業生產,保護土地生產力、飲水安全、河湖溝渠邊岸,提高蓄水保水能力。本區以培育植被、涵養水源、調整種植結構為重點,繼續加強經濟林主導產業發展,建設名、優、特、稀等高檔次農產品基地;建設高標準的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和沿海防護林體系;增加地表植被覆蓋,涵養水源,蓄水攔沙,減少土壤侵蝕;大力興建小微型水利水保工程,對溝壑采取由上而下層層攔截,攔蓄地表水,緩洪減沙;建設高標準節水灌溉工程,開源節流并舉,遏制海水入侵;提高基本農田建設水平,保持梯田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提升魯東丘陵高效農產品供給水平,走水保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建設藍天、青山、碧水、富庶文明的新魯東。
3.3 渤海灣生態維護區
本區為濱海平原和黃泛平原交匯區,水土保持主導基礎功能為生態維護,兼有農田防護、水質維護、防風固沙等基礎功能。社會經濟發展方向主要是保障林業和糧食生產,保護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和海岸線防護等。
針對區內風沙危害和土地鹽堿化較重、生產力水平低,林草覆蓋率低等特點,要以風沙治理、鹽堿地改良和防護林建設為重點,通過整地改土,提升耕地土壤質量,改善植被生長環境,建設完善的農田防護林網體系;完善灌排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河道和排管溝渠綜合治理,形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實施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保護黃河三角洲濕地面積,維護好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強化油田等區域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有效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加強海防林和濱海植物帶建設,培育和栽植檉柳、堿蓬等耐堿植物,全面提高黃河三角洲和渤海灣地區生態維護功能。
3.4 黃泛平原防沙農田防護區
本區為黃泛平原,水土保持主導基礎功能為防風固沙和農田防護,兼有水質維護和蓄水保水等基礎功能。社會經濟發展方向主要是保障糧食生產,保護土地生產力,提升河湖溝渠邊岸防護水平,強化城鎮道路工礦企業監督管理等。
針對區域土地沙化、風沙危害較重、森林覆蓋率低等特點,該區要以防風固沙、營造林帶林網為重點,搞好溝、渠、田、林、路、村統一規劃,綜合治理,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行農、林、牧、漁結合,加快蓄水工程和機井工程建設,積極實施旱作農業和“上糧下漁”工程,提高綜合抗災能力和農業生產水平,逐步形成網、帶、片、點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從根本上消除風沙災害。
完善灌排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自然災害防御能力,保障黃河故道生態系統安全。通過整地改土提升耕地土壤質量,建設完善農田防護林網體系,合理增加經濟林建設規模,提升大宗農產品供給功能和農牧復合生態調節功能,提升農民增收能力,大力發展魯西平原現代農業生態經濟。
(責任編輯 遲明春)
S157
B
1009-6159(2017)-10-0013-04
李福林(1967—),男,副院長,研究員
資助課題:“山東省水土保持區劃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