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斌+江艷秋
[摘要]文章從科技金融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視角出發探討促進生態效率提升的路徑。根據2006—2015年的省際面板數據,測算出地區生態效率水平、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和產業結構水平,通過建立靜態面板模型發現,科技金融發展顯著地促進了生態效率提升,而現階段生態效率的提升主要從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出發,科技金融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通過提升科技金融發展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進而提升生態效率。
[關鍵詞]科技金融發展;產業結構;生態效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95
1引言
“十三五”戰略格局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為核心的發展理念,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是中央關注的重要工作。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成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見《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4月25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效率,即所謂“綠色發展”。因此,在現階段的中國,如何促進科技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如何充分發揮二者對區域生態效率提升的作用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文獻綜述
科技金融是指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相融合,其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金融則是第一推動力。目前“科技金融”的定義并未統一,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切服務于科技企業及科技成果發展、創新的多方資源體系。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科技金融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而產業轉型升級又是促進生態文明與提高生態效率的必要途徑。
國內外學者對科技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生態效率提升三者做了相應研究。關于科技金融,曹顥(2011)將科技創新與相應的金融資源相融合,構建了我國科技金融發展指數的基本框架。產業結構與生態效率之間的關系已被學術界廣泛研究,并且基本達成共識,即產業結構升級有助于生態效率提升。潘興俠、何宜慶(2015)研究指出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效應是影響區域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特定的產業結構和不同行業的技術水平決定了區域生態效率水平,要提高區域生態效率,必須逐步調整產業結構。還有學者研究了金融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結構、生態效率兩兩之間的關系,較少文獻從科技金融視角出發探討產業結構升級與生態效率提升。在經濟新常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科技金融、產業結構與生態效率之間的關系,文章將三者看作一個整體系統,通過實證分析重點研究科技金融、產業轉型如何對生態效率產生影響。
3變量定義與計算
文章基于2006—2015年30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由于西藏地區數據嚴重缺失,故將其從樣本中剔除。以下是主要變量的定義和數據來源。
31生態效率水平
生態效率是生態資源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它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文章選用超效率DEA模型并直接運用MYDEA軟件來測度中國各省2006—2015年的生態效率水平,將效益型指標作為產出指標,成本型指標作為投入指標,在具體超效率DEA模型中,選用地區GDP(以2005年為基期)作為產出指標,選用地區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指標作為投入指標,其中,能源消耗指標包括能源消費總量、用水用量、電力消費量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環境污染指標包括固體廢物排放量、廢水排放量、COD排放量、SO2排放量以及煙塵排放量。以上數據來自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32科技金融發展指數
根據曹顥(2011)關于科技金融發展的測量辦法,運用算數平均法確定權重,測算出30個省份的科技金融發展指數。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包括四部分:科技金融資源指數,包括科技人力資源和研發機構資源兩方面;科技金融經費指數,包括財政科技撥款和研發活動經費支出兩方面;科技金融產出指數,考察科技成果產出和擴散的效率,包括技術市場成交額、專利申請授權量和高技術產業出口額;科技技金融貸款指數,主要指金融機構科技貸款額與研發經費支出之比。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以及Wind金融數據庫。
33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的特征是經濟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產業結構水平的高低應該綜合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考慮到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事實,根據塞爾奎因和錢納里“第三產業占比應該更高”的觀點,采用金艷清的方法來測度各省份的產業結構升級水平:各省產業結構升級水平=各省第二產業占比×04+各省第三產業占比×06。
34其他控制變量
控制某些可能影響區域生態效率的其他因素。首先,環境污染治理會改善生態環境,用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表示各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其次,居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用人均教育年限表示環保意識強度。最后,擴大造林面積也對生態效率有影響。
4模型設定
通過建立靜態面板模型,以生態效率水平為因變量,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和產業結構水平為自變量,同時控制其他變量,探究科技金融、產業結構對生態效率的影響作用。若Hausman檢驗結果不顯著,則表明隨機效應方法較為合適,反之,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基本模型設定如下:
lnEcoit=γit+β1lnTfin+β2lnStyit+β3lnEniit+β4lnTreit+β5lnEduit+μit
其中,Eco是被解釋變量,表示各地區生態效率水平的對數,Tfin表示科技金融發展指數,用于衡量科技金融發展水平,Str表示各地區產業結構水平。其他控制變量,Eni表示各地區工業污染治理投資,Tre表示各地區造林面積,Edu表示人均教育年限。下標i和t分別表示省份和年份。endprint
