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 張葆
[摘要]“僵尸企業”是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產物,也是市場經濟“劣淘汰”的必然。“僵尸企業”不同于因問題資產陷入困境的問題企業,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業”的特點是“吸血”的長期性、依賴性,具有綁架勒索的特征。“僵尸企業”吞噬了經濟活力,消耗了原本可以投入新興企業和部門的稅款、 資本和勞動力,其存在會引發各種糾紛。對“僵尸企業”進行處理,需進行“專家會診”,區別對待,既不盲目救助,也不一味清除,這其中的“度”較難把握。文章從“僵尸企業”的定義、特性入手,旨在拓寬其處理對策,激活“僵尸企業”資源,積極引導經濟的轉型升級,減少過剩產能,讓“僵尸”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
[關鍵詞]“僵尸企業”;處理對策;企業重整;破產清算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173
1“僵尸企業”的定義與特征
11定義
“僵尸企業”最早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強調企業“僵而不死”的一種狀態。經濟學家彼得·科伊曾作如下界定:當企業自身無法持續經營,但基于政府補助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而免予破產的企業。[1]這類企業一般處于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狀態,按照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此類企業本應退出市場舞臺,不能繼續經營。此外,學者Ahearne、Shinada亦存在類似觀點,其主張,所謂“僵尸企業”,是指那些資不抵債,陷入債務危機,面臨較大的盈利風險,且連續多年呈現負增長,且無恢復預兆的企業。[2]
在我國,目前理論界對于“僵尸企業”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也未有統一的標準能夠加以界定。有學者認為常年虧損,且處于停產狀態的企業就是“僵尸企業”;也有學者以企業的納稅額為標準來界定其是否為“僵尸企業”;還有的學者主張企業出現嚴重財務困難,資不抵債,但未進行破產或注銷手續,一直依賴外界因素,如政府補貼等“茍延殘喘”著的企業。這些界定,雖不盡相同,但其都有共同之處:這類企業自身無法解決自己資金困境,只能依賴外部的“輸血”,若此種“輸血”行為一旦停止,企業將無法生存,嚴重危害社會經濟的發展。
12特征
“僵尸企業”集聚了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在內的多種社會資源,但是卻無法有效運用,其特征具體如下。
第一,盈利危機與高負債率并存。“僵尸企業”自身經營能力不足,其無法有效地創造價值和償還債務,資產負債率較高;且其一般依靠大量的借款或者政府補貼存續,利潤率較低,甚至處于持續虧損境地。
第二,依靠外部“血液”存續。“僵尸企業”一般是由于獲得政府補助或者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而使自己免予破產。筆者認為:這些“血液”是“僵尸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
第三,高危害性。“僵尸企業”為實現利潤,扭轉生存逆境,往往會采用低價銷售的經營模式,這必然會損害同行利益;且從股票市場來看,股價過低,易使股民產生誤解,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2“僵尸企業”的成因、危害以及處理對策
我國最早開始關注“僵尸企業”是源于溫州的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這些企業經營不善,喪失自身發展潛能,只能依靠政府或銀行等機構的補貼生存。2014年9月,中鋼集團爆出拖欠百億元貸款,暴露了一批缺乏盈利能力、產能過剩的企業,但憑借其自身授信額度和規模,源源不斷獲取政府補助而繼續生存的企業。
21成因
“僵尸企業”是特定經濟和社會環境長期發展的產物,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筆者認為,“僵尸企業”的成因是銀行、政府、企業等多方面利益考量的結果。
而分析國內實踐,不難看出,我國“僵尸企業”的成因主要有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的原因。宏觀原因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受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空間縮小,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落后,其利潤空間不斷縮小,面臨虧損風險;二是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與頒布,企業的升級或改制行為無法順應現實要求;三是歷史原因:20世紀90年代,我國國企出現改制熱潮,但不徹底,遺留了許多問題。而微觀方面,則主要可以歸因于企業自身經營機制、財政管理、決策等存在短板,無法順應創新背景下的經濟發展需要,從而處于應被市場淘汰的處境。
