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飛飛
讓化石“活”起來
——來自遼寧朝陽恐龍文化旅游節的見聞與思考
文周飛飛

打造“科技與創意”的狂歡閃爍的燈光、變幻的音樂、深沉的解說、熱情的舞者。8月18日晚上,一場以恐龍為主角的大型燈光實景秀,藝術地描摹了1.2億年前中生代晚期遼寧朝陽地區生物群落的繁盛,也讓遼寧朝陽化石谷成了歡樂的海洋。這是首屆朝陽恐龍文化旅游節的一項群眾參與性活動,也是遼寧朝陽市打造文化產業、實施“引客入朝”工程的舉措之一。
這是科技與創意的狂歡。”朝陽化石谷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朝陽傳奇文旅集團董事長李海君告訴記者,以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對于社會公眾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朝陽舉辦恐龍文化旅游節,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各種與眾不同的形式,彰顯古生物化石的科學特質和文化內涵,同時探索創立朝陽文化旅游節慶品牌,吸引客流,聚集人氣,以景繁商,推動朝陽將化石資源優勢逐漸轉化為產業優勢。
其實,同在化石谷,比表演和狂歡更加吸引游客的是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中的“如何復活一只恐龍”主題展覽。與平時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展覽不同,“如何復活一只恐龍”展覽從古生物化石出發,以“科學復原”角度切入,按照“恐龍印象—化石發掘—骨骼搭建—形態外貌—行為習性”的脈絡,結合恐龍復原科學研究中的經典案例,展示了恐龍科學復原的全過程。 “展覽采用了159幅科學繪畫、42幅解析圖、近百件模型和標本、13個互動裝置、7個多媒體展項,極大地豐富了展覽的科學性和趣味性。”據介紹,這個由上海科技館原創開發的文創科技類展覽,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內容項目,而化石谷景區花巨資引進這一展覽,則是希望它為化石產地朝陽市的科普娛樂和文化旅游帶來新的亮點和生氣。“化石博物館與旅游深度結合是我們的一種嘗試,目的就是要讓化石活起來。”李海君表示。
與沉醉熱鬧氣氛中的普通游客不同,20余位來自北京、上海、廣東、西安、云南以及臺灣等地的化石研究收藏及地質古生物類博物館領域專家,更關注的則是古生物化石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課題。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參加由中國地質學會化石保護研究分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主辦的化石研學旅游與文化產業研討會。18日下午,在考察了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公園、朝陽化石谷景區等地后,專家們萌生了更多來自實地、發自見聞的思考。

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陶慶法認為,化石文化是化石保護和化石科研科普的靈魂。化石深埋地下,僅僅是巖石的組成部分,并沒有文化內涵,但只要發掘出土,經過科學研究、鑒定、命名,確定了時代和種屬,再將這樣的科學信息傳播出去,就體現出了文化。當前,中國的化石科研碩果累累,不斷涌現在國際上很有影響的科學發現和科學進展,而社會公眾也渴望了解更多有關地球演化、生物進化、環境演變等方面的知識,古生物化石研究展示工作者要好好研究如何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方式形式體現化石文化。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孫永山說,我們曾反復思考,如此豐富的化石資源,會給朝陽這樣的化石產地帶來什么?是挖化石、賣化石,消費化石資源,還是研究好、保護好,通過展示和相關衍生產品獲得收益?答案顯而易見。我認為,挖掘化石文化、發展化石產業的大方向是對的,重點是怎么做。“研討會結束后,我將把問題帶回去,再進行專題研究。”
研討會上,專家們探討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處理好化石保護與文化產業開發的關系。大家各抒己見,各有側重,但有兩個觀點是一致的。其一,化石保護永遠是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管理好資源,遏制亂采濫挖、非法買賣等行為,才有可能推進科學研究工作和科普產品開發。其二,保護不是最終的目的,化石的價值在于研究和利用,從中人們可以探索遠古奧秘、可以傳播科學知識,也可以通過文化產業拉動地方經濟。
“化石的保護和利用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關系。保護是根本,沒有保護,沒有化石,就不可能研究和利用;而利用是枝葉、是果實,沒有利用,化石的文化價值就無法彰顯,社會對其保護的意識、動能和力度就會不足,甚至難以為繼。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也是促進化石保護的一種有效途徑。我們的責任就是要保護好化石這一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進一步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一帶一路鼓與呼,為建設美麗鄉村、為保護生態環境、為實現中國夢而砥礪奮進。”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化石保護研究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麗霞研究員表示。
