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插花貧困地區具有貧困人口多、分布分散、致貧原因復雜、貧困戶生產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弱、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特征,產業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根本措施,承擔起貧困對象的“造血”功能,是插花地區精準扶貧的核心工作,是保障脫貧成果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各級政府對產業扶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面臨著困難,文章以湖北省荊州市為例,分析了插花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實踐情況、產業發展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未來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插花貧困;產業扶貧;荊州市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97
1背景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1]實施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對象“造血”功能,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保障脫貧成效的根本途徑,[2]發展產業作為解決貧困人口脫貧,促進貧困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增收致富途徑的一項長遠性和根本性的重要舉措,是“從短期效益到長期效益”“從輸血到造血”的主要抓手和平臺。[3][4]產業扶貧作為落實精準扶貧“五個一批”最重要手段,以精準識別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培育市場主體、扶持龍頭企業,以產業化帶動發展能力弱的貧困對象共同致富的扶貧開發,是精準扶貧的戰略重點和核心驅動力。[5][6]產業扶貧把外部支持與內部動力相結合,提高插花貧困地區有限的扶貧資源的使用效率,充分調動貧困戶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湖北省荊州市屬于典型的插花貧困地區,無國家級、省級貧困縣,有重點老區鄉鎮21個、插花貧困鄉鎮27個、貧困村371,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余萬人,但有30多萬人散布在1890個非貧困村之中。本文立足于荊州市精準扶貧現狀,深入分析扶貧產業開發在插花地區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效果以及模式,現階段產業扶貧面臨的問題、困難以及應對措施。
2插花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現狀
21產業扶貧取得的成就
一是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荊州市把“一村一品”作為產業扶貧的主要抓手,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文化底蘊和比較優勢,加強資源整合,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依托金融支持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扶貧產業,促進貧困村和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全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923家,家庭農場5761家,合作社聯合社5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4家,依托于荊州本地優勢的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如石首團山鎮建設“四大”特色農業版塊,即3萬畝優質油菜版塊、3萬畝水產養殖版塊、30萬只蛋鴨養殖版塊、六虎山生態科技園為基礎的5000畝優質茶葉版塊。公安縣月湖村形成龍蝦養殖、果木栽培和苗木種植三大特色版塊產業,年產值突破2100萬元,戶平均增收502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40萬元。二是帶動貧困戶增收效果顯著。沒有產業支撐的扶貧工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持續的,荊州市把增加貧困人口收入作為產業扶貧的核心任務,探索建立村集體、致富帶頭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捆綁機制,引導貧困對象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去,并從中受益。荊州市沙市區觀音垱鎮作為省級貧困鄉鎮,該鎮引進湖北荊香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宜陽、泗場、天星觀等三個村的6500畝土地發展稻蝦連作,成為全市最大的連片稻田綜合種養基地,可解決80名固定勞力就業,解決季節性臨時勞力工12萬個,困難群眾為此增收260萬元。