22危害
“僵尸企業”作為企業的一類,仍屬于市場主體,雖然基本不具備市場功能,為了維持形式上的存在,仍會不斷地向政府、主管部門或金融機構要求“輸血”,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所在行業的發展,甚至會對整個社會經濟產生拖累,加大國家宏觀經濟潛在風險。隨著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僵尸企業”的危害性日益凸顯。
第一,造成資源浪費。“僵尸企業”無法或較難產生經濟效益,但為了維持名義上的存在,仍會長期占用大量資源,導致資本、人力、設備、土地等無法向更加高效的企業流通,阻礙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實現,形成資源浪費。
第二,激化產能過剩現象。根據市場的運行規律,行業的產能水平總是要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僵尸企業”的存在會打斷去產能過程。在市場需求減少時,這些效率較低的企業卻沒有被淘汰,本該減少的產能卻沒有減少,自然就成為了多余產能,加劇了產能過剩。
第三,某一程度上影響社會穩定。政府或主管部門為了就業、財政或當期政績,從局部和短期的利益考慮,會對“僵尸企業”進行扶持。但從長期來看,使得政府和社會的“包袱”越來越重,加大了對社會穩定的影響。[3]
實際上,“僵尸企業”的存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4]:僵尸企業得到新鮮“血液”(“錢”)—好的企業被市場淘汰—銀行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僵尸企業”拿到更多的錢,最終“僵尸企業”產生蔓延效應,銀行等金融機構亦“僵尸化”,這不免令人膽戰心驚。
23處理對策
面對“僵尸企業”的存在及其帶來不良現狀,國家和地方已經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以應對“僵尸企業”的惡性發展。2014年8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宣稱下一步將在破產審判方面著力推進九項重點工作,促使執行程序中長期不能清償債務的“僵尸企業”有序退出市場,盡可能使債權人利益得到最大化保護。這一系列措施都說明了國家對“僵尸”問題企業的高度關注。[5]但至今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公眾輿論,似乎仍將破產視為不可碰觸的雷區,企業真正通過破產退出的數量仍十分有限。endprint
目前,我國國內對待“僵尸企業”主要有以下四種處理方式。
第一,并購重組。本身具有一定實際價值的“僵尸企業”往往采用這種方式,即對企業內部資產和資源進行重新排列組合,以期提高自身和收購方的經營利益,而且,此種方式對員工的就業問題進行了妥善處理,有利于社會穩定。
第二,扶持發展。這種方式一般針對資產質量較好、具有發展前景的活力企業,通過給予其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優惠政策,或者提供其融資幫助,以幫助此類“僵尸企業”重新煥發活動,實現自我脫困。但此種方式下的政府等存在較大風險,其扶持力度較難把握。
第三,托管經營。以契約作為媒介,將企業的經營管理權限移交給經營管理能力和自交投入能力都較強的企業,即托管方,由其對該“僵尸企業”進行資金投入,同時引入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這種處理模式不涉及企業的產權轉讓,因此可以避免重組過程中出現的體制性障礙,其產生的社會矛盾和權益糾紛也較小,故又被視為20世紀末國企改革的“溫和手段”。[3]但這種途徑下的托管方較難找到,“僵尸企業”還是處于瀕臨倒閉的困境。
第四,破產清算,退出市場。對于嚴重資不抵債的“僵尸企業”,唯有通過司法程序,按照《企業破產法》的規定申請破產,退出市場。破產清算是對“僵尸企業”的徹底清退,但該方式在現實中仍有很大困難,一是我國的《企業破產法》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僵尸企業”破產退出機制;二是司法程序較長,法院在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時,從受理立案,到成立清算組,到債權分配執行,通常需要一兩年時間,這是一個周期較長的過程,且企業面臨較大的成本。
3企業重整
“僵尸企業”的陣痛不斷加劇,如何應對“僵尸企業”,是現在學術界和理論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
清退“僵尸企業”牽涉到多方利益,故必須找準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筆者認為,概括而言,“僵尸企業”的清退工作,必須處理好以下兩個問題:清退費用和人員安置問題。這也是所有“僵尸企業”無法回避的兩大難題。
31兼并重組
