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偉 趙玉蓮 劉 昆 宋小亞 吳邦仁
(1麗水市農作物站,浙江麗水323000;2麗水市蓮都區聯城農業技術服務站,浙江麗水323000;3麗水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麗水323000)
通常認為,大環柄菇屬多為可食用大型真菌,其中不乏具有獨特風味和保健功能的珍貴食用菌[1,2]。大環柄菇屬真菌子實體大型,菌蓋常有粗大鱗片,菌柄具可活動的菌環,大環柄菇屬共同的宏觀特征常使基層食用菌專業人員誤認。根據相關報道,我國該屬物種共6個,其中,脫皮大環柄菇(Macrolepiota detersa)和裂皮大環柄菇(M.excoriata)是我國于2010年認定的2個新種[1-3]。根據國內文獻數據庫檢索結果,大環柄菇分離應用研究多集中于高大環柄菇(M.procera)。浙江省域報道的大環柄菇屬種群仍停留于20世紀80年代的高大環柄菇與粗鱗大環柄菇(M.rachodes)2個種,而按照最新的真菌分類與系統學研究成果,粗鱗大環柄菇現歸青褶傘屬(Chlorophyllum rachodes),我國通常仍歸環柄菇屬(Lepiota rachodes)。因此,高大環柄菇為浙江唯一記錄的大環柄菇屬物種[4]。
鑒于大環柄菇在不同生境中有較大的形態差異,各種間宏觀形態又具有一定相似性,筆者對采集到的2個大環柄菇屬子實體標本,在進行形態學鑒定的同時開展rDNA-ITS分析。通過形態特征與核酸序列比對結果相互驗證,確定兩個標本并非浙江省原記錄的高大環柄菇。
1.1 生境觀測分別在浙江麗水市蓮都區聯城街道辦事處對面林地,采集標本編號M1,在麗水市白云山森林公園右南坡林地,采集標本編號M2,觀察兩個大環柄菇發生點土壤、肥力、地表植被等主要生境。調取兩個發生點附近氣象觀測站相關數據,分析標本發生條件因子,為分離馴化提供參考。
1.2 子實體形態特征鑒定對采集的標本重點觀察記錄菌蓋形態、大小、表面及邊緣特征,鱗片形態、顏色,菌肉質地與顏色,菌褶顏色、形態以及與菌柄的關系,菌柄長度與直徑、表面特征及內部結構、質地、基部形態,菌環著生位置、形態、質地和表面特征等宏觀特征。將觀察結果與最新發表的參考文獻進行形態學檢索比對[1-3]。
1.3 rDNA-ITS分析將形態存在顯著差異的二個標本的ITS擴增產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序,測得的序列與GenBank核酸序列數據庫進行比對,通過BLASTn檢索具有最大相似性的物種。
2.1 發生地主要生境兩個標本均于9月27日發現(采集),附近氣象監測站提供的數據顯示,兩個站點的采集前后一周降水及溫濕度數據非常接近。其中白云山莊站采集前一周為陰雨天氣,最大日降雨量23.5 mm,七天總降雨量67.6 mm。出菇前后溫濕度情況見圖1、2。