荊州區川店鎮雙馬村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150家農戶土地530畝,發展果蔬種植基地,其中貧困戶8戶3166畝,帶動92名貧困對象在公司基地打工,年實現人均收入15萬元以上,樹立起“雙馬模式”產業扶貧典型。三是效應初步顯現。業扶貧由過去的“散兵游勇”開始向“抱團出擊”轉變,規模農業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更好地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能夠創造更大的品牌效益。荊州市監利縣福娃集團流轉土地3萬畝發展稻蝦共育,帶動10萬名農民致富,每人每年有7萬元穩定收入,同時輻射帶動120萬畝訂單水稻。松滋市打造的15億元羊肚菌種植及深加工高科技農業項目,流轉1080畝建立羊肚菌種植及深加工基地,以合作社的形式解決該村32戶貧困家庭50余人的就地就業,每年為貧困家庭增收近30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以上。
22產業扶貧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發展產業與市場需求、專業水平、資金財力、自然資源等因素密切相關,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當前荊州市在開展產業扶貧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貧困戶思想觀念還存在“等靠要”思想,對參與產業扶貧認識不高,參與欲望不強,觀念需要引導和改變。貧困村貧困戶普遍不知道到底要種什么,缺乏指導和市場眼光。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村土地規模流轉難,缺技術、缺培訓,缺乏資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作用不明顯,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形成,不完善,帶動率不高等。
主要原因有:一是插花地區貧困分布點多面廣,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因素多維復雜,嚴重制約了精準施策,以及產業設置的有效性,荊州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余萬人,但有30多萬人散布在1890個非貧困村之中,分散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導致產業不能集中,有限的扶貧資金不能更好地集中使用,而插花地區致貧原因包括因病致貧、缺資金戶、缺技能、因殘、因學、因災、自身發展、交通落后等,貧困戶之間的致貧原因均不相同,這也導致難以制訂相應的針對性的產業規劃。二是插花地區貧困村集體經濟弱,底子薄。荊州市貧困村371個,這些村大多基礎薄弱,發展遲緩,集體收入非常少,并且部分村債務巨大,缺乏具有優勢的增收手段,產業發展滯后,市場經營主體稀少,競爭力弱,這也導致貧困戶外出務工成為貧困戶擺脫貧困的途徑,且貧困戶無勞動能力比例較高,勞動力的大量缺失,直接影響了貧困群體的整體脫貧參與產業發展的能力。三是插花地區貧困戶發展能力弱,資源匱乏。多數貧困戶受教育程度低,嚴重影響了自我發展能力。病患殘疾比例大,醫療支出比例高,負擔重。貧困戶老齡化嚴重,年齡結構趨于弱化。貧困戶通過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實現自我脫貧的能力弱。土地資源稀缺,人均耕地面僅約為159畝,且耕地分散,農田標準較低,貧困戶可利用的資源極為稀缺,農業發展水平相對不高。endprint
3推進產業扶貧對策和建議
31增強村集體產業發展能力
一是以市場為導向,提前謀劃。規劃是產業扶貧的指引,沒有規劃,發展產業千篇一律、一哄而上,不能為扶貧帶來效果,必須緊緊依托資源,掌握資源,在充分分析資源特色以后,做好規劃工作。村級產業發展應具有特色,也要具有規模,特色產業發展既是精準扶貧的必經之路,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只有具有瞄準市場的特色產業,才能帶動貧困對象脫貧,才能引領農村發展。對于貧困村應既要有“短平快”的項目,也要有長效發展的項目,短和長應結合起來,發展生態農業,基于本地資源特色,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集體經濟收入十分薄弱的貧困村,應先發展具有特色且收效較快的短期種、養殖產業,并同步規劃收效慢但效益更高的項目。對于有一定產業的貧困村,要在本村資源的基礎上發展新的開發性生產,提前謀劃農產品深加工的勞動密集型農業企業。對于有了一定經濟積累的貧困村,可進一步擴大規模,吸引多方資金做強產業,帶動周邊鄉村的發展,以點帶面,形成規模經濟。二是多方籌措資金,高效使用。貧困村作為貧中致貧,產業發展時資金較弱,因此拓寬資金渠道非常必要,可以利用社會閑散資金,也可以吸引投資,既可以立足農產品優勢與相關加工企業聯合,也可以集中使用扶貧資金,插花貧困地區貧困對象分散,統籌的扶貧資金如果集中使用,將貧困村連點成線,劃線成面,統一謀劃產業,集中各貧困村的資金和力量,既可以把各村的優勢發揮出來,同時也能相互依存規避不足,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各貧困村均可在規模產業發展中受益,同時也規避貧困村同質化產業發展的弊端。
32提高貧困戶持續增收能力