企業兼并重組,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企業,通過訂立協議或合同,以法律規定的程序,對企業產權進行整合或者合并,以期實現企業資產或者要素的優化配置。此種形式下,兼并企業以現金購入被兼并企業的全部債權,以換取被兼并企業的全部產權,通常表現為:優質企業吸收相對劣勢的企業。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一是出資購買。兼并企業依照雙方合同約定的價格或者評估單位出具的評估價格收購該“僵尸企業”的全部資產,從而成為出資人(股東)。二是控股模式。兼并企業通過轉換資產或者收購等方式,取得該“僵尸企業”股權結構上的優勢地位,從而獲得該企業的控股權。此種方式下,兼并方并不必然收購被兼并方的全部資產。三是承擔債務模式。兼并企業承繼被兼并企業的全部債權債務,接收被兼并企業全部資產,對被兼并的全部職工進行安置,最終成為被兼并企業的出資者(股東)。四是授權經營模式。被兼并企業按照雙方合同的約定將其自身部分或全部資產授權給兼并方經營,利用兼并企業的資產資本、經營管理等優勢,達到改善被兼并企業現狀的目的。[1]
2015年1—9月,我國306家上市央企中67家出現了虧損,其中煤炭行業的整體困境較為明顯。為解決這一困境,國家發改委指出:要大力鼓勵大型煤炭企業對中小煤炭企業的兼并重組,從而緩解煤炭行業中“僵尸企業”現象。[6]
兼并重組是一次性解決“僵尸企業”困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兼并方以低成本獲得更好的發展資源,而“僵尸企業”則通常成為兼并方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從而獲得扭轉經營困境的機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僵尸企業”自身資產狀況或者產業前景不強,較難吸引有價值的新資產,而且雙方企業文化的差異,使得管理難度大幅上漲,因此,兼并方往往會產生諸多顧慮或者擔憂,其執行力或動力大打折扣。
32債務重組
“僵尸企業”往往面臨較大的財政危機,此時即可通過債務重組的方式,扭轉企業困境。所謂債務重組,即當“僵尸企業”(債務人)出現財務困境或危機時,經司法裁定或者債權人與債務人進行協商確定,對“僵尸企業”的債權債務關系重新處理或者進行調整。其實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資產折價清償。“僵尸企業”將自身自有財產,如固定資產、存貨、無形資產等折價出售給相關債權人,以清償部分或全部債務;二是債務轉為出資。即債權人與“僵尸企業”通過協商,同意將債務轉換為資本,債權人成為該“僵尸企業”的股東,從而達到債務重組的目的;三是打折清償。實踐中,“僵尸企業”往往面臨嚴重債務危機。此時債權人為了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損失,同意“僵尸企業”以低于債務賬面價值的數額來清償。這樣既減輕了“僵尸企業”的負擔,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利益;四是變更還債條件。此種方式通常表現為降低利率、減免利息或者違約金、減少債務本金等。[4]
從以上手段不難看出,債務重組可以使“僵尸企業”“減負”,減輕其所背負的“包袱”,獲得新生。此種方式下,債權人無不做出了利益讓步,尤其對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這意味著其債權無法得到全部有效回收,勢必形成壞賬、呆賬。而且,若債權人為國有性質的企業,還需要履行相應的報批核銷程序。
目前,“僵尸企業”已成為“網紅”詞匯,其所引發的社會關注和引起的社會問題亦不斷加深。筆者認為,我國在應對“僵尸企業”問題上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應緊抓企業重整,以此為主要方式,輔之以破產清算,同時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如《企業破產法》等的完善,從而真正緩解“僵尸企業”引發的惡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文峰淺議“僵尸企業”的清退[J].法治與社會,2016(6)
[2]Ahearne A G,N ShinadaZombie Firmsand Economic Stagnation in Japan[J].Hi-Stat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05,2(4):363-381
[3]熊兵“僵尸企業”治理的他國經驗[J].宏觀經濟與微觀運行,2016(3)
[4]夏自釗僵尸企業的清理之道[J].決策,2016(2)
[5]林婷,王瑋思融資與還貸視角下僵尸企業的存亡選擇——基于逆向歸納法的企業、政府、銀行三方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分析[J].經管空間,2015(4)
[6]劉興國對“僵尸企業”國內外有哪些處置方式[N].上海證券報,2016-01-16
[作者簡介]魏杰(1968—),女,浙江寧波人,北京大成(寧波)律師事務所,金融與資本市場專業;張葆(1991—),女,江蘇無錫人,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