8月19日傍晚,朝陽市北塔仿古一條街行人稀稀落落。在一家打著“古生物化石專賣”的店鋪中,一對中年夫婦正在為剛剛購買了狼鰭魚化石的客人裝盒打包。《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規定,古生物化石可按在生物進化以及生物分類上的重要程度,劃分為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和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買賣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可以買賣,但要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場所進行。這里就是朝陽專門售賣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的專業性市場。店主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們所賣的化石價格已經較之前翻了幾番,但由于客源不多,生意并不好做。“現在國家對化石資源管控得十分嚴格,珍貴的化石都不許賣。”不過,讓記者意外的是,店主并不希望國家放開對化石資源的管控,“那肯定會亂,不僅人們會瘋狂地亂挖化石,還會助長黑市交易,資源越來越少不說,我們的市場秩序也會得不到保障。”
盡管出發點和站位不同,但普通化石商人與專家的看法還是不謀而合——化石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還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以及保護工作的到位。據王麗霞介紹,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工作,制定并發布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從2011年1月1日實施至今,極大扭轉了化石領域多年亂采濫挖、混亂無序的局面,完成了由亂到治的歷史性任務,奠定了當今化石科學研究、大眾科普及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 “當前我們面臨的諸多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化石資源主管部門和《條例》施行面臨的挑戰。”她透露,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認真研究我國化石保護利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正在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對《條例》進行修訂,“目標就是要促進化石資源的保護和科研、科普,為化石在保護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進行合理的文化產業開發奠定基礎。”對此,李海君等建議,《條例》修訂時應對“保護基礎上發展文化產業”的思想有所體現,特別是要對如何科學利用、規范開發予以明確規定;對化石資源的分類保護不僅僅按照品種和質量,還要充分考慮到化石本身的科學價值,可以進一步細化,“除模式標本之外,一些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也應該可以在管控、備案的前提下‘流動’起來。”
關于在保護中推進化石文化產業發展,專家們還提出:要對化石保護和化石文化進行系統研究,為化石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要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目標,在尊重科學、強化科技的基礎上,讓化石資源成為“文化寶藏”,讓它們在文化產業中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無價之寶”;應充分發揮民間社團的作用,引導帶動社會力量關注投身化石文化產業開發,讓更多的化石產地、企業和老百姓從中獲益,從而促進、反哺化石資源的保護。
“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化石保護研究,規范民間合法收藏,促進化石文化產業”是這次會議的主題。對此,王麗霞強調,化石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而發展化石文化產業不僅僅是科普事業的呼聲,也是化石保護工作的實際要求。“得益于對化石文化的開發,社會力量正在重新審視、積極參與化石保護工作。”令人欣喜的是,一些積極探索化石文化產業化的企業,已充分認識到資源可持續應用的意義,希望能迎來中國化石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正是因為如此,在這次研討會上人們還共同見證了朝陽傳奇化石科學研究院、朝陽傳奇化石文化研究院的揭牌成立。
在朝陽,繁榮的古生物世界早已在歷史的地層中沉寂為堅硬冰冷的化石,但今天,得益于恐龍文化旅游節、“如何復活一只恐龍”等活動和形式,來自遠古的科學信息正在醒來,通過休閑、游樂走近百姓生活,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鮮活起來。”這是遼寧朝陽化石谷追求的目標,更是中國古生物化石事業騰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