一是精準識別致貧原因,有的放矢。做好產業扶貧工作,首先就要瞄準目標,找準貧困戶致貧的原因,目標不明確,扶貧工作容易陷入“手榴彈炸跳蚤”的困境,看似動作很大,收效卻很小,因此精準識別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只要號準貧困之脈,才能對癥下藥,發展相適應的特色增收產業,而致貧的原因也并非一成不變,應做好動態管理,真正從貧困戶需求出發,為其制定相適應的增收門路,因此對貧困戶精準識別、動態化管理是做好產業發展的基礎。二是增收項目聚焦特色。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為其提供特色產業發展思路,支持自主發展,脫貧致富后的貧困戶即為其他貧困戶樹立榜樣,也可帶動其他貧困戶脫貧,對于無勞動能力的,則將其資源變資本,參與到集體產業或市場主體經營中,使其獲得穩定的收益。產業扶貧應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度開發特色種植養殖、生態農業旅游、家庭作坊、電子商務等產業,積極引導貧困戶參與到各類新型市場主體經營中,市場主體的壯大,也全面提升地方經濟實力,真正實現產業扶貧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三是發揮結對幫扶作用,充分發揮結對幫扶單位在政策、項目、資金方面的優勢,切實幫助聯系對象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技術培訓等工作,才能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保障,結對幫扶干部要真正為貧困戶脫貧想措施找方法,避免走形式,既要從思想上引導他們轉變觀念,擺脫意識貧困和思路貧困,又要結合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因地、因戶、因人施策,尋求脫貧路子,還要鼓勵他們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使結對幫扶真正發揮作用。
33發揮好組織引領作用
一是建設發揮好農村基層組織在產業扶貧中的主導作用。基層組織關系到貧困對象的精準識別,關系到扶貧產業的發展,關系到幫扶成效的持續性,因此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至關重要,只有具有一支強有力的戰斗隊伍,才能把扶貧政策精準地落實到貧困戶中,把產業發展起來,基層黨組織的模范帶頭作用也能給其他農戶樹立榜樣,只有在成功榜樣的帶動下,貧困戶才會有更大的決心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去。脫貧越深入,農村第一線黨組織的力量越要增強,[7]尤其對插花地區,多數貧困戶分散在非貧困村之中,一支高效的領導團隊就更為重要,將分散的貧困戶緊緊地聚攏在村級組織的管理之下。二是提高駐村工作隊對產業扶貧的重視。駐村工作隊所面對的對象為插花地區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更需要有工作能力,真心實意為貧困戶謀出路的隊員,為貧困村出力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能夠使村持續增收,為貧困戶找到更有針對性的發展道路,使貧困戶真正具有能夠參與的致富手段,工作隊應開拓眼界,打開思路,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致富道路,工作隊之間相互交流,集思廣益,與專家團隊交流,學習專業知識,與致富帶頭人交流,獲得先進經驗,與市場交流,發現致富門路,工作隊思路開闊,才能帶領貧困群眾走出困境。三是發揮致富帶頭人幫帶作用。致富帶頭人作為村內能人,應發揮好的模范帶動作用,也應著力培養致富帶頭人,能人效應不僅能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也能夠消除貧困戶最后的顧慮,對有致富能力且有意愿的農戶,村和工作隊應大力培養,為其創造條件,培養一個致富能人,便可發展一項產業,帶動一片貧困戶。
34做好扶貧宣傳凝聚社會合力
向貧困群眾做好宣傳工作,宣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脫貧典型,形成榜樣力量,既能激發貧困戶脫貧的自豪感,也為其他貧困戶樹立脫貧信心,提供可學
習的脫貧方法。向貧困戶宣傳干部帶領群眾真抓實干、克難攻堅、脫貧致富的典型,使貧困戶理解扶貧干部的工作,積極主動地配合脫貧致富,改變家庭現狀,從而使精準扶貧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向群眾宣傳產業扶貧政策,采取更多種、更生動的方式,使貧困戶理解政策,掌握政策,既能提高政策落實的針對性,也能減少群眾對政策的誤解,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群眾基礎。向社會宣傳產業扶貧的成果,以具有思想性的內容、生動的形式展示扶貧成果,形成人人支持扶貧、人人參與扶貧的社會氛圍,匯集社會力量、民間資本主動投入扶貧開發工作中,在貧困地區發展產業,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張天琪,胡軍珠,王金花特色產業助力精準扶貧模式實證研究——以北京平谷海鯨花蜂產業為例[J].中國市場,2017(2):38-40
[3]全承相,賀麗君,全永海產業扶貧精準化政策探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31(1):118-123
[4]劉建生,陳鑫,曹佳慧產業精準扶貧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6):127-135
[5]范東君精準扶貧視角下我國產業扶貧現狀、模式與對策探析——基于湖南省湘西州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2016,12(4):74-78
[6]陳柯臻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與對策分析[J].管理觀察,2017(14):10-17
[7]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胡鵬(1986—),男,山東棗莊人,中共荊州市委黨校,工學博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