圖1 出菇期最高、平均、最低溫度

圖2 出菇期平均、最低相對濕度
M1標本采集于村莊附近古香樟樹下,野生子實體1個。距東北側4 m為村莊道路,距西南20 m為溪灘開墾的果園和菜地,120 m外是甌江小支流。香樟樹下無其它木本植物,郁閉度約75%,地上混生以禾本科為主的多種一年生雜草,雜草與子實體高度基本相當,地表有上年的枯草和香樟枯枝落葉構成的有機質,較肥厚。土壤為沙壤土,土地濕潤。該種當地常見,采集當天還發現另外兩處,共3個,均呈單生狀,生境相似。
M2標本發生森林公園一護林點進出路口旁,周邊馬尾松、泡桐和小葉櫟組成的混交林,高大茂密,郁閉度約65%。地上長一種一年生闊葉植物,高約1 m(后被護林員砍除),地表因經常清掃,枯枝落葉較少,土壤為混雜砂石的粘土。子實體生長區域面積約3.5 m2,共生23個,呈散生至群生狀。
2.2 主要形態特征M1發現時已呈完全開傘狀。菌蓋直徑11 cm,扁半球形,中間無凸起,邊緣有白色至污白色內菌膜殘余,表面被由表皮皸裂成的片狀或塊狀鱗片;鱗片褐色至棕褐色,邊緣少,有脫落,近中間漸密,中間呈龜裂狀連成整片;裸露的表面菌肉會形成平伏的纖毛狀鱗片,呈淡黃白色至灰白色。菌肉白色,肉質,較厚。菌褶白色,寬,不等長,離生。菌柄長21 cm,直徑0.7~0.9(1.1)cm,上細下漸粗,淡棕紅色,表面具密集的粉粒狀棕褐色鱗片,纖維質,中間松軟,拔取時基部殘缺。菌環上位生,中間部分較厚,近肉質,灰褐色;邊緣部分膜質,薄,脆,向上呈杯狀,部分殘缺。
M2發現時尚未開傘。菌蓋初時呈球形至橢圓形,直徑3~5.5 cm,幼嫩時表皮呈棕褐色,后逐步皸裂;開傘前中部及以下被由表皮皸裂成的大片棕褐色殼狀鱗片,有少量脫落,剛開傘時呈半球形,直徑5~9 cm,邊緣及底部鱗片脫落;開傘后平展,直徑13~19.5 cm,中間部位被龜裂狀菌皮,周圍具殼狀鱗片;皸裂后裸露的菌肉白色,表面呈纖毛狀。菌肉白色,肉質,較厚。菌褶白色,老后變淡棕色,寬,密,離生。菌柄初時長15~26 cm,至開傘時長19~31 cm,直徑1.8~2.5 cm,圓柱形(上下幾乎等粗),表面被棕色細鱗片;菌柄中段鱗片呈橫向波浪形有序排列,易擦除;基部膨大至近球形,直徑3~3.7 cm。菌環上位生,中間部分較厚,近肉質,上面白色,下面呈灰褐色與白色相間的環狀,向上呈杯狀;邊緣部分膜質,薄,白色,向下呈裙狀,易碎(圖3)。

圖3 子實體形態
2.3 rDNA-ITS分析結果子實體基因組DNA的ITS區域PCR擴增產物,經測序及修正分析后,標本M1得到一條688 bp的有效堿基序列,序列經核酸序列數據庫進行比對,其與GenBank上傳的“GQ254066.1”標本堿基吻合度99%,具99%相似性,同源性最高,該對照標本種名(Macrolepiota sp.)尚未確認;標本M2得到一條686 bp的有效堿基序列,序列經核酸序列數據庫進行比對,其與GenBank上傳的“KJ524560.1”標本堿基吻合度99%,相似性96%,同源性最高,該對照標本確認種名為Macrolepiota detersa(圖4)。

圖4 標本M1(左)與M2(右)子實體ITS區域堿基序列
在浙江省M1被廣泛稱為高大環柄菇,但其形態與最新發布的描述有很大的差異[1],本次核酸序列比對也表明其與高大環柄菇的相似性僅92%,證明其同源性只能停留在屬的層面。核酸序列數據庫中,大環柄菇屬的許多上傳堿基序列沒有確認到種,要確認尚需結合形態學鑒別[5]。根據宏觀形態觀測,該標本最近似于具托大環柄菇(M.velosa)[1]。由于工作失誤,沒有取得該種形態鑒別關鍵部位——菌托,因而需重新采集完整標本進行最終確認。
大環柄菇子實體大型,菌蓋容易破損或與菌柄分離,影響到許多已馴化大環柄菇的商品性開發[6]。脫皮大環柄菇從菌柄基本伸長到菌蓋開傘有3~5 d時間,在這段時間采收,既能保證子實體單株產量的表達,又使其質量和商品性得到保障。同時,根據野生狀態生境分析,脫皮大環柄菇屬于高溫型菌株,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可在春夏和夏秋季栽培,生產時段長。因此,該菌株可能具有較大的馴化栽培前景。