5實證分析
首先,對主要變量進行了單位根檢驗,以防止虛假回歸。通過單位根檢驗發現,原始變量大多是不平穩序列,而在一階差分處理后,所有序列都通過了檢驗,均為一階平穩序列,可以繼續進行實證分析。然后,分別采用混合回歸、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三種靜態面板回歸模型對數據進行回歸。并進行了Hausman檢驗,P=07485,檢驗結果不顯著,表明隨機效應模型更為合適。三種模型回歸結果見下表。
268(07485)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顯著。
由混合回歸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估計系數,可以看出,各省域的科技金融發展對生態效率表現出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隨機效應回歸結果表明,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提高生態效率,影響系數為09531,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產業結構升級程度每提高1%,生態效率水平會提升約095%。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對生態效率的影響系數為01389,估計系數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科技金融發展水平每提高1%,生態效率提升約014%。這說明現階段生態效率的提升主要從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出發,通過提升科技金融發展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進而提升生態效率。同時,工業污染治理、造林面積和人均教育年限的估計系數均為正,說明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力度、擴大造林面積、提高人力資本、增強全民環保意識也有益于生態效率的改善與提升。
6結論與建議
通過面板模型回歸發現,科技金融發展顯著地促進了生態效率提升,而現階段生態效率的提升主要從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出發,通過提升科技金融發展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進而提升生態效率。同時,加大污染治理投資、擴大造林面積、提高人力資本、增強全民環保意識也有益于生態效率的改善與提升。當前我國各地區科技金融發展尚不完善,生態效率水平有待提高,科技金融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生態效率方面提升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就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進一步促進科技金融緊密融合,提高科技金融發展水平。激發市場金融資本的活力,將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類股權投資機構、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多方力量進行整合,滿足處于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發展階段創新成長類、科技類企業的差異化金融服務需求,促進科技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科技創新與金融發展的完美融合。一方面要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引導和鼓勵中小銀行發展科技金融,大力發展科技銀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全面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還款方式創新,加快推進科技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實現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全面創新。
第二,積極發揮科技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對生態效率的促進作用。科技金融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科技金融的發展將資金配置到具有創新性且發展前景良好的產業中,有利于科技企業獲得資金從事創新活動,促進了產品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在當前新常態下,我國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都面臨著調整、改造和升級的任務,需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推動科技成果的研發、擴散與產業化,進而推動高科技高效率的現代服務業與科技化信息化的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生態效率。
第三,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加強環保督察,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推動綠色發展。要重點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污染,守護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健全環境保護地方法律法規體系,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和一系列有關環境的評價、考核、監管和處罰制度,必須嚴厲打擊超排、偷排者,嚴肅追究姑息縱容者。同時,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增強公民環保觀念,建設和諧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曹顥,尤建新,盧銳,等我國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3):134-140
[2]陳林心,何宜慶金融集聚、產業結構優化與生態效率提升——基于省際數據的空間面板模型[J].企業經濟,2016(3):178-182
[3]余姍,張文彬FDI是否促進了生態效率的提高——來自我國省際數據的考察[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6(1):60-69
[4]何宜慶,陳林心,周小剛長江經濟帶生態效率提升的空間計量分析——基于金融集聚和產業結構優化的視角[J].生態經濟,2016,32(1):22-26
[5]湛泳,李珊金融發展、科技創新與智慧城市建設——基于信息化發展視角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6,42(2):4-15
[6]潘興俠,何宜慶中部六省生態效率評價及其與產業結構的時空關聯分析[J].統計決,2015(3):127-130
[7]何朵軍區域科技金融、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的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6
[作者簡介]余麗斌(1996—),女,漢族,四川樂山人,南昌大學前湖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江艷秋(1996—),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學前湖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